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出土元代回鹘文佛教徒书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提肯(Tekin)出版了他的《元代回鹘文佛教文献》一书,同时还附有文献照片。在该书中,他研究了两件出自敦煌的回鹘文写本。一件是大英博物馆所臧斯坦因特藏的Or.8212-108,另一件是法国国立图书馆伯希和特藏的P.4521号卷。虽然这两件写本均出口世纪上半叶封闭的敦煌藏经洞(第17窟,相当于伯希和编号163窟),但毫无疑问,正如大多数已发表的文章所谈的那样,它们不会早到那个世纪,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2.
1900年7月2日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发现了震惊中外的藏经洞(第17窟),出土了数万件敦煌遗书。1944年8月30、31日,莫高窟中寺后园土地庙中又发现了85件(和32件残片)敦煌遗书。批量出土的敦煌遗书有案可稽者仅上述两次。莫高窟有没有第二个藏经洞?本文从回鹘文写本来谈这个问题。1974年10月,日本龙谷大学百济康义先生赴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调查回鹘文写本,对该馆所藏回鹘文经典引进了编目、定名的整理研究。此后百济先生又几度涉访斯德哥尔摩,将日本各家所藏的回鹘文写本与瑞典藏本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一些写本出自敦煌,但非第17窟所出,晚于第17窟封闭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北区B464窟出土有大量汉文、西夏文、回鹘文、藏文、蒙文、梵文文献及回鹘文木活字等,而更为重要的是,该窟中室、后室甬道和后室中写满了回鹘文经文题记。如此众多的回鹘文题记,在已发现的敦煌石窟中尚属首例。通过对回鹘文题记的释读,一方面可修正以往学界对窟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壁画内容的解读;另一方面,可推知B464窟现存壁画应出自回鹘人之手,该窟时间下限可定为元代,是元代回鹘洞窟。  相似文献   

4.
敦煌莫高窟北区第464窟出土的回鹘文献残片B464:67的文字是以四行一组的押头韵形式写就的回鹘文诗歌。文章重点介绍、翻译并注解了该诗歌原文。在此基础上,解读了莫高窟北区第464窟墙壁上回鹘文题记的第三行诗节。  相似文献   

5.
敦煌文书是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11世纪的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1900年道士王元箓发现于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又称敦煌遗书。20世纪之初,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它成为世界的焦点,被世人所瞩目。藏经洞即今敦煌莫高窟第17号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距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的宕泉(今名大泉)西侧的鸣沙山崖壁上。莫高窟现存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在这些洞窟中,最早的有公元4世纪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榆林窟第16窟墙壁上的一份题记。该题记是敦煌地区的第一份景教徒突厥文献,是由来自瓜州的回鹘景教徒朝圣者于元代书写的。题记清楚地表明,在元代统治时期,敦煌周边存在有回鹘景教徒,也证明了回鹘景教徒与佛教徒有部分共同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四地菩萨,北壁左侧9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十地菩萨之装饰,右侧的当为九地菩萨.藉由回鹘文题记,十地菩萨绘画内容第一次在敦煌石窟中得到确认.通过逐字对译,可以明显看出,这三段回鹘文标注内容皆来自胜光法师译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第4卷.故可定,三榜题皆为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摘抄.这一发现,结合该窟发现的回鹘文写本与其他题记,可以证明莫高窟第464窟甬道与前室为元代末期的回鹘窟,而后室壁画可以确定为元代遗墨,但早于甬道与前室之壁画,可定为元代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8.
宋元时期,回鹘佛教流行,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崇拜在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回鹘文文献和题壁中多有体现。13世纪后期,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走廊,成为河西回鹘的统治者。沙州、瓜州等地的回鹘人与蒙古人经过数十年的碰撞与磨合,至明代初期,在文化上逐步趋同,互相融合而成为裕固族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明朝中叶,由于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裕固族不得不由沙州、瓜州东迁至肃州一带。肃州原本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文殊山也成为蒙古豳王家族的皇家寺院,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裕固族佛教徒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从文殊山发现的回鹘文碑铭、题记可以看出,元明清时代当地文殊信仰流行,裕固族先民所称颂、拜谒的文殊道场不是山西五台山而是今天酒泉的文殊山。此外,莫高窟第61窟和榆林窟第3窟也被裕固族先民视作殊道场。  相似文献   

9.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23,(4):187-199
敦煌莫高窟第61窟被多数学者认定为西夏窟,主要依据在于该窟出现有夏汉合璧僧人题记和西夏装僧人画像。学术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西夏文在元代基本不再使用,其实,不管是黑水城还是他地,西夏文相当流行,真正意义上的《西夏文大藏经》的首次刊刻与其后反复印制都是在元代完成的。按照西夏规定,西夏文地位在其他文字之上,而莫高窟第61窟榜题的汉文写于西夏文之前,与西夏文“特重”的情况相反;从黄道十二宫中处女座与人马座来看,不具西夏服饰特点,却有元代特色;甬道南壁的龙纹,与中原、西夏的温驯风格差别很大,却接近西亚、回鹘的凶猛风格,当与元代色目人大量入居敦煌有关。尤为重要的是,西夏助缘僧像覆盖于蒙古文题记之上,可作为铁证,证明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为元代之物。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九至十世纪敦煌回鸦文写本》是法国学者J.Hamliton1986年出版的一部研究回鹘文文献的专著,共收收藏于巴黎和伦敦的回鹘文文书36种。书前有一"导言",主要阐述文书的历史背景;书末有一"结论",主要介绍研究36仲文书所得的基本认识。书中的36件文书已经有关学者先后译成中文(参看《回鸿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杜1996年1月;《沙州回鸿及其文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6月),"结论"部分的译文发表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38-44页,现将"导言"部分的译文发表,以供海内学人参考。本书所研究的回鹘文写本出…  相似文献   

11.
《九至十世纪敦煌回鹘文写本》研究结论[法]J.Hamilton编者按:《九至十世纪敦煌回鹘文写本》是法国学者J.Hamilton1986年出版的一部研究回鹘文文献的专著,共收现藏于伦敦和巴黎的回鹘文文书36种。书前有一“前言”,主要阐述文书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2.
敦煌出土早期回鹘语世俗文献译释牛汝极,杨富学自本世纪初以来,敦煌地区相继出土了为数相当丰富的回鹘语文献,它们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听出,另一部分则出自464、465等元代洞窟。前者属早期文献(12世纪以前者),后者则属蒙元时...  相似文献   

13.
敦煌写本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这里所要论列的只限于汉文写本,其他文种的写本有待于专家来谈。同时,这里所论列的虽然限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但也适用于吐鲁番出土的和历代传承的相近时期的写本。至于本文所说的“整理”,则包括辑、录、校、注、译等方面,后者目前所见主要是汉文对外文的翻译,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成果不  相似文献   

14.
(一)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壁西侧的扫洒尼姑像右侧榜题下面有一方回鹘蒙文题记。这就是我们要释读的题记(图版一)。题记平面呈长方形,行款格式规整,高52、宽14厘米,白地刷灰壁,毛笔墨色手书,各行的最后一个词和中间的几个词已难辨认。该题记共5行,第1行最后1个词的一半和第2行最后1个词写于尼姑像左脚上。题记内容可能与该壁壁画(元代绘炽盛光佛中的护法神和诸星、尼姑像)有联系。题记上没有标记书写者和书写年代。其字体和词句等,与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中期的回鹘蒙文的特点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伯希和等人从敦煌所获现藏法国的30多件回鹘文文献,由著名突厥学家哈密顿主持影印刊布,1986年在巴黎出版《9至10世纪敦煌本回鹘文文献》。现据哈密顿刊布的其中4件文书的照片转写译成汉语,以供学界参考。一哈密顿编号18(原号2)。哈密顿认为此文献写于938年。(图版十七)原文转写  相似文献   

16.
借助多光谱紫外成像技术提供的以往肉眼未能发现或辨识的新资料,首次识读和探明莫高窟第205窟西壁的古藏文题记是九世纪前半叶的一篇祈愿文,进而结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汉文、古藏文文献,考证祈愿文的发愿人为粟特人康进达和来自擦尔龙部落的萨吴,考证祈愿文对应的佛事功德活动就是吐蕃统治时期在第205窟中心佛坛补塑二身天王塑像,使我们对第205窟在中唐时期的补修获得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北区曾发现一件叙利亚文景教 回鹘文佛教双语写本残片 ,曾由段晴和张铁山研究刊布。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写本进一步研究 ,指出了前人不足 ,并重新转写翻译了该文献。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7,(3):29-39
在蒙古统治时期,定居在吐鲁番地区的回鹘人不仅将汉文佛经翻译成回鹘文,而且还直接从汉文著作中摘录原文或依据汉文经典进行创作,《因萨蒂经》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柏林藏吐鲁番文献中有回鹘人书写的汉文写本《佛说法宝礼》和《弥勒启请礼》,在俄藏敦煌写本中有用回鹘字母拼写的汉语文献《黄昏礼忏》,而柏林藏回鹘文写本U5923则为汉文《弥勒启请礼》之逐字逐句翻译。这些现象的发现与研究,无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元代回鹘文佛典和汉文文献的杂混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马德主编的《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大型图录30册)第一册《敦煌研究院卷》于2017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彩印出版。本册收录了敦煌研究院收藏的175件出自藏经洞的藏文文献,这些藏文文献基本为接受民间捐赠与征集,现保存于敦煌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敦煌研究院卷》内容除一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件《二万五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外,其余均为《十万颂般若波罗  相似文献   

20.
8月 1 9日电 经专家考证 ,敦煌北区石窟中发现的一件蒙古文文献日前被确认为“蒙古人的卖身契”。1 988年至 1 995年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对敦煌莫高窟北区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 ,获得了敦煌藏经洞中所未见的西夏文、叙利亚文、蒙古文和八思巴文等文字的文献。其中蒙古文文献共有 51件 ,来自北区的 1 9个洞窟 ,多为残片。蒙古人的卖身契出土于莫高窟B1 2 7石窟 ,纸质为纤维交织不均匀的白麻纸 ,上面有用墨书写的文字 ,残存 7行。从契书中可以看出 ,卖身者当时家境贫困 ,买者身份显贵 ,名叫赤达尔 ,见证买卖过程的官吏叫做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