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留守学生是中国特殊的社会教育环境下的特有产物,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无心也无力关爱孩子,这些孩子缺乏来自父母的关怀和教育。留守学生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担任着孩子父母和教师双重角色,给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教导,使他们厌学的心理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可是在广大农村中80%的孩子父母在外打工,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和影响。这些被父母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大部分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领养或代养。这些隔代的家长们有的年迈,有的忙于农活,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业、亲情及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一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只能选择让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在家的儿童便开始咀嚼没有父母之爱的“孤独和寂寞”,成为继离异家庭子女之后又一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那么,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呢?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许多学生的父母都到城市里打工,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在家中,由于这些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其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在心理上受到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疏导,时间长了,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如何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现在笔者就自己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调查了解,建立档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针对学校的留守儿童,我要先对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住址、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有着许多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务工,不能经常回家陪自己的孩子。由于这些孩子所处的地区交通不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都比较落后,怎样让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更加丰富,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感成为了很多人的研究对象。学习语文可以让这些儿童从文字中感受情感,开拓眼界。因此本文将分析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拓展留守儿童的视野,抚慰他们的心灵。一、留守儿童特殊性格与心理形成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鼓励     
“留守儿童”是每个农村学校都面临的问题,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很多孩子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对此,我们学校在开学初要求班主任详细登记,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对特殊的留守学生还建档立案,即进行个案分析,跟踪管理,在做好这些常规工作外,学校突出强化了“留守儿童”的“三自”教育。  相似文献   

7.
杨帆 《学周刊C版》2010,(3):206-206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逐年上升,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大人的呵护,心理健康两极分化严重。笔者曾对一所农村小学进行调查,全校学生中德育、智育均比较差的学生群体中50%以上是家庭主要成员在外务工的孩子,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顾孩子的农村老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责任,这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0,(4):11-12
社会的发展进步让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很多青壮年为了家庭生活而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乡给家里老人带或者让孩子自己生活,很多留守儿童从出生开始父母就没有陪伴在他们身边,让他们缺失正常的父爱母爱,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农村学校很多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因此农村学校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灵教学,让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关心留守儿童是农村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让学生享受心灵的富足。本文通过探究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趋势,得出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创造关怀精神的学校管理文化、教学的教师参与进德育教学、教师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三种策略辅助学校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德育的教学工作,让农村的留守儿童都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1.所研究问题概念的界定
  (1)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口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一起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有爷爷奶奶或亲照顾的留守儿童。二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0.
徐永坤 《贵州教育》2009,(18):18-18
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之一。现在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三多”类型的学生,即留守儿童多,贫困儿童多,单亲儿童多。据调查,很多学校在校生中留守儿童学生加上单亲离异家庭学生占了三分之一。这些学生由于家庭功能的弱化,往往存在着品德培养、心理疏导和亲情教育的缺失,而这种缺乏让那些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很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以致于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如厌学、逃学、抽烟打架、赌博偷盗等,甚至发生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这就有待于学校在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精神交流,发挥学校作为家庭和老师作为父母的角色替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海明 《辅导员》2014,(22):18-19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很多父母离开孩子,出去打工,为此滞留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让这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如何教育这些特殊的孩子,把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发展放在首位,接下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形式的发展,农村中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至此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整日忙于务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有些想多关心关心孩子,但限于经济、路途等原因,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因父爱母爱缺失,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差,心理古怪、孤僻,成绩也不理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要多和留守儿童沟通,和家长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母爱墙     
洪丰乔 《班主任》2012,(5):58-58
在我们这所农村中学,大多数的学生父母靠在外打工生活,不得不把孩子“留守”在家里。孩子们很孤独;加之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以至孩子和父母几乎失去了沟通的机会,学生们对父母之爱的渴望非常强烈。很多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地区存在的一些特殊儿童的称谓,主要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留在家里的孩子。由“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健全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已愈来愈为社会所关注。现在,人们所注意的焦点都集中在了“留守儿童”由于“留守”而产生的学习、心理、品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留守儿童”的父母不仅在外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而且对孩子还承受着良心的内疚。  相似文献   

15.
<正>留守儿童分为双方留守和单方留守,双方留守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打工或者干其他活,孩子留在家里,而单方留守是指父母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通过调查,我发现我们班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占班上学生总数的30%。通过与他们交谈和对他们的观察,我发现了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现象:一、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一)父母长期在外导致亲子分离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双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打工潮”不知割裂了多少孩子的父爱、母爱,造成了多少“留守儿童”。四川省南江县上两乡中心小学地处大巴山深处,据调查,该校52.4%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为给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来,随着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抓得很紧,学校的"三关"工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学校中占了相当的分量。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对孩子的交流太少,家庭教育十分缺乏。一些留守儿童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只寄希望于学校,自己却成了教育孩子的"远方看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和责任。因此,家长们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倾心培养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在此,我对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8.
李彩纫 《教书育人》2013,(23):20-21
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一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只能选择让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在家的儿童便开始咀嚼没有父母之爱的"孤独和寂寞",成为继离异家庭子女之后又一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那么,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呢?  相似文献   

19.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打工热潮的兴起,农村许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留在家中读书,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孩子性格方面形成了一些缺陷:多疑,敏感,脆弱,缺乏自信等等。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恢复昔日的快乐,也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起来呢?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留守儿童”身上蕴藏着很多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获得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