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瑞辰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治《诗》学者,所著《毛诗传笺通释》是《诗经》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马氏家学渊源浓厚,治诗融合汉宋,是清代《诗经》学研究者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经》文本研究之状况颇具时代特色,大致表现为:其一、《诗经》学著作大多亡佚,存世者甚少。今存者仅有孔颖达《毛诗正义》、陆德明《毛诗音义》、成伯瑜《毛诗指说》、贾岛《二南密旨》等四部。其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诗经》主旨、音义、典章与词汇的阐释,这与唐代科举需用《诗经》著作有密切关系。其三、《诗经》学著作中,既有对《毛诗传笺》内容的承传,又有对其解说的否定,另创新说,体现了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与时代特色。其四、《诗经》研究者中,不少人本身既是学者,又是老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传授给学生,薪火相传,文脉赓续,自然形成优良的诗学传统。其五、以孔颖达为首主撰的《毛诗正义》是《诗经》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诗经》所开创的现实精神与比兴艺术优良文学传统,直接滋养了唐诗"丰神情韵"的思想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3.
薛景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01-104
自唐代出现《毛诗草木虫鱼图》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毛诗名物图说》、《毛诗品物图考》、《诗经植物释诂》等多部《诗经》图学力作。《诗经》图学研究,是以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新尝试,它打破《诗经》研究的传统方法,开创了多角度、多学科结合研究《诗经》的崭新视角,从而丰富了《诗经》研究的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和宋代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称《毛诗正义》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诗集传》为《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洪湛侯《诗经学史》认为《毛诗正义》集汉魏《诗》学之大成,《诗集传》是“诗经宋学”集大成的权成之作:  相似文献   

5.
古学派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诞生的一支重要的儒学流派,标志着日本儒学特征的正式形成。其《诗经》人情观彻底改变了日本《诗》学的走向,由原来追随汉人的人云亦云,转变为立足本国文化传统以"人情"为内核的《诗》学观。在日本《诗经》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经》文本研究之状况颇具时代特色,大致表现为:其一、《诗经》学著作大多亡佚,存世者甚少。其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诗经》主旨、音义、典章与词汇的阐释,这与唐代科举需用《诗经》著作有密切关系。其三、《诗经》学著作中,既有对《毛诗传笺》内容的承传,又有对其解说的否定,另创新说,体现了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与时代特色。其四、《诗经》研究者中,不少人本身既是学者,又是教师,薪火相传,自然形成优良的诗学传统。其五、以孔颖达为首主撰的《毛诗正义》,具有里程碑式的《诗经》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傅斯年关于《诗经》方面的论著主要有《诗经讲义稿》、《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以及《宋朱熹的〈诗集传〉和〈诗序辩〉》等。在这些论著中,他将《诗经》看作是先民之民间文学作品,这对于打破经学传统,从而推动《诗经》学研究的现代化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在《诗经》产生年代的考定上提出了四条路径,使得《风》、《雅》、《颂》中各篇章的时代界定更加确当,从而推动了《诗经》产生年代研究的深入发展。在他看来,孔子并没有删《诗》,只是对其中的《雅》、《颂》作过编辑和整理。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孔子和《诗经》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他对《诗》学的梳理,既重点突出,强调了《毛诗》和朱子《诗》学,又新见迭出,如对三家《诗》异同的论述、对《毛诗》来源的论述、对《毛诗》战胜三家《诗》原因的探讨、对朱子《诗集传》特色的归纳,都有异于常人之处。这些观点不仅充分展示了傅斯年研治《诗》学的成就,而且时近代《诗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孔颖达主持编纂的《毛诗正义》既是对汉魏六朝《诗》学的总结,也代表了唐代《诗》学的最高成就,对唐以后的《诗经》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孔颖达关于"诗有三训"、"诗是乐歌"以及对于"六义"的深入阐释,是孔氏《诗》学观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唐代《诗》学承前启后、兼容并包的风格特点,预示了有唐一代恢宏开阔文化气象的征兆.另外,作为一个全新时代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毛诗正义》中的许多思想又吸纳和融入了初唐人的政治和文化观念,对日后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诗》中富含名物,《诗》作为经学典籍,其价值观念的构建是以实实在在的名物为基础的。后世对《诗》中名物的不断阐释,构成《诗经》名物学,成为《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诗》学演进与价值构建中,对于名物的释义有着清晰的发展线索与明确的内容表达。两汉经学今古文交错发展,《诗经》名物释义以“随文释义”为基本方式,释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魏晋南北朝经学衰微,以王郑之争、南北之争为背景,《诗经》名物释义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出现以《陆疏》为代表的摆脱经学束缚而“独立阐释”的发展模式,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此基本路径下,汉魏《诗经》名物释义整体上体现着以“伦理政治表达”“语言文字训诂”“名物本体疏解”为主的表达内容。这些内容对唐代《毛诗正义》的成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是清代汉学《诗经》学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因时代的局限性,此书中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将敦煌《毛诗》写卷异文与《毛诗传笺通释》的相关考证相比较,既以之观敦煌《毛诗》写卷价值之所在,亦论马氏考辨之精审。  相似文献   

11.
郑玄立足于古文之学,却能打破门户之见,参合诸家,兼融今文经学,笺注《毛诗》,既夯实了《毛诗》在中国学术史上牢不可破的地位,也整合了两汉以来的《诗经》研究成果。在《诗经》解释方面,《郑笺》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擅长以史说诗、以时政解诗、以礼注诗、发明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12.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和宋代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称《毛诗正义》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诗集传》为《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洪湛侯《诗经学史》认为  相似文献   

13.
汉代是《诗经》传授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为秦汉之交对文献的毁灭性打击,以及汉代社会政治的不断变化,《诗》学与其它学说一样,为了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故而不断的汲取新的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后汉书》引用《诗经》的形式有篇名、字词、整句、典故的引用;同样,《后汉书》引用《诗经》也绝非仅现存毛诗一家,其余三家诗也同样在引用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毛诗正义》研究有如下主要特点:前期的《毛诗正义》研究是角度多成果少,属于试探性质;后期展现出了新的面貌,相比于前期,探索面有更多的拓展,同时也出现重视《毛诗正义》从《诗经》学到诗学的转变过程中的意义,在文学理论、文艺批评的角度集中深入总结《毛诗正义》的《诗经》学成就的趋势,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张冬 《林区教学》2008,(5):46-48
《诗经·新台》一诗,《毛诗》释之为"刺宣公"以来,历代宗之,几成定论。然而从先秦婚俗的角度来考察,此说却不足为信。从儒家诗教的政治和道德成见中解放出来,"真正把古代歌谣作为古代歌谣来理解",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其宗旨不在于另辟新说,而试图从婚俗学的角度对《毛诗》礼化的概念作解释学的还原,通过考察先秦婚俗及礼制,梳理出《毛诗》之谬论不足为信,进而对《新台》主题加以破解:即为君子自求良配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16.
《毛诗补传》与《杲溪诗经补注》分别为戴震早年以及中晚年治诗作品,本文将二者中的诗旨部分试作比较,以窥戴震说诗思想之异同,并对这些异同进行归纳或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宗旨研经立说。其《诗》学著作《诗广传》对《诗序》的众多突破与发展,在当时的《诗经》学著作中独树一帜,得益于其"拟议变化"的《诗》论观。在"拟议变化"《诗》论观烛照下,王夫之沿着经世致用的解经思路,将《诗经》阐释与时代风气和政治紧密结合,能够对《诗经》学讨论的传统问题提出新见,开拓新的解《诗》路径,体现了明清之际遗民经学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18.
《诗经》学从汉初的压抑中奋起、文、景时期、积极进取,逼黄老思想退位;武、昭、宣时期,屈居于《春秋公羊》学之下,仅作为治国指导思想之一;元、成、哀、平时期,成为治国主导思想;进入东汉以后,又让位于《孝经》,渐渐远离政治中心,就《诗经》学内部来说,文、景、武、昭、宣时期,《鲁诗》学盛行;元、成、哀、平时期,《齐诗》学超乎其上,东汉《毛诗》学兴盛,《韩诗》学亦稍有起色。《诗经》学作为上层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远近,决定于它满足社会需要和统治需要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毛诗》在汉代初年“不列于学”的原因虽早有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如果仅将其简单归结为今古文之争的话,不仅显得过于笼统,而且也忽略了观念背后的更为复杂的内在动因。因为汉代四家《诗》学的发展变迁情况是极其复杂的,《毛诗》在汉初没有被列于学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其中除了传授和传播《毛诗》的大小毛公身处封国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较为疏远一个外在原因外,汉初《诗经》学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毛诗》本身的解诗理论与统治者现实政治需要的差距等,都不同程度地对《毛诗》的政治命运和学术命运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基是魏晋时期《诗经》学的著名学者,《毛诗驳》是其代表作之一。但由于此书散佚,故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付之阙如。如果钩稽文献,详细考证其与郑玄、王肃《诗》学之关系,则可以看出:"依郑驳王"是《毛诗驳》的基本学术倾向;以史证诗,诗史互证是王基的基本学术方法。然而,间以谶纬之说释诗,对史籍失之详考,也造成了申驳失当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