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古籍的注疏在遇有“奚”字吋,常常注以“何也”。近来有些语法虚词专著,如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奚,何也。”这种说法,作为对“奚”字词汇意义的诠释,自然无可非议;但如果意味着“奚”与“何”的用法完全相等,就不对了。至于象刘复的《中国文法讲话》说:“‘奚’…用法大致与‘何’字相同。”就更显得不妥。事实上,“奚”与“何”既有某些相同点,又存在很多差别。对于这些差别,不同的语法书也有不同的说法。为了系统了解古代汉语疑问代词“奚”及其与“何”用法的异同,笔者对先秦主要典籍进行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2.
《商君书》是先秦法家的一部重要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但古无注疏,治者颇鲜。本文将对《商君书》的否定副词"不"的用法进行分析,力图为上古汉语的否定副词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有大量的"不男不女、不人不鬼"等"不A不B"格式,这种格式从汉语史角度研究很少。本文考察甲骨文、金文、《诗经》、《左传》,研究早期"不A不B"格式产生和发展的面貌。"不A不B"格式产生于金文时期,格式中的"不"作为否定词用法现代和先秦相同,但先秦的"不"有的相当于前缀,意义不是很实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詈、骂"这组同义词进行了描写,对其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做了比较:战国以前,表"恶语相加"义主要用"詈",但从西汉的《史记》开始,"骂"无论从用法还是词频都已占绝对优势,"骂"取代"詈"的过程在《汉书》时代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这么、那么"的用法作了比较,指出了近现代用法的一些区别;从词义虚化的角度分析了"这么、那么"虚化程度的不同及用法上的区别;比较了《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这么、那么"的用法的说明,提出了两点疑问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文章专门谈论"甚"的用法,之后有不少文章加以探讨,形成两种绝然不同的说法。《吕氏春秋》中用在状语位置上的"甚"字共69例,占"甚"字总量的63%。它们都直接放在形容词、动词之前,做句子的状语,表示"很、非常"的意思。""甚"在《吕氏春秋》中是程度副词,在先秦汉语中已是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7.
"因"是一个常用汉语词。在先秦文献里,"因"处于虚化过程中,其词性、意义和用法看似十分复杂,但如果明确了"因"的本义为"像垫子(席子)之形"或"会垫子(席子)之意",则该字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就如网在纲,纲举目张,十分清晰明确了。  相似文献   

8.
"滥觞"这个词在释义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人认为除本义外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只有"事物的起源、发端"一个用法,其他用法都是误用,该文从"滥觞"的来历和演变说明了"泛滥"也应该是"滥觞"的一个义项,应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其他用法应注意规范。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颜氏家训》中的语气词"乎"作了静态描写,并将其与《论语》、《孟子》、《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著作中的语气词"乎"作动态比较,认为中古语气词"乎"的用法基本与上古相同,主要表示反诘语气、疑问语气,只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释“参”     
关于参的本义,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曑,商星也;"但从甲骨文字形辨识以及先秦文献的考证,发现"参"字在3500年以前就出现了,并且在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人参",并作为医药材来使用。  相似文献   

11.
先秦诗学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发端,虽有很多文献资料都有对"诗"的议论,但先秦诗学具有显著的文献之"《诗》"的特点,而非我们现在理论强调的文体之"诗"学。  相似文献   

12.
袁圆 《学语文》2013,(2):59-60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6月修订,第6版)中,"随后"与"随即"均被界定为副词,"随后"表示紧接着某种情况或行动之后,多与"就"连用。而"随即"表示"随后就"、"立刻"。不少专著和论文都涉及这两个词儿,如陆俭明、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语气词“呢”的用法可分为表示疑问语气的呢1和表示陈述语气的呢2两大类。唐宋时期,呢1的形体和用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字形由古老的“尔”字变成了“耳渐”、“你”、“尼”、“口尔”,已十分接近“呢”字;用法由先秦、中古的表强调问和反复问,发展到表承前问和假设问。语气词“那”早在中古即已出现,不会是唐末才产生的“耳渐”的音变形式,其基本用法无大的变化,主要用于构成真性或假性的是非疑问,与“尔”的用法有很大差异,自然不可能是由“尔”到“呢”的中间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读张玉金先生《谈今本〈老子〉中被删掉的虚词》一文时,笔者对张文示例7中"安"的词性和词义有不同意见。张先生认为"安"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而笔者则认为是表反问语气的副词。本文通过对两种用法的比较分析,并结合具体语境,认为在楚简《老子》的这段话中,"安"应当是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6.
《书·舜典》中"玄德"一词,伪孔传之解说虽可通,但仍然有进一步探究的余地。以汉字构形、先秦"玄"字蕴含之文化意象为依据,"玄德"一词的新释应为"生德"。  相似文献   

17.
厚度标指"厚"的本义指纵长,先秦以后可指无方向的长度、三维中较短的维度,在南北朝以后可指上下长度。这几种用法有不同的适用对象,现行的词典释义不够全面,学界对于空间量标指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了《孟子》前后"斯"字用法的演变及其逐渐消失的原因。《孟子》之前,"斯"字不仅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用法相当复杂。《孟子》之后,"斯"字虽然仍在使用,但其功能、意义都有了明显收缩。中古以后除仿古外,"斯"字已极少出现。  相似文献   

19.
系统考察先秦古文字材料里"两"的用法,发现"两"字的历时演变不是简单的、直线型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太平经》中"向、嚮、鄉"的用法和分布情况,认为其动词"向、嚮"和连词"向、嚮"略有混用,但"向、嚮、鄉"的用法仍然存在较为明确的分工。"向、嚮、鄉"均无典型介词用例,这符合先秦两汉时期"向"的用法特点;同时还认为可尝试通过考察某些道书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如介词的使用和分布情况来推测某些道书大致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