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扈敬梅 《山东教育》2001,(29):34-34
吕叔湘先生有一段话,记忆特别深刻。他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载《语文战线)1981年4、5期)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谨记先生教诲,与我的学生共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受益匪浅。概括说来有“四益”。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国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具有相当强大的育人功能。《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语文学习,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的文化养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民族语文翻译是一种为增强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跨文化解读,而从民族语文的翻译中可以窥视到一种文化与周边民族的文化适应过程,对跨境苗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亦不例外。因此,对族际间人文社会环境的文化适应过程的认识,为如何更加准确地进行民族语文翻译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而古诗词是绚丽多姿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生能从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体会内涵隽永的民族精神,丰富语言的积累,得到艺术美感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李晓宁 《江西教育》2004,(13):65-66
“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就是把课堂当着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陶成部分。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7.
课外阅渎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语文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他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中又一次强渊了课外阅读的意义,他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足可有可无的。”由此可见,课外阅渎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应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课外阅渎。发展学生的个性,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此来巩周和加强课内阅读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周立群 《湖南教育》2001,(16):44-45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民族语言的教育,承担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新大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新教材增选了许多体现民族精神的课文,如《尊严》等。在语文德育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必须注意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同构性,把语文教学作为“体认”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胡莲萍 《考试周刊》2010,(56):50-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语文课程淀积了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以文化人,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精髓,与当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连贯性和共通性,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之于心,体之于身。当前,中小学正在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相似文献   

12.
刘虹 《湖北教育》2007,(11):43-44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语文教育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需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语文教学。因此,在仔细研读、学习了《课程标准》后,我对于语文低年段教学有了如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许序修(厦门市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民族经验和民族传统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文化。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民族语文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家园。但是,对这个精神家园的建设,不但很不尽如人意.而且还受到语文教师自身的破坏。不久前,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就大肆宣扬:“读语文只学中文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英文。不学好英文,  相似文献   

14.
<正>1.借助教材,以情境激发文化自信。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美好。在诗歌教学前,可以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电脑播放《唐之韵》《百家讲坛》《苏轼》《李白》等名家介绍的视频,欣赏由唐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质而提出的,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言,依赖语文。一个民族,只要语言还在,他的文化就不会中断。  相似文献   

16.
李建 《现代语文》2014,(11):115-116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她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也是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源头活水。用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哺育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是时代赋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历史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当今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努力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学总目标中有这样的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众所周知,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的民族情感,让孩子了解并深入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激发孩子的热爱之情,是最有效的方式。这又必须从小抓起,小学高段如何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对小学高段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特级教师祝禧认为:语文本身承载着文化,又是在文化的土壤中生长着的,如果语文课沦为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必然会失去语文本身的特质和灵魂。  相似文献   

20.
何惠、李东航从《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出发,揭示了“语文素养”包含的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语言的积累、语感能力等;二是过程和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