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花生》是一篇既精短又有思想分量的散文。 文中的“我”,即作者许地山,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件事,那个时候作者还是姊姊哥哥的弟弟。文字虽短,把全家五口人都写进去了,有爹爹、妈妈、姊姊、哥哥和“我”。 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是,几乎全篇都通过人物对话来完成的,颇具小说味道。文中三处写到了妈妈,头一处是提倡  相似文献   

2.
提起刘白羽,人们立即会想到他那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日出》、《长江三日》。不错,刘白羽在现当代文学长廊中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小说家,但同时,他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战地记者。1938年,年仅22岁的刘白羽,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相似文献   

3.
新闻业务试皿(共三题,都是必答题。第一、二题每题30分,第三 题为40分)为什么说我们的报纸、广播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按消息写作的要求,分析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全文附后)为某青年报撰写一篇短评。(要求:由考生自定标题,副标题是“学习蒋筑英、罗健夫同志”.全文在一千字以内。)《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析华社长江前线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二时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波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问。国民党反动派经苦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践,遏…  相似文献   

4.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散文,虽然写作不多,但阅读不少。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意境隽永,形式活泼,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字体裁。每读一篇精美的散文,面前就仿佛展现一个神奇的世界,不仅可以增知益智,陶冶情操,而且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不啻是一种精神享受。正因如此,古代的不说,现代的像鲁迅、茅盾、巴金、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都是我最为崇拜的散文大家。20世纪60年代前期,还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我就是当时散文高手杨朔、魏巍、秦牧、华山、刘白羽、孙犁、何为等作品的最痴迷的读者之一。天津市出版的《散文》月刊,至今我还珍藏着创刊初期的合订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不仅仅是诗歌的国度,也有散文之邦的美称.近读山西《长治日报》社长王占禹的两篇金奖散文,我更信了这一点.屈指算来,我与王兄相交已有5年,我只知道他是一个新闻高手,孰料还掖藏着写散文的绝技?直到前几天一封特快专递送来,使我目瞪口呆--一篇刚刚荣获2006年度山西省好新闻一等奖(也称副刊金奖)的报纸复印件,题目是《爹的故事》,(以下简称《爹》文)刊于2006年11月18日《长治日报》;另一篇是2004年度获同等奖项的复印件,题目是《娘的那双小脚》(以下简称《娘》文),刊于2004年4月3日同一报纸,可谓麦穗两岐.大概是因了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和苦难,这两篇散文赚了我不少泪水,使我感情的闸门轰然洞开,共鸣的浪花一泻千里.  相似文献   

7.
《中国散文鉴赏文库》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继《百花散文书系》之后推出的又一套大型散文丛书,共包括古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三部分,总计600万字左右。这套丛书涵盖面广,名家佳作荟萃,卷帙恢宏,确实称得上是中国散文的一座宝库。现在《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已经面世,颇受专家好评和广大读者的欢迎。作为责编之一,我想向同行们介绍一下这套数百万字大型丛书的缘起和构想。百花文艺  相似文献   

8.
刘白羽小传: 刘白羽,1916年9月28日生于北京。1935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抗日战争爆发到延安遍访华北各抗日游击区,写了《同志》、《记左权将军》等报告文学。1937年到太行山,1940年回到延安,编辑《文艺突击》。1944年到重庆,编辑《新华日报》副刊。日本军国主义投降后,作为《新华日报》记者,深入东北,写了自“九一八“以来第一本报道东北的专著《环行东北》。1946年冬,由新华社总社派至东北担任军事记者、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历次战斗。后随军从松花江转战至长江以南,报道我军解放北平、武汉以及新中国诞生的情况;同时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1950年因编创中国、苏联合拍的记录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这以后出版过报告文学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小说集《晨光集》,散文集《红玛瑙集)等;同时,发表了散文名篇《日出》、《长江三日》等。1978年出版《刘白羽散文选》。1985年出版了《大海》。1997年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 去采访刘白羽老人的那天,正值清明,空气...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13,(12):26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11日,张小娴最新散文《谢谢你离开我》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这也是张小娴出道以来第一次在内地与读者就新书展开交流。张小娴说:"我并没有刻意要写给失恋的人看,也没想要写一部励志书,《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一本散文,写我的所感所想,写我  相似文献   

10.
第胡宝林简介三十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2021年12月1日在天津揭晓,我的散文《叩问青铜》获孙犁散文奖·东丽文学奖。10月15日,《叩问青铜》刚刚获得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叩问青铜》连获两项有影响的全国散文奖,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纷纷报道。西安新闻网邀请全国六位评论家在线研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中国地市报人”官方微信发出《喜报!宝鸡日报记者胡宝林获孙犁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网友们纷纷转发。  相似文献   

11.
我喜爱散文,我的教学工作又与散文密切相关,所以,我尤其厚爱《散文》杂志。在我的感受中,《散文》象一个气度高雅而深沉的淑女,它不着粉黛、丽质清新、光彩照人;它又象百花园中的一枝兰花,高洁又  相似文献   

12.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革命者的一生,能在抗战初期、解放战争初期和建国初期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长江同志领导下工作,该是十分幸运的。遗憾的是,我没有很好地向长江同志学习到很多东西,至今只能作为新闻战线上是一员退伍兵,来追忆长江同志一生中最可宝贵的道德品质,我想在今天十分强调廉政建设的时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回想当年,我在上海当学徒时,受到《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歌曲以及《中国的西北角》、《大众生活》、《永生》等进步报刊书籍的熏  相似文献   

14.
还是上高中的时候,我试着写了几篇消息、通讯,送给县广播站,不料全被采用。虽然是二、三百字的东西,但对我以后决心走创作之路却起了鼓舞和推动作用。后来参加省首届中学生作文竞赛获三等奖。高考落榜,曾一度使我心灰意冷。不久,我接到县电台举办国庆四十周年征文通知,写了四篇散文,被采用三篇,其中《悠悠故乡情》还获得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16日,33集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2007年、2008年又两次在中央电视台重播。我作为参与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的主创人员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1月29日,《皖江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用散文笔法采写的新闻《寻找李之仪》,打响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7.
陈守湖 《新闻窗》2008,(2):45-45
2006年6月30日,写完红灯笼这种茄科植物,系列散文“老家植物志”写完了,这组散文一共写到了生长在湘黔边境山区的100种植物。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呢?我想大约与我近年的阅读兴趣有关。写完这组系列散文后不久的一天,整理书架,我发现这些年我的阅读主要集中在洋溢着自然情趣的文字上。《瓦尔登湖》,《昆虫记》,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您好! 近读《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上季音同志的《难忘长江教诲》一文,颇多受益。像关于长江组织编辑《上饶集中营》一书的情况,1942年冬参加淮南路东第一次民间艺人代表大会期间解释党的政策的情况,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立三个记者组前往苏皖各新解放区采访的情况,我都是第一次听到,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长江、学习长江、研究长江,无疑有帮助。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季音同志文中涉及长江1935年7月—1936年5月那次西北采访的几个史实问题,如有不当之处,请季音同志教正。 一、关于里程。季音文章说长江10月行程2000余公里。我…  相似文献   

19.
有的青年作者读了《谈散文写作》一书之后,来信要我再谈谈写散文的体会,恰好四川大学中文系编辑《中国散文百家谭》的同志也来函催促我交一篇写散文的体会,思来虑去,将日常写散文的一些想法组成了这篇文章。对于文学艺术我有着多种爱好,我喜爱书法绘画,我也喜爱写诗,我尤其喜爱写散文。我在侧重于写散文之前,曾经侧重于诗歌创作,那是在50年代及60年代初。80年代我才致力于散文创作的。写诗与写散文,我觉得在剪裁素材、创造意境、提炼语言等方面,有其共同的艺术规律。所以从写诗到写散文,这个转变如水到渠成一样那么自然,那么自如,不象有人所说的是“隔行”。我应  相似文献   

20.
近一年来,散文的創作特別繁荣,日見斑斕,不仅風格、体裁丰富多样,题材也此較寬广。最近出版的散文集相当多,如秦牧的《花城》、楊朔的《东風第一枝》、碧野的《边疆風貌》、周而复的《火炬》等,大都得到讀者的好評。此外散見于报刊上的优秀散文也有不少,如刘白羽訪日所写的散文、曹靖华回忆魯迅的散文、吳伯簫的《記一架紡車》、魏钢焰的《船夫曲》、菡子的《前方》等、也都是很值得一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