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吴静  陈勇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1):137-139
电影《无极》在人们的美好期待下,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尽管观众的反映褒贬不一,但它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接受视域中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3.
卡尔维诺的"轻逸"理论集中代表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立场:从一个智慧的"俯视"角度去观察沉重的、把我们裹得越来越紧的公共和私人事务的小孔眼大网般的威迫——生活;然而,面对这个"小孔眼大网般的胁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一些人物却用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冲破这些束缚,"俯视"生活,智慧生活,呈现出相似而又相异的生命特色。  相似文献   

4.
一个年轻人问智者苏格拉底:“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悲哀是什么?”苏格拉底反问道:“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年轻人不假思索地答道:“生命。”苏格拉底笑着说:“那么如果你看扁了别人的价值是种悲哀.而你轻视了自已的生命就是最大的悲哀了。”  相似文献   

5.
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当中,哲学形而上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主人公特蕾莎和托马斯在灵与肉、"轻飘"和"沉重"的生活当中一直反复踟蹰,虽然二者对于灵肉和生命的看法各有不同,但两人均走在同一条永无止境的生命之路上,因此"在路上"也成为这部作品的一大重要主题。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从简单介绍米兰·昆德拉及其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入手,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探究该作"在路上"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拉通过小说中四位主人公或“轻”或“重”的生存选择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谬性和不确定性。在他看来,人类生存选择的多种可能性,主要源于生存意义的相对性和偶然性以及生命历程的不可重复性和差异性。正因如此,昆德拉在肯定人类生存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存在持有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7.
董飘飘  丁香 《海外英语》2013,(23):211-212
米兰·昆德拉以创新性的写作手法和哲学思辨性见长,其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颇受国内学者青睐。国内研究者主要从哲学意义、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对该书进行研究。该文主要系统地分析整合了国内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是错"。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责任,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他人寄予的希望,社会托付的使命。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9.
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享有国际声誉,其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小说形式与技巧的创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在小说中打破文体界限,将故事叙述、议论、随笔等文体样式熔于一炉;把小说人物意识与作者意识进行杂糅,形成多个声部,构成轮唱;挣脱了时间的限制,把不同历史时间、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加以并置,形成小说的空间化效果,以此开辟了欧洲小说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李墨田 《文教资料》2008,(28):216-218
探讨文学经典的含义,概括文学经典需要具备的素质,以此来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1.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关注人类生存境遇和两性关系的哲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两个女性特蕾莎和萨比娜,两者都倒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失落的女性存在,但又不失其确认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小说体现了作家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两性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做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2.
【活动背景】部分初中生的生死观念淡薄,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感,“你怎么不××”之类的玩笑在日常交往中时有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初中生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倾向于以己度人想当然地看问题;另一方面,对同伴交往的需求强烈,经常为了获得同伴群体的认可而从众,不愿或不敢对他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上帝创造人类,首先创造了男人。因为怕男人孤单,于是从男人的肋骨上取了一根骨头,又创造出了女人。可见女人从创世纪开始,就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然而即使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依然不能否定她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写的两个现代女性即萨宾那和特丽莎,她们各自都在灵与肉--人类的两重性方面挣扎着。这种个体的挣扎,是建立在个人伦理述求的基础上的。而这两个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女人因为托马斯这个男人而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带给人们的主要想象无疑是两者之间的无形较量。 刘小…  相似文献   

14.
在这部哲理小说中,昆德拉以他睿智的文字,独特深刻的见解,在小说的基础上以超脱的眼光对人生的生存境遇,尤其在极权体制下的人,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冷静地阐释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15.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围绕"轻与重"进行描述的作品,其中涵盖诸多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和梦的描写正符合弗洛伊德主义对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戚方方 《考试周刊》2012,(35):25-25
卡夫卡说:"生命就像我们上空无际的苍穹,一样的伟大,一样的深邃。我们只能通过‘个人的存在’的锁眼谛视它;而从这锁眼中我们感觉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  相似文献   

17.
刘艳芳 《林区教学》2009,(11):76-78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近些年来到我国旅游的外国客人越来越多。因此,旅游景点的英译也越来越为重要。在“期待视野”概念下,从英汉语句子结构差异、英汉语民族美学思想差异,以及英汉语国家文化背景差异等方面做好旅游景点的英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都需要有人看着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希望承接的不同目光,可以把我们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类人期望着无数双隐名的眼光,换句话说,是期待着公众的目光。那些极其需要被许多熟悉眼睛看着的人,组成了第二类。他们是鸡尾酒会与聚餐中永不疲倦的主人。再就是第三类人,他们需要经常面对他们所爱的人的眼睛。最后是第四类,这一类人最少。他们是梦想家,生活在想象中某一  相似文献   

19.
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苏联入侵的捷克为背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叙述了几个不同人物的感情瓜葛和人生际遇,揭示了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困境,并以女男主人公选择远离现代都市,隐退到乡村生活为结局,寄托了人类向往田园牧歌生活,重返伊甸园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正>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句话:"法国的大革命如果不断地发生,那么世界将多么可怕。但即使那么可怕的事情,它发生了,随着年岁的过去,时间慢慢把血腥的东西抹去。"因此,对于最珍贵的生命,虽然不能预示它会怎么样,但人生一定要现实的每一分每一秒,而不要那种虚无缥缈的理想之轻。我们每个人都奔走于这个现实世界。小说中的托马斯对女人既渴望又畏惧,虽然娶了特丽莎,但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