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的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会成为“亮点”,使文章意蕴丰富。写人可借景抒情,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成为线索,贯串全文。如何写景?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方式:一、虚实之式。所谓“虚”,即写胸中之景;所谓“实”,即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景虚幻,充满诗意;眼前之景真切,客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故乡》中写“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见的是一派萧索、荒寂的图景: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这不仅渲染了悲凉气氛,更与“我”胸中美丽的故乡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暗示人物命…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屯景物描写的笔墨虽然不多,但景物特征鲜明,简洁传神,颇具匠心。仔细品味,其作用有以下儿点。一、点明杜会背景小说开篇就将久别的故乡作了概括性的景物描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景象。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横"字;更突出了荒村的颓败、破落,毫无生气,好像是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在黑暗的半封  相似文献   

3.
故乡一、语感分析(一)把握思路课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围绕一个“变”字,运用对比的方法,既写出了对故乡的依恋和哀伤,又写出了对人间冷淡隔膜的慨叹。(二)品味语言1、开头的冬景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段景物描写与其说写景,不如说抒情。其实像“阴晦”、“苍黄”、“萧索”、“荒村”等一系列富有感情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其小说《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一、萧索的荒村与神异的图画同是一个故乡,“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二十多年后,“我”再回故乡时,“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  相似文献   

5.
《故乡》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中的篇目,是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小说中那“深蓝的天空”和“金黄的圆月”,“西瓜是小英雄的影像”和“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的猹,还有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鲜明的印象能从小说中凸现出来,正是因为《故乡》在艺术手法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对比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小说《故乡》第二自然段中 ,关于故乡的描写非常赫然 :时候既然是深冬 ;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里 ,作者把故乡描写成一个阴惨、萧索的“荒村” ,似乎不如此就无法充分表达主人公“我”的悲凉心情。那么这究竟是偶然所为 ,还是另有深意呢?如此表达 ,鲁迅能够说出他那沉默、深邃的心灵世界吗?下面 ,我们就来探讨一番 ,看看能否有所得。小说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而展开叙述的 ,“我”是小说中的人物 ,也是故乡沧…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叙述了“我”——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返乡搬家的一段经历。一般认为小说的线索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我们似乎更应注意到伴随这一经历的“我”的情感的深刻变换,即:期待——幻灭——再生的心理历程。阔别故乡二十余年的“我”返回时见到的竟是一幅苍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而在“我”的记忆中,故乡要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投有言辞了”。于是“我”只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归咎于“没有什么好心绪”,这一似乎合理的解释未能使我们满意。故乡本来也许就没有什么改变,“我”心中  相似文献   

8.
陈秀霞 《现代语文》2011,(6):111-112
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衬托,往往可以更生动更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强化文章主题,泰戈尔的小说《素芭》就是一篇成功地运用衬托手法的小说。作者不惜笔墨,将素芭放置在一个又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指出: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那么什么是语感呢?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读到此处,有的同学在头脑中立刻现出萧条、冷落、破败的旧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有的同学却会漠然置之,甚至会提出“荒村怎么会横着”等疑问。这种差异,正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简言之,就是语感。即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故乡》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可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干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实属不易,本应是比较愉快的,但渐近故乡时,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  相似文献   

11.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  相似文献   

12.
师: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 生:三次。 师:哪三次?能否把描写的原文朗读一下? 生:一是“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二是“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三是“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电影电视中有不少配角甘做绿叶,把那些大明星衬托得光芒四射.比如,吴孟达自打《赌圣》开始,就成为周星驰身边不可缺少的超级绿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独有偶.上海卫视《欢乐喜剧人》中的艾伦,高大魁梧的他也甘做绿叶,衬托自己的搭档王宁,让其光彩照人.其实,这种衬托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开头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相似文献   

14.
说“横”     
小时候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其中的人物命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承想自己当了老师,重温此文,首先感兴趣的竟是这样一句:“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不用“有”而用“横着”,这是为什么呢?查工具书,可知“横”有成横状、横着、纵横错杂、充溢、广阔等意思。结合语境,句中的“横”应是稀疏且杂陈之义。一词用得好,意境全出。有感于此,不禁查诗找词,略有所得。  相似文献   

15.
《故乡》是鲁迅先生极富抒情性的作品 ,写于 1 92 1年。它以作者 1 91 9年回乡的真实经历为背景 ,借“我”和闰土之间前后二十后关系的巨变 ,深刻而沉痛地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景象 ,指出“路是人走出来的”这一生活性哲理 ,抒发了对旧时代的憎恨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小说巧妙地采用时空交错和直接对比的手法 ,将闰土从少年到成年日益贫困麻木的悲剧命运描写得淋漓尽致 ,用一种鲜明可感的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虽然全篇饱蕴着对时代的抨击和批判 ,但却没有一句直白浅露的抗议和呼号 ,而是以一片脉脉流水般的深情诉说一切。《故乡》中最…  相似文献   

16.
《故乡》之真切,不仅在于有残败的萧索荒村、残云暮卷、枯草断茎、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失落、真爱的远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放逐。在《故乡》中,鲁迅除了赞美了儿童心灵的高洁与美好,更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故乡》既使我们认清了残酷无情的现实,又使我们坚定了追求理想家园的信念。《故乡》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是以追求真善美为基础向"天国"的迈进,是无路可走后的坚定与执著,它让希望和信心穿越荒漠到达永恒。在这种炽烈的赤子之心中,《故乡》也成了残壁断垣中开出的一朵希望之花。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听了两位教师上的两节《故乡》课。在课堂上,两位教师对同一个问题处理方法不同,致使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值得大家深思。下面是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片断1师:重返离别了20余年的故乡,“我”的感受如何?生:“我”感到故乡衰败、冷漠。生:“我”感到故乡很萧索。生“我”感到故乡变了。  相似文献   

18.
小议鲁迅、朱自清作品中动词的妙用唐春梅鲁迅先生和朱自清的作品脸炙人口,堪称楷模。读后使人觉得余味无穷,记忆犹深,其中动词用得贴切是其妙处所在。(1)精选动词,含蓄地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相似文献   

19.
写人叙事,总少不了要对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事件发生地周围的景物进行必要的描写。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景物描写具有其特有的重要作用。那么,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结合实例作简要说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请看下面这段文字:“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是鲁迅先生《故乡》一文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所交代的正是《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与此同时,这段话也给鲁迅先生此次回去“…  相似文献   

20.
韩福林 《科学教育》2007,13(6):90-90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而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镇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