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毛亚娟  邵万久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13+112-113,112
本选题旨在关注唐山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探索以提升城市休闲生活品味让城市居民充享受发展成果,为建设"幸福之都,宜居靓城"献策。在广泛调查基础上,通过研究城市休闲意义、城市休闲生活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和城市休闲生活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唐山城市休闲生活现状,总结出十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十项对策,并从推进城市全面建设、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三项建议。  相似文献   

2.
宜居性是城镇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表现为城镇在社会环境、产业结构、城镇功能、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与发展。伴随着城镇化产生的新型社区,作为城镇的基本社会单元,对其从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文化和谐关系的角度进行创新性宜居建设,从而为改居后的居民从社区到城镇、从生活的中观层面到宏观层面提供相匹配的宜居空间。  相似文献   

3.
谭黎 《云南科技管理》2008,21(4):148-148
<正>麒麟区自2001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立足实际,以建设文明、宜居、安全城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力构建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和机制保障三大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麒麟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新  相似文献   

4.
城市宜居环境是城市居民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城市宜居环境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宁波及同类城市宜居环境进行评价与比较,借鉴同类城市宜居环境的经验,提出优化宁波城市宜居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能力的发挥和人的需要的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能力的发挥和人的需要的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教育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目标,又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教育是促进西藏和谐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奠定西藏和谐社会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的现实需要;也是西藏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保障——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思考发展问题。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初步研究了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要求人的和谐,这需要使人能够公平便捷的获取信息、接受教育,图书馆通过自身建设,积极发挥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等作用,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宜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宜居视角下人居环境的内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宜居视角下人居环境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大连市为研究对象,对其2001~2010年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分析,以探索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为建设宜居型和谐城市提供依据和决策参考。结果表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尚处于初、中级协调发展阶段之间反复波动,因此应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大连引上和谐社会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2.
遴选经济、城建、环境和民生四个维度共27项指标构建城市宜居水平计量体系,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选取相关规划目标数据为基准,对天津市2003—2013年期间的城市宜居水平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11年间天津的城市宜居水平得到持续改善,但在四个维度上并不均衡,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水平较预期目标的相对差距明显,成为制约城市宜居水平的“短板”,这一计量结果与实际观测情况基本相符。本研究中从四个维度进行计量体系构建的模式,以及基于特定基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为城市生态宜居水平的测度提供了一种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可持续振兴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局部地区人-地-粮食矛盾日益凸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章结合多年的研究基础,剖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可持续振兴模式:生态、生产与社会耦合发展,即山顶削峁建盆地,发展果业和药材生态园;山腰构建草灌复合生态系统;山下适当治沟造地发展设施农业;小流域源头科学建设水库,为山上药果园区和设施农业提供滴灌水源,从而构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格局。为建成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各中心城市也纷纷提出宜居、生态的发展理念。本文选取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30位的中心城市为对象,基于城市经济、城建、民生、环境等方面若干相对性表征指标对城市宜居水平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中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共性问题及不同城市间的个性差异,并为科学评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引入生态效率概念,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法,评价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兼与宜居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与宜居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低下;资源类型和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影响较大,二产比重、单位GDP能耗与生态效率负相关;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则正相关。因此,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缓解生态压力,对于提高生态效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2002年以来,迁安市经过理性思考、科学规划,先后斥巨资对境内的滦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开发治理,为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建设宜居城市奠定了基础,打造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专利期限的技术创新激励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利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问题。本文从专利保护期的角度(或者说以专利保护期限为约束条件,或者以专利保护期以变量),研究了专利保护期对企业收益以及由扩散效应引发的社会收益的影响,建立最大化社会净收益的优化模型,并推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同时给出其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垃圾逐年增多,但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生活垃圾的处理让人头疼。本文就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阐述了一系列问题及对策,望相关部门做好保卫工作和健全软硬件设施,望引起全社会对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韩松  吕娉婷 《科教文汇》2012,(20):201-202
当代社会充斥着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怀疑,然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有弊病的社会形态必然不是社会的最终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这就是我们应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这也是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杨文选 《未来与发展》2010,33(11):81-84
"美好生活"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什么是美好生活?显然不同社会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德尼·古莱教授认为,"维持生命、尊重和自由"是所有个人和社会都在追求的美好生活目标。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发展"拥有"足够的物品,但物品富足并不等于美好生活。古莱从伦理学视角研究发展的思路及其观点,对于目前正在苦苦反思"发展为了什么"的中国社会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