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出版必须确保图书中的差错被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越少越好,直至实现"零差错".因此,作为图书初级产品的书稿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质量的高低通常要用差错的多少去衡量.本文拟对书稿中存在的一些差错类型进行一番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图书出版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确保编校质量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则是一种切实体现,因此如何减少以致杜绝各类差错在书稿中的遗留就是我们要始终考虑的问题.本文在过去多次讨论的基础上再对“精选”出的12种差错类型进行了一番探析,借此与编校同人交流.  相似文献   

3.
文字差错源流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自身,具有严肃的品格,理应善待之.但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却有少数文字工作者忽视文字的严肃性,笔端不慎,识辨不严,造成一些文字差错.笔者在出版社做编校工作12年,在编校书稿、阅读图书报刊中,见到过许多的文字差错,感慨颇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新闻出版报>,是我们出版社编校人员常读的报纸.  相似文献   

4.
历史类书稿是社科类著作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这类书稿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知识差错和政治导向方面,本文从知识性差错和政治性差错两方面入手,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审读此类书稿,对编辑进行相关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贾艾莎 《今传媒》2023,(4):67-70
以目录为线索审核书稿,有助于在正式编辑加工前发现书稿中可能存在的政治性差错、内容导向问题、法律法规和行业指南差错、知识性差错、科技名词差错及图表差错,完善书稿框架,最终做到将图书编校质量的关口前移。  相似文献   

6.
由新闻出版署、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出版社书稿档案管理办法>的总则中说:"书稿档案是图书编辑出版过程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认识书稿档案的价值、积极收集和利用书稿档案一直是加强和完善出版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四月的北京,春色宜人.我为征求对<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书稿的意见,访问了于光远先生.  相似文献   

8.
据笔者统计,农业科技书稿出现政治性差错的比例可高达10%,若未经适当的纠错处理,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笔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实践,归纳总结出在农业科技书稿中经常出现的政治性差错主要有以下七类.  相似文献   

9.
科技图书编校差错通常有文字差错,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标点符号及其他符号差错,格式差错等几种类型;而文字差错主要有易混淆的字与词,多字和漏字,数字、简繁字混用,字母误用,名词术语和引文上的差错等,有很多属于同音字、形似字的错用,现以矿业类科技书刊编校为例,按照矿业安全管理、采矿、爆破、通风与安全等不同专业,分别总结出书稿中部分常见的易混淆的字与词、名词术语。  相似文献   

10.
结合编辑加工实例,探讨了比对验证、分析验证、计算验证、推导验证、操作验证等验证方法在编辑加工中的应用.实践表明,验证是一种很有用的编辑加工方法,通过验证可以发现书稿中存在的表层差错及潜在问题,对于提高书稿的内容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提高书刊编校质量始终是广大编辑关注的热点.出版物差错多、质量不高,除了作者因素外,还在于编校人员对书稿的辨识能力和对编校工作的态度.因此,探讨各类书稿中出错的规律,提高编校人员的辨识能力,对提高图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就科技书稿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发现和更正书稿中的差错对编校人员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因为许多差错是知识性的.为了拥有尽可能广博的知识,编校人员必须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并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利用点滴时间进行有效学习.本文从如何学和学什么两个方面对此话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封常曦先生在<编辑学刊>1998年第6期上发表的<〈管锥编〉张冠李戴两例>一文,对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引用<礼记·昏义>注释时出现的差错提出了批评,指出钱先生错把"陆德明"当成了"郑玄",并认为此误是由于钱先生不明<十三经注疏>中<礼记正义>的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编辑,我是在不经意当中接下应杭君的这部<伦理学新论>书稿的.老实说,在我的感觉中,那林林总总的冠之以"新论"、"新探"之类的书稿往往并无太多的新意,更何况作者探讨的伦理道德问题又是一个被探讨了几千年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在有关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一类的文章或图书中,"敌、伪、顽"是常见词语.我在审读书稿时,不时发现有些作者及编辑人员对这三字把握不当,差错频频.而出现差错,往往源于认识模糊.  相似文献   

16.
编辑加工是一门技术.它是编辑对审稿后决定采用的书稿或对作者修改后宜于采用的书稿,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通过消灭差错、核对引文、统一体例、确定标题等技术手段的处理,从而提高书稿的质量水平和可读性. 对于外版书稿的编辑加工来说,编辑加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以编辑技术为基础的创意再造的过程.在编辑加工外版书稿时,编辑不仅要进行技术处理,还要架起两种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以及阅读习惯的桥梁,让一本"舶来品"的书稿"入乡随俗",甚至要化腐朽为神奇,将一本"选题失误"或者有翻译瑕疵的书稿进行弥补和创新,达到"二次策划"的目的,从而激发出其畅销潜质.  相似文献   

17.
时近岁尾,照例要整理书稿.我从书柜中翻出一叠书信,翻检中,发觉一封落款<收获>的来信.这是谁的来信?因尘封较久,我已不记得与<收获>杂志有过联系.打开信封一看,原来是文坛前辈、著名作家吴强同志给我的来信.  相似文献   

18.
对于图书编校质量的大滑坡和“无错不成书”现象,出版界的人士现在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书稿的编辑含量严重不足是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根本性原因。编辑含量不足是指编辑对书稿没有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或者加工工作不够完善,编辑应当履行的责任没有或者没有足够的履行,从而使图书出现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常识性差错、逻辑性差错、文字性差错等等。  相似文献   

19.
蔡维藩 《今传媒》2008,(3):37-37
2007年年末,<咬文嚼字>杂志社隆重发布<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据报载,该刊编辑部负责人指出,"这十大差错出现的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而且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20.
史记 《传媒》2008,(1):76
<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12月11日第31期发表了一篇<"嫦娥"照片可能错了>的文章.文章认为,"嫦娥一号"发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存在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