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2.
根据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轨迹,将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分为“不干涉”、援华制日、全面援华抗日三个阶段进行剖析,以揭示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殂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美国的罗斯福政府和中国的蒋介石政府结为盟友共同抗日以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三次转变--从中美同盟初期的"联蒋抗日"到抗日危急关头的"压蒋联共"直至抗战后期的"扶蒋反共",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与美国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和中国国内抗战形势的变化,美国的对华政策也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围绕美国的战略利益。前期有利于中国抗战,后期则不利于战后国内的团结.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其考虑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向结盟。执行“中立法”的前一阶段纵容侵略,后一阶段实行“以华制日”策略;与中国结为同盟后,其政策又由“援蒋”发展到尝试“联共”,但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又施行“扶蒋反共”政策。本文着重就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多变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作客观、科学的剖析,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对华外交的实质,对我们把握与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军队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蒋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8.
王和杰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64-65,73
本文主要概论抗战八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分三部分:第一,从“中立政策”转向援华抗日主要论述政策转向后的援华事实.第二,从援华抗日到“扶蒋反共”,主要论述加大援华力度及如何转向“扶蒋反共”政策.第三,历史感悟,主要浅谈以史鉴今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然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英国对亚洲的日本同样采取了绥靖主义政策,其目的是:(1)以牺牲中国为条件,换取与日本的妥协;(2)利用中日矛盾与苏日矛盾,将祸水引向苏联。因此,正确地剖析这一时期英国对日绥靖政策及其失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因而中国也是当时世界矛盾斗争在远东地区的焦点。抗日战争时期各大国不同的对华政策反映了他们在远东地区利益的统一和对立。本文仅就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作一点浅析。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是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大体上可以以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和19士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为界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到1939年9月德国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以德育为首的学校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最近,中央在批转有关部门关于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1994、12、28,中发1994、12号文)中,再一次提出:“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毛泽东曾经指出:掌握理论、研究历史和了解现实,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我认为,着重研究一下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种种表现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是大有益处的。自爱国主义教育倡…  相似文献   

13.
14.
义和团运动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1901年间,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义和团反帝运动,此期间,美国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开始放弃鸦片战争后追随英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以门户开放为中心的对华政策,在北京谈判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是近年来党史学界新开辟的研究课题。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第一次大革命紧急时期共产国际的对华政策,章着重阐述了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关系,结论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朱光潜发表了数十篇文学批评文章和出版了《诗论》等学术著作。这些论著从总体上反映了朱光潜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真实性、注重民间文学的研究和中西文论相结合的文学批评思想,标志着朱光潜美学和文学思想的转变,即从单纯的研究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向中西方美学和文学(诗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转变,从研究经典作品、经典理论向研究大众作品、民间文艺作品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朱光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抗战文学批评体系,即"抗战的大众的文学批评体系"。这个体系以中西方传统美学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抗战实际,从民族危亡和国家前途来开展文学批评,它来自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又为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深化了朱光潜"为人生的艺术"的思想,使其转变为"为大众的艺术"的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空军力量的薄弱是中国抗战处于防御、退却的被动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根据中外文资料,尤其是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辑的资料,考察中国空军力量的消长过程,客观评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空战,指出中国空军战胜日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取得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的任务。经过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学说。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完整的建党学说,是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建立起来的。”(2)到一九四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比较充实的史料分析和论证了美国在鸦片战争后到“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对华外交政策 ,这是一种不同于英国的以和平伪装起来的外交政策 ,其目的是使美国获得更多的在华利益和特权 ,并使美国在中国清政府眼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和美国的外交活动;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