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村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其村落和建筑景观呈现"弃新复旧"的态势.在主观上,人们想修复和保持村落及建筑景观的古旧面貌,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行为事实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2.
庙上村地坑院的景观类型主要包括建筑景观、村落景观、民俗景观、农耕景观、历史景观、黄土景观和其他景观等。其景观具有鲜明的文化性、独特性、稀缺性、生态性等特点。在进行旅游景观开发时,应首先注重居住功能的开发,其次要进行村落整体开发,再次要妥善处理各种景观之间的关系,最后要按照造景方法进行规划设计。旅游景观氛围的营造应该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湘西湘南地区20个传统村落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破碎度指标对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破碎化进行测度,并分析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在20个传统村落中,湘西湘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分布相对集中,现代建筑多散落在核心建筑区的边缘,呈不规则分布,发散性较大;(2)20个传统村落中,建筑景观破碎化最严重的三个传统村落依次是翁高村、吉郎村和楼田村,最轻微的三个传统村落依次为寿州村、坳上村和石堰坪村。(3)湘西湘南地区20个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总体上中等偏高,且各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差异明显,破碎度等级为Ⅲ级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4)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影响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城镇化的推进是影响湘南地区建筑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缪芳 《现代企业教育》2009,(22):145-146
古村落旅游资源是由村落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和不断积累而成,同时也在居民的日常行为中体现。本文从古村落社区居民行为与古村落旅游景观资源的关系分析着手,针对目前古村落自身发展中居民需求变化引起的行为方式转变与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提出村落居民参与与旅游开发互动发展的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旅融合导向注入传统村落建设,旨在承续村落历史人文生态,实现文旅产业互勉互利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议题提供先行示范。从文旅融合内在逻辑出发,以广州市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观察对象,通过解释性序列混合研究方法,挖掘语言景观的时间元素特质,探究其如何参与和观照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内涵建构与价值实现。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蕴涵历史、怀旧和当代文化时间元素三种类型,其中怀旧文化时间元素的呈现方式多元复杂;2)三者在同一空间建构出四种内涵样式,即文化承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与文化变迁;3)文旅收入和消费者文旅体验对应着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不同时间元素在景观中的重新组合使得此类文旅体验契入消费者的身份转换和心理空间;4)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地方政府的价值预期、细致规划和建设驱动,以及语言景观在场域中所显现的时间元素搭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国家相关规范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质量结构等方面对河南省白沙水库的旅游资源和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白沙水库所具有的52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地文景观类有12种,占总数的23.1%。生物景观类和建筑与设施类各有11种,均占水库总数的21.2%。水域风光类和遗址遗迹类分别有7种和6种,分别占水库总数的13.5%和11.5%。因此,白沙水库旅游资源基本上以生物景观、遗址遗迹、水域风光、天象与气候景观和地文景观为主,同时具有较多建筑与设施类景观资源的风景区。  相似文献   

7.
皖北乡村景观要素构成与提升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皖北农村景观要素的构成及提升路径进行研究,以提升其景观品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法:在对皖北乡村整体把握和认知的基础上,采用典型取样法,对典型村落进行实地调研,选取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村落作为样本,对蒙城县李黄庄、刘圩村,萧县王典村等1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皖北乡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图解分析对调研村落的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要素构成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基于皖北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和乡村景观格局特征。结果:皖北乡村景观总体呈现出以农田为基底,村落为核心,道路、水系为廊道的景观格局,景观异质性较低、风貌特色较差、景观品质不高。应从水系、农田、林地、建筑、道路等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加以提升。综合考虑皖北地区现状特征及各类要素特点,可采取策略进一步提升皖北乡村景观品质。结论:从自然、农田和聚落三个层面提出皖北地区乡村景观提升路径,为皖北及其类似地区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以修水县黄沙镇箔竹村为例,从人居环境现状、选址格局、承载的文化遗存和传统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箔竹村的资源特色和开发潜力,提出保存原有空间形态和建筑形式、维持传统生活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打造大地农业景观和重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措施,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促进传统村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蔚县暖泉古镇环境景观空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省蔚县暖泉古镇为例,从古镇形成的历史源流、村落的选址布局、空间环境和建筑景观空间的营造进行了解读,挖掘蕴藏在村落环境空间塑造过程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取向,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继承——应从古镇环境景观空间的层面上加以保护与改造,注重村落周边的生态完整性,强调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接合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风水文化的营造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整体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风水文化旅游是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仙岭是名扬世界的“中国风水第一山”,有着深厚的风水文化积淀,其风水景观文化与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组构和谐的传统人居风水村落,具有优越的旅游发展条件。杨仙岭旅游发展必须凸显核心吸引物,进行目的地旅游环境的整体构建;营造意境,做到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景观互为印证;定位风水文化旅游胜地,实施雅俗共赏的旅游开发;围绕“三个”结合,进行产品创新,使游客在展示、观摩、操作过程中,充分体验其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景观的研究是偏远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之一.文章梳理了长坡村保护与发展中生产性景观面临的困境,分别将生产性景观实践运用于村落庭院、村落水系、村落良田、村落其他方面四个层面.以此来探讨保留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实现传统村落的转型与发展的可能性,以期对长坡村的旅游振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针对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我国乡村失序发展的现实矛盾,立足文化景观研究新视角,在界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徽州地区传统村落为案例,对其文化景观进行解构分析,继而探究徽州传统村落景观与乡村振兴两者间内在联系,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助力乡村振兴的4条路径:构建“生态圈层”、打造“三化景观”、塑造叠加效应、搭建运营思维,以期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有所裨益,并为徽州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太湖县蔡畈传统村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新建住宅与传统村落景观风貌不协调、古民居建筑残损现象严重、古巷古街道肌理受到破坏、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科学规划、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是保护蔡畈古村落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旅游建筑景观是一个景区(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其它建筑景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更注重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体现。这要求我们与自然对话,科学解读地理文脉密码,创造性地运用旅游地蕴含的丰富地理、文化信息和各种方法进行构景,将旅游建筑打造成具有一定审美观赏价值的建筑精品。文章对旅游建筑景观基于地理文脉策划与设计的原则、思想方法和基本技巧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举例说明和论证。认为优秀的旅游建筑景观策划与设计应科学解读旅游地的地理文脉,力求使之具有"地标"意义乃至"遗存"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结构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目标,阐述了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包括自然优先原则、雏护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则、景观多样性和景观个性原则、雏护景观稳定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等,对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功能区划、景观结构规划设计、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和生态管理容量设计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皇都侗族文化村为研究对象,从行动者网络视角探讨景观破碎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破碎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景观破碎化、民俗文化景观破碎化、外围景观破碎化与整体景观破碎化等。(2)在传统村落的不同发展阶段,各行动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景观破碎化现象;基于皇都侗族文化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时间节点及景观变化的阶段数据将其景观破碎化过程划分为初步破碎化、加速破碎化与整体破碎化三个阶段。(3)政府、资本与村民是皇都侗族文化村行动者网络中的核心要素,其景观破碎化表现在:一是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话语权减弱、作为关键行动者发挥核心力量的后劲不足,导致行动者网络中后期出现较大异议;二是资本抢占主导权后逐利本质彰显,与其他行动者出现利益分歧;三是村民与旅游资本等行动者在旅游发展中后期产生利益冲突,导致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减弱。  相似文献   

17.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促进了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加上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详细了解潮汕地区宗教建筑旅游资源后,发现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建筑在潮汕地区都有存在,但以佛教建筑为主,存量、规模都相当可观。同时,佛教建筑不但性状多样,还因其所处地址的巨大差异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宗教文化氛围,少数寺院由于多教糅合的显著特征也显得与众不同。而基督教教堂的最大特点是涉及多种西式建筑风格,使得这一地区在传统建筑景观社会文化背景下,同时展示出较丰富的西式建筑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9.
安徽南部的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区域。这些古村落的基本特点大致可概括为:组团的家族性、布局的整体性、民居的艺术性、建筑的历史性和景观的独特性。其保护性开发的主要方向是利用其独特的旅游观赏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业。并以呈坎村为例作了保护性规划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现有建筑景观的改造和规划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深刻了解建筑景观与人的精神需求的关系,将更加有利于景观设计的发展.理解建筑景观的功能和隐喻性的特征,结合建筑景观的背景环境,运用其设计与分析的基本原则对改造建筑景观、城市建设和改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