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翻看语文课本,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教与学也一直被关注。散文被誉为"美文",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住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2.
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近年来,笔者主持了山东省"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实验的子课题"记人叙事性散文"的阅读与研究工作,并且和课题组教师精心筛选了68篇记人叙事性散文开展实验。在反复的阅读观察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记人叙事散文阅读四要素":即把握整体美,品味语言美,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由于在布局、构图上的精密构思而结构严谨、独具一格。在注意到其文本中对于现代"摄影术"大量成功运用现象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对其绘景、写人的典型文本片段进行细致分析,揭示出"摄影术"融入到现代散文艺术中的过程与表现方式。并通过进一步追寻"摄影术"融入散文的内在动因,挖掘出文化范式这一制约性因素,正是其现代化转型决定了白话散文逐渐脱离传统,最终成为了真正意义的现代散文。  相似文献   

4.
梁向阳教授的学术专著《当代散文流变研究》整合了"现代性"概念,把五四新文化作为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相区别的核心特征,强调当代散文对于"人的文学"理论预设的追寻将弥合"现代"与"当代"的人为裂痕。文章始终关注这一概念,探讨梁著如何审视现代散文"自由性"、"真实性"的人文内涵,进而提出"借景抒情"写作套路的心灵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朱自清作为"散文圣手"而被后来者广为赞誉。他的散文感情真、语言美、结构巧、道理深,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文的模范"。探究其成因,源于"厚爱",正是朱自清对家人、对人民、对祖国、对大自然、对艺术创作的厚爱铸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丰碑。  相似文献   

6.
散文又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美读散文中要抓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散文要"美读",读出散文的随意、自然。散文阅读教学,根本点就在于"反复朗读,品味体验"。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体会到散文语言的魅力;只有"品味体验",才能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设问包括自问自答的"提问"和问而不答的"激问"。元明清时期散文中的"设问"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体现出动态美、朴素美、力量美、节奏美和均衡美,尤以朴素美、均衡美为主,兼具情韵美等。元明清时期散文中设问辞格的审美特点主要通过丰富的语义逻辑关系及语气类型、结构特殊的设问和突出的过渡作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颜维奇 《学子》2012,(9):47-4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语文味"越来越浓,"人文性"越来越强,现代散文也越来越成为"炙手可热"的现代文阅读命题材料。主观性强,难度大,分值高,得分低,散文阅读已经成为令考生颇感头疼的"难题"之一。因此,了解中考散文阅读命题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和解题策略很有必要。散文的命题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9.
电视散文"印象中国"在题材、意旨上和文化散文相同,都对中国的地域文化作出描画和刻写;电视传媒艺术手段的特殊性使"印象中国"对文化散文在创作手段和行文方式、审美追求上有很多新的拓展,为文化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雅洁"是桐城古文家对散文语言的整体要求,它肇始于方苞,发展于刘大櫆。刘大櫆在其理论著作《论文偶记》中提出文章"十二贵",就散文语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具体的作文准则,并且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很自觉地体现了"文贵简"、"文贵高"、"文贵华"、"文贵远"等文论观点。该文拟把刘大櫆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探寻散文语言的"雅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唐兴顺在当代文坛的"散文"阀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他近期的十篇"人物散文"是他先前以"自然物"为中心散文的发展,也是其未来文学探索创新的一种尝试。从这十篇散文的"月亮"全能视觉、"自然写作"范式和试图影响"历史"进程的企图,可以窥见当代散文"叙事"对"终极信仰"的关怀、对个性张扬的尊崇以及深入骨髓的儒家入世品格。  相似文献   

12.
从阐释学视角出发,借助海德格尔理解的"前结构"和迦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两大概念,探讨张培基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英译情况"。前结构"主要影响张培基对译介对象的选择;"视域融合"主要有词汇、句法和语体风格翻译三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鲁迅说过:"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题材应听取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郁达夫也讲:"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的散文的特征之一。"也正因为这些特点,散文也就给作者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阅读散文就需要从散文的基本特征入手,运用散文的美学观点去解读文本。一、整体感知散文的"形"散文取材广泛,山川风光、花草虫鱼、历史文化皆可以作为题材。而作者行文又可以骋思万里,思接千古,散文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的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不论散文的内容如何繁杂,它都是散文的"形",都是作者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寻求散文文体尽可能地表现作者情理的奥妙,沈从文、李广田、梁遇春等为代表的京派散文作家非常重视"观察点"的多元运用,突破了传统散文全知全能的单一视角。京派散文文体的成熟,其独特"观察点"的运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在新时期散文文坛上独具特色。本文从汪曾祺散文的题材特色,即人物散文和游记散文两类来全面阐释汪曾祺散文之美。其散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淡质朴的文风和娓娓道来的笔调,迅速拉近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让人倍感亲切、温馨,洋溢着"人性美"的情调。其散文致力于表达超脱功利的生活态度、构筑自然纯朴的理想境界、构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嵩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3):42-47,64
或许出于独尊抒情的所谓"文学散文"观,胡适散文往往被摒之于"散文"之外,成为现代文学史、散文史上的失踪者。胡适散文在许多专家学者那里评价不高,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于议论拙于抒情,不合一般意义上散文以抒情为主的观念;二是语言以清楚明白著称,被视为流于浅近,缺乏含蓄幽远的韵致。在大散文的视野下,胡适散文应该在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占有重要地位。这样既合于悠久深厚的汉语散文传统,也符合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实际。而胡适散文清楚明白的语言和长于议论的特点,既是其自觉的追求,也是其散文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支重要流派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虞华燕 《文教资料》2010,(22):21-22
本文在细品江岳散文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取出两个意象——"夜"与"水",在对"夜与水"现代语境的现代解读中,发掘江岳散文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场主义散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可忽视的散文流派。文章通过在场主义理论的几个关键词"介入"、"本真"、"后现代主义"来探讨其散文创作的主要特征,从而就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古代学者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误识,《桃花源记》长期以来被归入"游记类散文"或"记传类散文"。实际上,《桃花源记》不是散文,而是一篇小说,并且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中国人"有意作小说"的时间,并非鲁迅所主张的始于唐朝,而是始于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20.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论"的部分,即标记为"项脊生日"一段,对于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感知语篇结构之美以及认识归有光散文艺术成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