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出版界经常流行一些新观念、新理论,其中不少渐成大家的共识。当我读完王建辉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方知不少新论之发嚆矢者即是建辉兄。以下撮其要者略加评述。 一、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 在《地方出版社的高级人才战略》一文中,作者提出:“我们首先得树立一个概念,地方出版社应当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第126页)并进而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社会声誉的标准是“有没有堪称学者的名编辑”(第127页)。可见,作者是主张编辑应该是“专家”的。也许这还算不上最新之论,但作者可贵之处在于随着实践中认识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修正、充实自己的观点。在《编辑与学术》一文中,他认为:“以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及规范的编辑概念而论”,“或者说编辑还应当是杂家。不过这种编辑这种杂家是与学术具有千丝万缕联系与学术保持同步甚或某种超前性的编辑、杂家”(第1页)。作者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认为“上上之境,编辑应该是通家”。它  相似文献   

2.
今年三月二十八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我国国家文学出版社和最大的文学出版社,以其不倦的卓有成效的努力,积极推动了我国文学创作与研究和外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事业的发展,在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翻译界出版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立了崇高的声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里发表的五篇文章选自人文社为五十周年社庆推出的《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书,以此表示我们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深深敬意和热烈祝贺,文章中反映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化氛围、优秀传统和出版社与作者读者的血肉联系对我们今天各行各业的出版者都有着珍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转企改制之后,未来出版社的企业化生存之道,我们最需要迈过去“三无出版社”这道坎儿。何谓三无?即无编辑、无作者和无版权。我这里说的“无编辑”,是指策划编辑。策划编辑与作者、书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辑是龙头。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关于出版界的发展,有许多的话题与猜想,有许多的主张与行动已经铺开,其中人们最关注的莫过于如何提高出版社的竞争力与打造一批真正具有经济实力与文化底蕴的名牌出版社。在此际回溯人民文学出版社走过的50年历程,有些答案也许已蕴涵在其中。当然,一个出版社的个案回答不了所有的问题,因为世纪之初的中国出版业存在着太多的历史与现实所交互产生的问题,也蕴藏着新世纪的新机遇。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50年历程所隐喻的关于出版社本身、出版社的领导、编辑、作者及作品的诸多关联,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名牌出版社之所以为名牌的…  相似文献   

5.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近来重读《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感到十分亲切,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古典文学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指示》使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在21世纪之初,我们来纪念《指示》下发二十周年,更有特殊的意义。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建社之初即确定了“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出版方针,文学古籍的整理和出版自一建社便成为重要的工作任务,50年来,经过几代编辑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社出版的文学古籍中,既有毛泽东同志作为国礼送给外宾的线装书《楚辞集注》,又有俗称为“黄皮书”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6.
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建立于1951年1月10日。在建社五十周年时,我们出版了《新湖南第一家出版社》。原任新湖南报第一任社长、总编辑李锐题词:“创业半个世纪,三湘到处书香,好书源源不断,两个文明闪光”。原任新湖南报第一任副社长、副总编辑朱九思写了纪念文章。时光易逝,不觉又是十年,往事难忘,加上又发现了建社时的重要史料,促使我不得不回眸当年,写点所见所闻所感。  相似文献   

7.
出版社是出版的主体过去我们对出版的理解是简单的———出版社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出版的过程是作者完成了书稿,编辑将其取回,经过编辑加工、设计、校对、印刷,与读者见面。那时,作者是出版的主体,出版社在整个出版活动中的作用仅仅体现在编辑出版环节上。目前,我国的图书市场早已从短缺型走向了过剩型,出版企业只有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才能得以生存。现代出版企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文化创新,向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文化产品。出版社应该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从这一目标出发,出版社不仅需要对各类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诞辰45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中文版《塞万提斯全集》(八卷本),无疑是对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最好纪念。这里刊出该全集责任编辑胡真才的编后杂谈,可使读者对这部全集的概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知道出好一部作家全集需要做怎样严肃细致的工作,并不是任何一家出版社或任何一名编辑都可以随意为之。当前一些全集文集出版质量令人失望,首先是出版者本身不具备从事这类重要工程的素质和条件。因而上级主管实行资格许可制度,对那些不负责任的胆大妄为者“釜底抽薪”,不许胡来,实在是标本兼治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说编辑社会地位不高,这是不奇怪的。因为编辑这一行工作很少为人所理解。读者买到一本书只知是谁写的,不知是谁编的。在一些人眼中编辑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其实哪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编辑。编辑做了许多工作却不声不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里转载的《代价》的作者陈国凯同志的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证据。这篇文章中就很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了出版社的编辑是怎样促进和帮助作者进行工作的。读了这样的文章,不仅对作家,而且对编辑都会肃然起敬。读了这样的文章谁还能再说编辑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哩? 编辑受到重视和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也要提醒一下,千万不可骄傲,一定要“人誉我谦”,应该更加努力,为作者、为读者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记者 肖武)“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需要把出版社建成学习型组织。因为出版社是以知识产权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单位,知识产权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创新含量高,因此,加强学习是出版社建设的题中之义。”人民文学出版社长聂震宁如是说。据介绍,围绕上述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近年来致力于推行“全面培训,动态管理”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战略。2001年新分配和调人社内的人员,都必须接受“全面培训”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这句朴实的话语,高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会议室的墙壁上,也镌刻在出版社每个员工的心上。他们为这句话而自豪,为这句话而流汗;他们为这句话贡献出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精力。他们热爱人文社,因为这里是一流编辑,一流学者、专家、翻译家荟萃之地;因为人文社建社五十多年来,编辑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同时还因为,解放后的第一套《鲁迅全集》,就是在这里编辑出版的。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每一个喜欢文学的读者,从而喜欢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每一个热爱鲁迅的读者,也热爱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文版图书,在读者中间长期保持着良好的信誉。《鲁迅全集》则代表了人文社的品牌。《鲁迅全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镇社之宝。  相似文献   

12.
吴飞 《新闻界》2000,(1):20-21
编辑与作者交往时,一个重要目的,当然是为得到好稿;或者说,编辑与作者的交往多少带有点功利的色彩。高明的编辑,由于善使“太极”,既收“功利”之实,又无负面影响之弊。那么编辑在与作者交往时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处理与作者的关系呢?论者有如下意见。 一、使愉悦莫使难堪 如你在向作者约稿时就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给我们写篇稿?”你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打发给你的稿子不会是他的精心之作。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作者最烦的是你老把他当成写字的机器。记得刘心武在他的《私人照相簿》中提到:“我最怕人们这样把我介绍给别人…  相似文献   

13.
李煜 《现代传播》2006,(3):126-128
2005年新秋时节,中国传媒大学,前北京广播学院的创办者之一——左荧同志的纪念文集出版了。作为一名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广播”,左荧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活跃在广播的管理和教育岗位上,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广播事业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其间尽管在“文革”中历经磨难,依然痴心不改,殚精竭虑,至今仍为众多同事、学生和友人怀念不已。《风范长存——左荧纪念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在去年广播学院筹备校庆五十周年之际开始酝酿,经过一年的精心组稿编辑而成。为使读者及后进学人能对左荧和《文集》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专访了该《文…  相似文献   

14.
编辑队伍的思想建设,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现在我觉得仍有大声疾呼之必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出版队伍特别是编辑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培养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任务。”对编辑队伍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应该说这几年做了不少工作,在一些出版社且是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5.
我社以往出书表现在两极:一是中小学教材教辅,二是高精尖的学术著作。这两方面的书我们当然要出,问题是在这两者之间我们不自觉地忽视了一个广大的文化程度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层读者群,我社一直缺乏适应这个中间层读者阅读的一般类读物,其直接后果导致我社今日图书建设品种单调、形式呆板,要知道这是既能赢得庞大社会读者群又能为出版社扩大知名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一块肥沃土地。作为教育出版社如果真正秉持“大教育观”的理念,不去积极开发,不仅于社会没有尽到责任,于自身也是一种浪费。造成今日之被动局面窃以为有如下五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关于编辑做好作者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做好作者工作,是出版社的重要工作,也是每一位编辑的重要职责。在当前图书出版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要把做好作者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和经常性的工作。这是增强出版社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以下就编辑如何做好作者工作谈几点认识。1·作者资源建设出版社只有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才有可能出精品、出效益,才有可能形成特色。编辑应该积极地开动脑筋,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作者,如参加教学、科研会议和有关社会活动,从已有的出版物和文献资料中调查。或根据出版社某一时期的主要工作,针对某一图书细分市场进行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从五十年代出版社逐渐建立起,编辑工作一直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而在编辑工作中,审稿又一直是编辑工作的中心.各级编辑人员的全部工作中,审稿工作都占有很大的分量.虽然审稿工作一向受到重视,但对审稿工作意义的认识,却可以说一直是不够全面的,而只是片面地强调了它的“把关”意义.人们不仅在口头上把审稿称之为“把关”,出版社的老编辑、领导对青年编辑也只是强调审稿就是“把关”、审稿就要“把好关”等等.以致于后来在一些文章中,也是这样说.日渐月染,审稿就似乎即“把关”,“把关”就似乎即审稿,二者仿佛变成为同义词了.将审稿等同于“把关”,实际是以偏概全了,是没有全面认识到审稿的意义.所谓“把关”,指的主要是“把政治关”——虽然有时其意义是超出“把政治关”,但实际就是要防止政治性错误.政治性错误自然是应该防止的,不能让我们的出版物中出现政治性错误,因此,“政治关”是应该要“把”住的,这点自然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出版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稿工作就具有政治性工作的性质.把住政治关,无疑也就是审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审稿的意义、作用决不仅仅是“把关”,因而也不能把审稿与“把关”等同起来.“把关”只是审稿意义、作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从“催”到“等”所想到的凡当了几年编辑的,都有约稿、催稿的经历,我亦如此。这几年,承蒙几家出版社和杂志社的错爱,我也跨身于“作者”之行列。因此,我也备尝被责任编辑三番五次催稿的滋味。同时,当“作者”之后,我还增加了一种当编辑时所不曾有过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的一个晚上,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称他们夫妇二人正商量去买一条好裤子送我,我一时愕然;电话中接着说:“我们看到你的‘文集’了……”我方释然。因为江苏文艺出版社和香港轩辕出版社新近联合出版了《储瑞耕文集》(从我在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表的1100余篇文字中挑选出来的400余篇的集结;“文集”云云,各种体裁的“文”字“集”合在一道之谓也,如此而已),扉页我照片下的一行字是:“除了一支笔,我一无所有”。既然“一无所有”,岂不连裤子都没有么?——朋友此一“默”真正“幽”得可以! 20多年间,我当过港口的装卸工、小报的“老总”,当过市委书记的秘书、业余的评论作者,当过省委宣传部的理论研究干事、业余的杂文专栏作者,当过省级党刊党  相似文献   

20.
编辑是一个出版社的核心力量,每一个新编辑都会经历找选题、找作者、营销图书等各种问题.选题从何而来,和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应该做广泛涉猎还是做类型化的编辑……本文通过《致教师》一书的编辑策划,为人们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