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创作深受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影响,他以"双重真理说""人主同一""纯粹之爱"为价值准则建构笔下人物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塑造出了理性与宗教的结合者、遁世的"自我"沉思者及出世的"恋之奴仆"等一系列的"完人"形象.在主人公超脱俗世的修行中,帕慕克实践着作为一个苏菲修道者的"文化杂合".  相似文献   

2.
在《黑书》中,帕慕克暗置了一个富于苏菲神秘主义意味的故事结构"我即凤凰",经由这一宗教叙事原型,作者深入地反思了写作、身份、文化三个层面中"自我"与"他人"的辩证关系,最终成就了具有深厚民族精神意味的诗学主题——"我是他人故我在"。  相似文献   

3.
在<黑书>中,帕慕克暗置了一个富于苏菲神秘主义意味的故事结构"我即凤凰",经由这一宗教叙事原型,作者深入地反思了写作、身份、文化三个层面中"自我"与"他人"的辩证关系,最终成就了具有深厚民族精神意味的诗学主题--"我是他人故我在".  相似文献   

4.
帕慕克一生的文学创作都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有着紧密联系。首先,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的故乡,帕慕克几乎一生都生活在这里。其次,帕慕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伊斯坦布尔为背景的,帕慕克的写作生动、详尽地再现了伊斯坦布尔的建筑、人群与忧伤文化。另外,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的书写也是其一生艺术创作的顶峰与精华部分——"文明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这是学界至今仍未解决的一个批评困惑。  相似文献   

5.
帕慕克的《黑书》是一部互文之书。从引语、情节与结构、概念与意象、故事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伊斯兰神秘主义、《美与爱》与马赫迪主义,对《黑书》互文的对象进行考证、追根溯源,展现《黑书》中形式不一、异彩纷呈的互文艺术。  相似文献   

6.
地跨欧亚两大陆的土耳其是历史上"最自我撕裂的国家",东方与西方(或称传统与现代)是土耳其知识分子一再重复表现的重要主题。作家帕慕克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了土耳其从全盘西化到目前伊斯兰复兴的整个过程,认为未来土耳其的道路既不是全面西化,也不是回归过去,而是在尊重传统文化、吸收西方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一种使东方与西方可以结合在一起新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土耳其当代最富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帕慕克的小说集中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纯真博物馆》以主体直觉经验抗拒线性时间流逝的方式集中体现了一种西方现代时间意识;作者也通过收藏这种方式展示了土耳其的现代境况,表达出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惋惜,并期望以此方式来纪念土耳其已经逐渐失落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小说旨在通过叙述实现时间与自我的统一,挣脱线性时间的束缚,实现个体存在与民族历史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我的名字叫红》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而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本文运用传记研究方法,从作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对世界的态度、创作意图,人生经历来见出小说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作者向古老的伊斯兰文化致敬的创作动机以及艺术技巧上的东西合璧。  相似文献   

9.
“文革”中有一种荒谬的逻辑:“大前提,有完人存在;小前提,你不是完人;结论,须忏悔改造”。此即“完人逻辑”。“文革”已是历史,但“完人逻辑”式的思维方式并未消亡,在教育工作中屡见不鲜。“完人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育目标上,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完人”,即把人类理想中一切优秀品质集中在榜样的身上,使他毫无瑕疵。尤其是近年来,各级树立的英雄模范形象是清一色“圣人”。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对学生质量的要求上,我们按培养文学家的模式教语文,学生能用华美的词藻描述一个虚拟的故事,却不能简…  相似文献   

10.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提出了“培养完人”的思想,“培养完人”不仅仅是对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丰富,更是身心协调的全面发展。“完人”成为终身教育一个重要的教育目的。而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完善过程中,“完人”思想也具有特殊与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解读“完人”思想出发,探讨该思想对终身教育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1,(7):56-56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19岁那年,一次滑雪,他与朋友做游戏,要从朋友张开的双腿间滑过去,结果却撞在了朋友的身体上,折断了脖子,导致颈以下全身瘫痪。自此以后,这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只能摇头的残疾者,终生依靠轮椅生活。  相似文献   

12.
13.
纽曼和赫钦斯作为博雅教育发展史上两位重要的思想家,虽然各自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差近一个世纪,且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但他们都坚韧守望大学培养"完人"的博雅教育理想,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大学培养"完人"的主要目标、核心任务、现实途径和主要教育方法。理解他们培养"完人"教育思想的深层内核,对于当代大学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把握博雅教育的本质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20世纪80年代起,穆斯林妇女的头巾成为土耳其的一个焦点话题,引发了众多游行、抗议活动与社会冲突。在《雪》中,帕慕克讨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头巾问题是凯末尔世俗主义与伊斯兰文化权力角逐的一个副产品,被遮蔽的是妇女的性别身份。其实,所谓的文化冲突是虚伪而荒谬的,每一个人与物都是一种延异性存在。在作品中,这种思考转化为苏纳伊与神蓝的武力交锋和渗透于每一个人物、建筑、城市以及雪景中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对于如何面对这一现状,帕慕克给出的救赎之路是忘怀政治、皈依爱情。  相似文献   

16.
帕慕克的作品中,充满着忧伤的情绪,甚至已成为他自身创作的一种习惯。他的忧伤,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说,他的忧伤来自于“失落的集体记忆”,来自于土耳其在西化过程中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屠杀;而从个人角度来讲,他的忧伤又来自于中心感的丧失,由奥斯曼帝国文化衰微而滋生的中心感的失落,又衍生了自我中心感的失落,这二者交缠盘错,探寻自我中心的失落使其更加缅怀帝国的兴盛,而对帝国兴盛不复存在的慨叹,又加深了自我失落的伤痕。因此,在审视自己的伤痕后,帕慕克将文学,特别是苏菲文学,视为一种探寻中心,走出失落的尝试途径。沿着上述脉络,就帕慕克数部作品中忧伤情绪的发展和走向,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挽吴趼人(即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的联语中有句云:“十年前死为完人”,不失为对年纪一把者十分有用的警语。我想,用在举世闻名的波拿巴·拿破仑一世的经历上,大概是最合适的了。这位科西嘉的上尉,身体力行他的格言: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于1799年“雾月政变”中,建立执政府,为第一执政,接着,1804年把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搞来,给他加冕称帝,这还不够过瘾,1805年兼任意大利国王,1807年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同年,入侵葡萄牙,1808年入侵西班牙。这时,虽然他的皇后约瑟芬没少给他戴绿帽子,但情场失意的他,赌场相当得意,骄妄跋扈,不可一世,其势力几乎扩张到整个欧洲。但是,到了1812年,他死前九年,穷兵黩武的拿破仑,大举进攻俄国,这个战无不胜的家伙,开始走华容道了。  相似文献   

18.
我儿非完人     
有多少父母曾说过或至少曾在心中默想“希望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完美的”?答案是很可能每一位父母都有这样的期盼。  相似文献   

19.
书帕本是明代官样礼品,明代万历以后,改用白金,逐渐成为一种贿赂的手段.白维国先生的<金瓶梅词典>的[书帕]条释义有不当之处.<金瓶梅词话>的"书帕"多关合万历以后的事实,不能视其为成书年代"嘉靖说"的一内证.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完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的完人思想是和他的社会思想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并贯穿于他的言行中。其完人是指具有智慧、克制、勇敢、才艺的“仁人”。其完人思想具有整体性、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特征。孔子的完人思想对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智能、很多方面的才能、责任感、义务感、坚强的意志、完美的人格有着奶大的借鉴意义,对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也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