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龙淼 《湖南教育》2002,(1):42-43
结合教材,以“读说”为主线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以“读说”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以“朗读”和“口头表达”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串起“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首先,教与学的过程都要围绕朗读和口头表达来设计和展开。如在教学《日月潭》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描写《日月潭》的美丽景象?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词句,然后问学生:你喜欢日月潭吗?为什么?结合看图…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就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对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训练中遇见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浅认识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等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作为聋哑孩子,虽然双耳或单耳失聪,但他们有权利和我们一样的交流,说话。所以在教学中,在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口语交际场景,对聋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相似文献   

5.
6.
石瑛 《教育现代化》2006,(9):106-107
口语表达传递信息迅速,是应用最广泛的交际方式。现代社会通讯设备现代化,口语交际频率高,了解别人,介绍自己,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高中学生作为将来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理应在学校期间打下坚实的口语基础。但我们语文老师平时只顾着授新课、赶进度,而忽略了口语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让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大胆走进时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于 1997年 9月始,配合原国家教委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试验工作,在江西省南城县一中九七级高一新生中开展"口语交际全程规范训练"课题实验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近 20年来,我国语文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就语文教学中的"重文轻语"问题而言,主要表现为: (1)割裂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关系,对口语交际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视而不见,导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缺失,以致不能适应高社交化,高…  相似文献   

8.
口语交际在现代生活、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越发显得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首先我们可以在语文课本中找到很多口语  相似文献   

9.
戚岩岩 《教师》2011,(16):50-50
口语交际是母语教学内容之一。口语交际与说话差异大,说话是单向的,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比说话更具实用性,它还需要更全面的表达技巧。那么,如何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有目标、有要求地对学生加强口语训练,帮助他们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低年级学段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如讲普通话的习惯、自然大方的态度、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自信等,为了让学生始终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中进行口语交际,我们应采取多种方法开辟多种渠道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徐梦 《教师》2012,(35):61-61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口语交际的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流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三个途径:利用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创设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积极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要达到强化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双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教师的指导要切实、精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这样的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任天民 《陕西教育》2007,(1):108-108
口语交际教学可以规范口头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语言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