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文化世界化的必然趋势,重点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面临的挑战和遭遇的困境,并进一步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文化精神的生成提出了建设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也牵动了所有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国际友人的心。中国政府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和高效率,不仅受到了全体中国人的尊敬,也受到了国际主流媒体的赞赏和支持。中国政府以有效和坚决的方式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迅速反应:"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  相似文献   

4.
葛剑雄 《上海教育》2008,(11):40-40
我曾公开建议以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以表达全国人民对这次地震灾害中的罹难者和救灾中的牺牲者的哀思,并向全世界昭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关爱以及万众一心救灾重建的决心。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已形成一种文化全球化的态势,但这种文化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一体化”与“趋同化”,而是在文化多样化中强化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中国应该建设自己的文化精神:这就是要建立一种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辩证统一的超越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如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很大影响。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中,应注重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社会主义意识、团结意识和责任意识、自强意识和创新意识,并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体系、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概括地说,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在于: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利于重建社会信仰,从而解决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有利于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使中华民族摆脱在某些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8.
现在人们都在关心经济全球化会给世界文化格局,会给民族文化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影响。事实上在五、六年前,有的学人已在预言乃至迎接文化的全球化了。在他们那里,“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西方化,就是销融民族性。即使我认为这种喜迓之心未免过早,未免冒进,但我还是佩服他们的敏锐,只是我对他们的“世界主义”的学理并不敢认同罢了。我们确实需要注意并研究经济全球化影响文化的问题,这种影响必然会发生,是不可抗拒的,是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也确实需要好好地来探讨一下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开放而非保守的更非“防卫性”的课题,所以它必然与研究经济全球化在文化上发生这样那样影响的问题有所关联。这两种探讨看似“对立”,却有深刻的联系。外来影响与传统继承的深刻联系也是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样或类似这样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宏观课题。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主体精神是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国家凭借政治、经济、科技等优势,大力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给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主体精神培育带来许多新挑战。为此,应从文化全球化时代语境出发,夯实传统 文化主体精神培育的物质基础,用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先进文化培育传统文化主体精神,以更好提高传统文化的主体性、独立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旗帜,作为诞生在著名革命老区——沂蒙革命老区的沂蒙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是中国精神在齐鲁热土沂蒙大地的具体体现,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在内涵层面相互贯通,在实践层面同根共生,在文化层面血脉互融,在价值层面角色共鸣。作为中国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沂蒙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说起与海地地震同样惨重的地震灾害,许多人会想到中国。2008年5月,中国西南省份四川发生了8.0级地震。那场地震将大量民宅、校舍及其他建筑物夷为平地,至少有6.8万人罹难。但这两个地震受灾国家的相似之处可能也仅限于地震的惨重程度和大量死亡人数了。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道德精神是企业的理想和追求,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必然伴随着伦理文化层面上的冲突。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须注重道德精神的培养,包括民族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和信誉意识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这一论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中华文化的宏阔视野和中国精神的时代高度加以定位,科学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本质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华文化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焕发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把中华文化的当代发展推向新高度新水平新境界;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主题,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气韵风骨,鲜明展示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和非凡力量,成为中国精神的时代表征;创造了体现民族继承性、时代原创性的新文明理念,为处理人类文明现代化发展难题、把握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框架和价值体系,成为引领时代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带来的发展变化推动着中国精神的现代转换。在当代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精神超越了其"刚健有为""共生利他""中庸和谐"的传统形态。在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精神的助推下,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农垦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不断升华。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继承和发扬农垦精神,以理想信念作为学生党建的内容核心,以艰苦奋斗作为学生党建的优良传统,以团结奋进作为学生党建的组织旗帜,以求实开拓作为学生党建的思想作风,以奉献精神作为学生党建的价值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固本强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精神教育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致力于促进个体的精神归属和国家认同,而且也需要着力于良好社会精神风尚的构建,更需要着眼于国家精神力量的内生和凝聚。只有将三者有序衔接、有机整合,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中国精神教育的效能,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精神     
许贝贝 《新读写》2009,(10):8-8
在1949年10月1日那一刻的起跑线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自己的长跑。虽然起步比别人晚,体型比别人大,负荷比别人重,条件比别人差,但中国一直以勇往直前的劲头拼搏着,在全世界的关注下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19.
抗美援朝精神,在中国红色革命精神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在这种精神的武装与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抗美援朝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力量之源,是传承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精神家园的一种激励,是引领时代青年价值追求的一面旗帜。新时代要继续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论断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清晰的逻辑依据以及重大的理论意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我们应该从理论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精神发展三个维度把握“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阐明其逻辑依据,从中华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三个方位阐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