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一节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一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讲清"光武中兴","田庄","徒附"这些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情况和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一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在这一标题下,教材内容又分为"光武中兴"和"东汉初期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样两个层次.东汉初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与汉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有关系的,所以把"光武中兴"作为重点来讲述.刘秀为什么要调整统治政策?这必须涉及到东汉初建时所面临的社会局面.公元25  相似文献   

2.
一忌深,学生百思不解,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一位老师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提问学生:“《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背景怎样?”小学生对东汉末年的历史不了解,又没读过《三国演义》,当然无法回答.这样不切学生实际的提问必然是失败的.所以,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因人而发.  相似文献   

3.
董卓为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其势力兴起于凉州,并一度控制了东汉政权,然而却在短短三年内就身死政败.这不仅由于他的统治过于残暴而丧失民心,更在于他作为凉州武人代表入主中原,遭到了中原世族名士的反对,无法在中原立足.另外,其军队内部并、凉之间矛盾的激化,则加速了他的灭亡.地域因素贯穿董卓兴起和失败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刘万路 《华章》2007,(6):93-93
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迅速失败了,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一直是后人探讨的话题.既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更没有严格的纪律,而且还被统治阶级迷惑,上当受骗,在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义和团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宦官政治空前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有良知的士大夫则与宦官集团作了坚决斗争,而宦官集团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残酷镇压。在这场斗争中,虽然得到人民支持的士大夫阶层是正义的,在力量对比上也一度占据优势,但由于政治经验缺乏、斗争策略错误以及思想观念陈腐,最终导致斗争的失败,使“党锢之祸”成为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分封制是东汉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封君封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点是东汉中央掌权者与封君之间政治关系和经济利益的具体体现.东汉的王国与郡之间在建制上是频繁转换的,侯国、汤沐邑与县之间在建制上也是频繁转换的.  相似文献   

7.
钜鹿人张角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年代,起初奉事黄老道,后来创立太平道,中平元年(184年),发动八州并起的黄巾大起义,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皇朝,使其陷入土崩瓦解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教学过程这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前节教材《东汉的政治和经济》开始的.教师先讲,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定都洛阳.接着提问学生: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这个政权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东汉田庄的情况怎样?东汉政府为什么要度田?人民为什么要反度田?教师小结说:广大农民反度田的斗争说明,从东汉政权建立起,阶级矛盾就十分尖锐.到东汉中期,相继爆发了羌族人民的武装起义和羌、汉两族人民联合起义.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政权,把东汉政治推向黑暗腐朽的顶点.东汉末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按讲授提纲逐一讲解)  相似文献   

9.
东汉社会,尤其是中后期开始,世风渐趋通脱,文学显示出更为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特点。表现之一是文体的更趋细化,大量出现以戏谑为目的的“嘲”这一文体。造纸术的发明,给文人著述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使俳谐文也有迅速传播的可能。汉末,“鸿都门学”的设置给俗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也给俳谐文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但东汉流传下来的俳谐文学作品很少,  相似文献   

10.
汉代民间信仰分为皇帝、官僚贵族、百姓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信仰形式.但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动、社会风气习俗的影响等,导致民间信仰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之间交融.神仙信仰在西汉中期以前还是限制在皇帝和宗室贵族间,此后在民间兴起并迅速传播.东汉以后.受到道教的影响开始发生转型.  相似文献   

11.
东汉的画像艺术所关注、沉迷和投入的不再是一种广大的、辽远的、具有无限意味和神秘色彩的外部世界,而主要是一种日常的、实在的、当下的、经验的、人伦的、凡俗的现实.东汉的画像艺术正是东汉审美文化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2.
太平道适应了东汉末年百姓起义的现实愿望,把自己的宗教化过程和组织民众起义的过程融为一体,通过宗教的宣传方式和组织方式,成功地组织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军教合一的民间秘密团体;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地完成了宗教因素的积累.虽然其领导的黄巾起义最终失败,但是其宣传方式和组织方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太平道具备了宗教所应该有的各种因素,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相似文献   

13.
从东汉士人的遗令和救子书入手对东汉士风进行了一个角度的分析和透视。东汉士人在遗令和救子书中大都以明哲保身的生存原则告诫后人,这里面有社会现实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体现了东汉士人与皇权的疏离,以及开始对家族利益的关注,这是士族在东汉形成的一个基础和表现。另外他们也不是一味消极,对薄葬的身体力行,体现出士人对扰乱朝纲的外戚和宦官的隐性批判和不予合作,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东汉士人儒家风范的一面。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一隐一显构成了东汉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一佛教,这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工具,在西汉末年就已传入中国.它一开始就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东汉初年,统治阶级的当权者,更派人去天竺(印度)学习佛经.但是,由于两汉时期正值儒学"独尊",所以佛教这种外来宗教,仍处于"世人学士多讥毁之"的困境之中.当时统治阶级的主要力量还是用在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上,而对于佛教并没有用过多的力量加以提倡.如在东汉时期的太学生和儒林之中就很少有信奉佛教的,东汉朝廷还下令不许一般人民出家作僧尼,一直到东汉后期,信奉佛教的人还多是那些希图托庇于神灵以维持其统治或假借宗教进行自我陶醉的宫廷贵族和少数官僚地主分子.  相似文献   

15.
本节教材叙述了东汉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新发展.重点是讲东汉与西域的关系和羌汉人民的联合反抗斗争.难点是讲东汉同匈奴的关系.教材用两个子目和一幅《东汉时期的边地各族》地图反映了这一时期东汉与边地各族关系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曹操(公元155——220年)是我国东汉末年,三国初期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他一生的事业和文学创作跟这个时代息息相关.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世族官僚三个集团,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朝政极端腐败混乱,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地方各州郡拥兵称霸,全国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公元  相似文献   

17.
西汉中期以后,伴随着统治危机日甚一日,一股厌汉的社会心理普遍在社会各阶层中滋生和蔓延开来,并成为汉新王朝实现禅代的重要因素。然随着王莽改制的失败,遂又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思汉的社会心理,并最终促成了东汉王朝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它兴起之初轰轰烈烈,但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心态,无疑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叔文集团的革新活动犹如昙花一现迅速失败,其原因除了不可忽视的强大的客观阻力外,还与革新集团核心人物的政治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分析革新集团面临的形势与其骨干成员的出身之后,根据政治心理学和政治控制的理论,从革新集团核心人物王叔文、王伾、韦执谊三人的政治勇气、政治胸怀、政治品质、政治谋略等四个方面分析他们的得失,从政治素质层面揭示革新派迅速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为中国古代政局最为复杂动荡的年代。各阶层、各政治集团都在这一历史大舞台上有过出色的表演,而尤以名士集团最为突出。名士本谓知名之士,历朝历代皆有之。而作为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统治阶级中文化群体的一种称谓,则有“东汉名士”、“魏晋名士”等。东汉名士是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和道德风范的具体体现。魏晋名士承袭了东汉名士的某些余风,却又与东汉名士整体风貌迥然有异,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