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导致整个课堂杂乱无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切合学生需求处设问;要设置问题坡度,循序渐进地进行设问;要依循语用需求,在言语训练处设问。这样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2.
[编辑观点]练习的坡度就是练习在纵向推进、递进达成的进程中所呈现的层次和趋势。它主要表现为难度的化解与层次的呈现上。就练习的难度而言,练习设计既要考虑不同练习之间难度的逐级提升,也包括同一练习对学生不同的预期要求,进而达成化难为易之目的;就练习的层次呈现而言,练习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能力,又要考虑对新任务的准备程度,进而符合学生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为此,练习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减缓题目坡度,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适当增加“台阶”,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逐级攀升,逐渐提高。[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教学过程五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业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富于思考性和启发性,要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传统语文作业的弊端日渐凸现。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改的契机推动作业改革,使课程改革发挥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微课开发要避免形式化和盲目性,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配置各项技术手段,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形成终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活动课具有拓展性、延伸性等特征,实践性、探究性都很强,担负着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任务,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在设计语文活动课时,要特别注重其开放的作用,要让活动课真正地"活"起来。一、活动内容要"活",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有时候活动课的主题是确定的,但活动内容必须要"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活动课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内容过易,看似热闹,其实学生的思维活动少;内容过难,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只会让大多数学生知难而退,同样难以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1、把握好坡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铺石修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在学生认真思考后能够找出答案。坡度的大小要以能不断激发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热情和欲  相似文献   

7.
第一,设计问题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设计问题时应当根据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问题背景,在各个问题之间形成一定的上升梯度。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提高,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学生的具体因素,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提问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基础性的问题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上常见的“假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指向不明的问题、思维难度过大的问题。“真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问题的梯度,调节好问题的密度,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引领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时飞 《中学生英语》2013,(10):46-46
问题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要求。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要尽可能与他们已有的经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要让学生愿意讨论。合作学习所设计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的差异,成长环境与生活经验的不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发散型问题的设计,促进了学生的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探求问题答案的能力。小组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有探索性、有一定的深度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10.
采用让学生以专家的身份进行命题和提供答案,课型新颖,复习效率高。真正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提出了"情境设计要突出生活气息,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能力培养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各种活动中都起重要作用。下面,结合职高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如何培养职高生数学学习兴趣,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科学把握教学内容和进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要以学好前阶段为基础。因此要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恰当调整知识坡度。所谓知识坡度也即前后所讲知识难度的相对提高幅度。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探求知识的努力程度。坡度过大,会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以致兴趣顿减;坡度过小,学生又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做  相似文献   

12.
"活动单"导学中的问题是学生建构物理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师精心设计的由一系列相关问题组成的"问题链",可以把学生的讨论引向课堂探究活动的核心.通过新授课型和复习课型的"问题链"设计示例,进一步阐释了"问题链"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坡度与层次性,并能引领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深度逐步走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总是在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采取动手实践,质疑探究,抛砖引玉,合作交流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充分利用插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认知能力初中历史教科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插图众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精细分析插图,让学生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的笨。”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好的问题设计能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有利时机,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艳 《教学随笔》2022,(3):119-12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项目式学习,开辟阅读教学新模式.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迁移应用能力,让学生一课一得,学会解决生活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研究并设计案例,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在项目分析和反思中全面发展认知系统.这样就能更好地设计阅读项目,让学生全面提升阅读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学案中基于问题意识培养所进行的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素材要有利于引发认知冲突,尤其是要选择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不同的、与教材表征相左的学习素材,诱发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学习素材相关的设问,要给学生留足设问的空间,使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学生都经历不同水平的提问能力挑战,经过独立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虽然其科学性不尽完善,但经过小组交流后认识必将提升,观察问题的视角必将得到拓展,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必将更加深刻。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问题设计,重在引导观察视角、启迪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认识地理事象的本质属性。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示范性和多样性特点,以促进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直至"爱学"。  相似文献   

17.
缪任祥 《考试周刊》2014,(50):62-63
重视数学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效,具有启发性;问题不能过于抽象、形式化和书面化,学生会感到无法回答.本文结合直线的斜率和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两个教学片段,提出数学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高阶思维能力包括运用、分析、创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设计方法有:基于学生的运用能力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基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基于批判性思维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魏晓玲 《学周刊C版》2014,(9):185-185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相连,还要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整合,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整合知识,挖掘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活动实际上是教学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提问,对于一节课的教学很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伟 《青海教育》2007,(4):48-48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应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做好题型形式与思维能力上的铺垫和过渡,使学生通过学、练、思得到信息数量的增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认知、探索、发现、设计、解决、创造等过程中,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不断促进解决新问题能力的生成和积聚,达到认知能力的本质提高。所谓问题结构条件认知反思,是指通过对问题结构成因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知反思的自然性,在一开始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酝酿策划、思考研究等解题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