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报纸评论中,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起着主导作用,其权威性、影响力不容置疑。然而,要使报纸办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贴近生活,仅靠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署名言论。它就像报纸的表情和橱窗,向读者传递着喜怒哀乐。但是,有些署名言论的作者板着面孔,  相似文献   

2.
正文章作者的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它是文责自负和拥有著作权的标志;然而,我们发现一些《编辑学报》作者在发回的校样上随意添加新的作者署名,有的还加两三位。我们不赞成这种做法。为了杜绝署名的不正之风,再次郑重敬告作者:务必不要在校样上添加新的作者署名!无论何人执意添加,本刊一概不予承认。  相似文献   

3.
署名     
上午十点,局办公室里,李主任躺在沙发上正看报纸。局里的“大秀才”小郭,拿着一篇稿子进来,双手捧着稿子递过去,轻声地说:“主任,这篇稿子请您斧正。”“啊!”李主任抖着手里的报纸,眉飞色舞地说:“小郭,您看,十天前咱合作的那篇稿子上报了,我给改动的那几个字,编辑都给保留了。”小郭轻轻地点着头。李主任接过稿子,说:“好、好,这篇稿子准行,咱得有勇气,往中央级报纸上投。”“行、行。”小郭随声附和着。李主任嘿嘿笑着,一目三行地翻到最后一页,  相似文献   

4.
《编辑学报》2011,(2):122
文章的作者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它是文责自负和拥有著作权的标志;但是编辑部发现,近年来有不少作者在发回的校样上添加了新的作者署名,有的一添还在2人以上。本刊不赞成这种现象。为杜绝署名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5.
正文章作者的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它是文责自负和拥有著作权的标志;然而,我们发现一些《编辑学报》作者在发回的校样上随意添加新的作者署名,有的还一加两三个。我们不支持这种做法。为了杜绝署名的不正之风,再次郑重敬告作者:务必不要在校样上再添加新的作者署名!本刊以往只是"郑重敬告",从2014年第5期开始则严格践行:无论何人执意添加,一概不予承认。  相似文献   

6.
署名小议     
《今传媒》2000,(4)
  相似文献   

7.
8.
署名小议     
写完一篇稿子,作者在题目下或文章后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作者皆知的事情。看来并无异常,但对于不同世界观的人,却有两种不同的情景: 有的同志,写完稿子反复审查、核对、落实,最后才十分慎重的在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同志,在起初稿前,就挥笔刷刷,先把大名署在前面。表现为啥不同呢?是因为他们对署名的意义理解不同:前一种人,认为署上自己的名字,是对同志、对人民、对党报负责到底;后一种人,认为署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借党报这个宣传工具,扩大自己的声誉……。他们的理解不同,对写稿的态度也截然两样:前一种人,两眼盯着革命事业,盯着党的工作,把通讯报道工作看做是整个革命事业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  相似文献   

9.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0.
11.
署名问题     
万木丹 《新闻记者》2004,(10):45-45
本刊第8期发表两位通讯员的来稿《通讯员怎么了》,产生了一定反响。本期选编了两封读者来信(另见60页),以期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署名何其多     
读报中,有时发现消息不长,后边却排了一长串作者的名单,有的竟达四五人之多。我顺手翻了一家省报: 9月19日,头版《新闻简报》栏中,一条82个字的简讯,署作者四人; 9月23日,头版《新闻简报》栏中,一条77个字的简讯后边,也署作者四人; 9月26日头版,360多字的消息,竟署五位作者。类似这种“排长队”的现象,在其他一些省、市报纸上也不乏其例。特别是在一长串名单的后边,又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宇,明眼人一瞧,便知其中另有“奥妙”。  相似文献   

13.
署名小议     
一些人在署名问题上名堂不少,论种类,大约有以下几种: 带名。你写稿给我带个名,我写也给你带一个。这样合写稿件各算一篇,上稿数量可翻一番。其次,为陪同者带名。下去采访,人家陪你吃  相似文献   

14.
署名研究     
一些人在文章署名这个问题上名堂不少。论种类,大约有以下几种: 带名。你写稿给我带个名,我写也把你带上。这样合写稿件各算一篇,上稿数量可翻一番。其次,为陪同者带名。下去采访,人家陪你吃喝,陪你走东走西,文章写成后自然要为其带个名。咱俩关系不错,  相似文献   

15.
如此署名     
某省报2004年12月27日B4版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的情趣怎能一“网”打尽》,内容是丈夫以第一人称诉说下岗的妻子玩电脑入迷,不做饭不理家,不按正常时间起居,不分白天黑夜玩电脑,使作者苦恼不堪。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但文章作者竟然署了两个人的名字。这就奇怪了,难道一个妻子有两个丈夫?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报刊上的作者署名可谓花样多多,有的一个名字七八个字,有的用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当名字,据说是新潮风雅。现在不规范到第一人称写妻子的文章署两个名,而且是纪实作品,这太出格了。建议主管部门对署名做适当规范,使之符合起码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现在报上有不少新闻,署名作者有两三个人。合作采写新闻,有时候是必要的,但“合作”的办法流行起来,未必很好。合作采写新闻有几种情况,都有某些弊端。一种是本单位的两三名记者合作,并不是报社派出的记者组,就有“窝工”。两三名记者顶一人用,是人力浪费,不利于广开稿源。一种是领导带上  相似文献   

17.
署名要严格     
写文章署名的问题,作为文坛上的一件事情,也颇有些讲究,它有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风方面的问题。旧社会的情况不谈。新中国成立后,写文章署名,都由作者自便,真名也行,笔名亦可,作者们都郑重其事,风气是好的。谁知到了“文化大革命”,文章署名上也来了一场靠大革命”。“四人帮”反对报刊文章由个人署名。他们有个奇特的逻辑:“工人造机器不署名,农民打粮食不署名,你们知识分子写文章还署个什么名?”连稿费也取消了。但见各  相似文献   

18.
署名非小事     
凡写文章都需署名,表示文有其人,也有文责自负的意思。近来,一些报刊的新闻稿署名却出现了一种浮燥心态,其表现主要有三: 署名之一:长串署名。一篇新闻稿并非宏篇巨制,有的仅是一条简讯,署名却是三人以上;一张新闻图片,文字说明两三百字,而署名却多这五六个。这是为何?有的说这是为了照顾通讯员、记者的积极性,凡搭着边皮的都署署名,皆大欢喜么!  相似文献   

19.
署名与人品     
自古以来,写诗撰文、著书立说者在其作品上署名,乃是理所当然之事。署名,也是确定“知识产权”属谁所有的一种方式。但由于署名与名利有关,因而通过此事往往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甚至可以反映出一时的社会风气。 东汉经学家郑玄为《春秋传》作注,在尚未脱稿时外出旅行,途中恰与另一经学家服虔同宿一家旅店,郑立与服虔素不相识,只是听他在店外的车上同别人讲述他注释《春秋传》的大意。郑玄留心听了很久,觉得他的注释意思大多与自己相同,后来便把自己所注的全部手稿给了他。结果《春秋传》注释本上的署名即为服虔。 郑玄在当今…  相似文献   

20.
在自己的作品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看起来是理所当然而又容易做到的事。但事实上并不这么简单。署名纠纷,古今中外皆有。近几年,我国大陆也日益多了起来。不仅有私下争议,有些还“法庭相见”。这些纠纷是怎么引起的?如何看待?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据我收集的资料,署名纠纷有以下几类: 冒名投稿也就是说,明明是自己写的文章,发表时却不署自己的名字,而署上别人的名字,况且没有人逼迫他,完全出于自愿。这种反常的现象该怎么解释呢?冒名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企图呢?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640年出版了他的长篇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