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CPL进入中国     
2003法国电子竞技世界杯冠亚军得主.欧洲进军韩国职业联赛的代表性人物,SK四天王之二.欧洲最好的HUM及UD玩家,无论哪一个称号都标志着他们的实力与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球迷的心目中.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就是一次释放激情的盛典.就是欧洲、美洲、亚洲等不同区域不同风格的足球队员在绿茵场上献上的一道道精美的精神菜肴。然而,球迷们对赛事之外的一切似乎关注甚少,或者是注不到,比如新闻媒体的关注程度.记者是如何将这些赛事情况及时呈送球迷的.他们与世界杯有着怎样的情缘……本刊为了让球迷对世界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隆重推出《世界杯:狂热的新闻大战》本刊告诉你一个所不知道的关于世界杯的故事与事实:世界杯不但是球员们在绿菌场上的拼争,实际上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媒体大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06,(26):67-67
4年1次的“世界杯”已经过去,它让很多球迷疯狂不已,但长时间看电视也使他们的身体产生了各种疲劳反应。连日来.就有为数不少的昆明球迷到医院就诊.眼部疲劳、眩晕和失眠是他们遇到的典型疾病。凌晨特别为你开出“世界杯综合症”食疗处方。[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总的印象 2006年中国电视给我们的印象是世俗化,世界杯借助电视给中国人带来了平民的狂欢,虽然德国世界杯并没有中国队的影子,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人对他的欣赏,逐步强大的中国电视给国人制造了几乎完美的在场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世界同步了,不夸张地说,中国电视加剧了中国人的旁观心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包括电视批评在内的中国当代电视理论和电视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这种复杂.集中地体现在中国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四大悖论: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的碰撞和紧张、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和紧张、本土化与同质化的碰撞和紧张。有趣的是,这些悖论在当代的中国都是在一个时间维度上同时出现的。因此,电视批评理论的研究视角,也就有了相当广阔的社会背景,即“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处在一种充满矛盾诉求的悖论式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潘璇 《大观周刊》2006,(27):38-39
世界杯的风潮刚刚落下帷幕,蓝衣军团意大利骄傲地捧走了金色“大力神杯”.在整个世界杯过程里.我们深深体会到足球运动带给我们的那份激情与狂热。当然.大多数年轻人对运动的狂热不仅仅表现在体育竞技上,他们对于运动型汽车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世界杯来了,球迷们又开始四年一度的享受,每个比赛日都有无数球迷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精彩的对决。当然也有不少网友会在比赛开始时,登陆一些网站或使用网络电视软件,在电脑上看世界杯。对于许多没有电视只有电脑的在校学生和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是他们感受世界杯的最好途径,宿舍的三五好友围在电脑屏幕前喝着饮料吃着零食,上网看球也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8.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既是全世界球迷的欢宴,也是全球商家的比拼之所,更是令媒体垂涎的一块巨大蛋糕。由于2002年世界杯首度在亚洲举行,加之中国男子足球队44年冲击世界杯之梦终于成真,因此,本届世界杯引得国内媒体空前疯狂。据统计,参加本届世界杯的32支球队,共有736名球员、672名随队官员,但报名采访本届世界杯的记者竟达10000多名。国际足联分配给中国足协的世界杯正式采访名额是105人(不包括电视及电台记者),其中文字记者为80名,摄影记者25人,但以各种名义和形式涌入日本和韩国的中国记者绝不少于…  相似文献   

9.
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硝烟已散去多日,但在被报社特派前往德国采访世界杯的一个多月中那些忙碌紧张的日子仍清晰印在脑海。虽然我此前也曾现场采访过世界杯、奥运会这样的世界大赛,但本届世界杯的采访经历尤其难忘——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最后一次世界顶级大赛.我在采访中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将为我更好地采访报道北京奥运会积累更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中国足球队被挡在了赛场之外,可这丝毫没有降低中国人看球的热情。在火热的夏天,忠实的中国球迷废寝忘食地守在电视机前享受“最极端的足球生活”,使中国成了世界杯期间全球最大的“电视足球”消费国。世界杯是人类精神和视觉的盛宴,也是足球经济的盛宴,世界杯更是球迷、足联、媒体和商人共同营造的一个神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侯莹 《新闻天地》2006,(7):13-14
“1982年世界杯,听说巴西队输了球,有个巴西球迷竟然把电视砸了,根本就不信啊。你说巴西球迷怎么那么富呢?那时候我们家连电视还没有呢。”35岁的北京球迷林明没有夸张。直到1985年,林明家才买了一台电视。一年后他就可以呆在家里看马拉多纳天才加魔鬼的表演了。正是那时日日在荧屏前的守候,让中国诞生了庞大的世界杯球迷阵营,包括白岩松。其实早在1978年,长发飘飘的阿根廷球星肯佩斯通过在中国有限的一些电视屏幕闯入中国人的视野,让无数心灵为之疯狂。那一年中国人第一次通过电视看世界杯,电视让中国第一批世界杯球迷被打上了“1978”的标签。  相似文献   

12.
民族的骄傲:郎朗代表中国人来了 2006年6月7日.德国世界杯开幕式上.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东道主为世人奉献了一场世界顶级音乐会。登台献艺的都是与世界杯相匹配的世界顶级音乐家.其中包括世界三大指挥家、德国三大乐团、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还有中国钢琴王子郎朗。柏林报纸当天刊登了消息:“德国世界杯,中国队没有来,而‘文化大使’郎朗代表中国人来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据欧洲委员会消息,欧洲委员会近日批准了关于该委员会制定的,旨在播出欧洲自产电视节目与独立制片公司制作的电视节目的“无国界电视”指导原则有关条款实施情况的第四份报告。这份关于 1997年与 1998年情况的报告显示,由于多数成员国采取了比该指导原则更加严格的法律措施,使指导原则确定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据统计,欧洲各主要电视频道播出欧洲自产电视节目的平均比重,除葡萄牙是 43%以外,都在 53.3%至81.7%。主要的德国、法国与意大利电视频道,已经达到近 70%。与前一时期相比,1997/1998年欧…  相似文献   

14.
旷健 《新闻窗》2008,(3):120-121
可以说,在现当今,很少有人会不知道足球世界杯比赛,每一届赛事举办时,有的人会亲自到比赛现场观看,有的人则会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上网等渠道耳闻目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世界杯赛事的种种事件。然而,足球比赛当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吗?或者说,它对大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有这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与电波赛跑     
体育报道的国际化大趋势早已使体育记者们感到紧迫,而电子传媒的全面出击,更使他们处于夹击之下,不得不为生存绞尽脑汁。1994年美利坚世界杯时,本人尚无这种风雨飘摇的忐忑,而今夏的法兰西世界杯,本人已生恨铁不成钢的感慨。电视冲击波本人两次赴赛地采访世界杯,为何有两种不同心境?概因电子传媒无情地切入,尤以电视的介入为甚。4年前的美国世界杯时,全国赴赛地  相似文献   

16.
王雪 《记者摇篮》2004,(12):11-11
将资源进行整合配置.是把既有的资源集合在排列有序.新奇独特的构思里,让他们发挥最大的能量。电视是集体合作的事业,一人包办是不可能的。电视资源也需要配置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一般来说,电视资源的配置整合可以分为节目资源的配置整合.人力资源的配置整合,物质资源的配置整合和资金资源的配置整合。在这里.重点谈一下如何配置整合节目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强势,打造精品。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无疑将成为全球焦点.即使是眼下,离开赛还有近两个月光景,无论打开电视,铺开报纸,还是在网上"冲浪",都能看到有关这次世界杯的赛前报道,能感到又一轮媒体拼杀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18.
“网络风暴”的魅力就在于它吸收了电视直播的部分优势。在世界杯球赛中,电视直播与因特网联姻,可以利用因特网的高速快捷,远隔万里的网上球迷可以边看直播、边同电视评论员一起探讨球事。难怪有人说,下届世界杯球迷的眼睛会更累,因为他们要同时盯着直播赛事的电视屏...  相似文献   

19.
我们承认,当我们站在学术的角度讨论电视媒体的得失的时候,已经不能再把电视捧上高高的神坛去瞻仰它去评价它了,电视的使命已经从纯粹的说教传达转化为服务大众。这种转变无疑是电视的一大进步,也是电视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电视理论及电视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的碰撞和紧张、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和紧张、本土化与同质化的碰撞和紧张使中国电视在实践的过程中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06,(19):32-33
“4:2”,是1930年第1届世界杯乌拉圭与阿根廷的决赛比分:是2002年,云南红塔队力克广州香雪制药队的比分;是2004年,04/05赛季欧洲杯皇家马德里击败罗马的比分:还是今年,意甲中佛罗伦萨击败帕尔马的逆转比分,就在令世界疯狂的2006年世界杯来临前,同样是4:2的比分,拓东体育场的绿茵地上,终场哨声响起.云南明星足球队赢得了一次友谊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