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文化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注重文化现象历史起源的考察,旨在寻求人类文化所依据的根。服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服之实用性与饰之审美性的双重性质,在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服饰史,从一个侧面再现着人类文化进化史。因此,服饰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哲学、实用美学与理论美学、宗教等学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里,我们首先介绍几种不同的关于服饰起源的假说,然后从唯物史观与社会生物学相综合的角度,来说明服饰的起源与审美发生。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但始终寄生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构造出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求及生存、发展、延续的人为信息系统。不同人群在应对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与之对应的千差万别的文化事实,由此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依靠自身的文化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偏离,但人类在以"文化规则"来摆脱其自然属性的同时,由对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偏离实现了回归。在这种往复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偏离"与"回归"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文化下(特定民族或族群)的本土性生态知识体系。可以说,本土性生态知识,就是不同文化下的族群在应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偏离"与"回归"过程积累的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3.
陈莉红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6):70-71,100
服饰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人类交际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服饰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文化群体对服饰的选择和理解是不同的,其使用选择和信息解读与一定的语境有关。交际双方应根据语境动态地选择服饰和理解服饰文化,以达到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的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的特殊阶层,在《世说新语》中,有大量关于当时士族服饰的描写,这些服饰既显示了士阶层的儒雅风流,又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其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性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佛教供养人服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佛教供养人服饰暨远志在佛教石窟和造像碑中,往往有很多世俗信众的形象,这种刻出形象的施主,我们称之为供养人。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视礼仪文化,制定严格的衣冠服饰制度,官民均不得倡越等级,因此,供养人服饰是当时社会礼仪的体现,反映了当时不同阶层的...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与文明的衍进、历史的变革、经济的消长、文化的发展甚至宗教的兴起紧密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反映了不同的历史特征、传统风貌和人的审美意识。敦煌文化是地域文化融合的光辉典范,其服饰更是体现了一种高度综合、高度理想的美学观念。它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更便于吸收中西美学的优长,同时又保持本民族团有的审美思想,在漫长的融合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新颖的服饰艺术美学。其特点是飘逸洒脱、简洁明快,重视利用图案、色彩、飘带、衣结等作为装饰,露中有透,透中有藏,以飘带来遮掩,在飒爽脱略之中,透出温和含蓄之美,具有和谐圆融的东方美学魅力。敦煌服饰审美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其兼容并包的风格、博采众长的气度,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服饰是比较直观的醒目民俗风情之一。一个民族或某一地区的服饰,也同其它民俗风情一样,既反映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特征,也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形成的,并显示了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于服饰的起源,学术界有“礼貌说”、“装饰说”和“护身说”等观点。多数学者认为,人类历史的早期,古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中,为了御寒、防晒、防蚊虫,身披  相似文献   

8.
服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内外完美的统一。透过服饰,我们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缤纷色彩,也可以看出人们的文化程度、文明水平和地域特点。服装色彩更是我们追求完美的必需,因为有了色彩的服装,才有了人们鲜明、活泼与生动的个体美。服装要靠色彩来丰富,色彩更要靠服装来展现。  相似文献   

9.
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简单说,颜色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在人类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在语言中被广泛使用,从而使其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阶层对颜色的感知不同,因此赋予其各种联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
确立人类服饰文化学要义华梅对于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们来说,言及服饰是文化,或说服饰是文化的表征云云,已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学术界对此也没有异议。但是,以“服饰文化”四个字远不能解释服饰产生、存在的全部意义及具有的内涵。而这正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专业教师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服饰颜色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服饰颜色与官员等级、改朝换代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中,从而使服饰颜色逐步具有尊卑高下的文化特性,成为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探讨了不同时期皇室与官员阶层的服色变化,而且还分析了民间普通百姓的服色变化,力图全面展示历代服饰颜色与等级政治之间的关系,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作为符号系统的苗族服饰又是一种表现艺术。苗族人民把生命本能自发的色彩感情转化为独到的色彩艺术形式,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从服饰中可以看出苗族人民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3.
服饰社会角色的意义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服饰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也是人类在社会生存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表现元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分担着各自的角色,而服饰作为表现不同社会角色的重要物质手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服装社会学、服饰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服饰社会角色的意义及功能,以期在服饰文化的研究中找到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傩戏起源于巫术,是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出来的戏剧形式,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怪诞的傩戏服饰是人类神灵崇拜的一种缩影,从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鬼神观念对人类意识的影响。傩戏服饰既是人类图腾文化崇拜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先期的符号标记,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痕迹,更演绎出民族服饰文化的风采。  相似文献   

15.
服饰可以称为人的"第二皮肤",只有当服饰穿在人们的身上,并处于与之相适应的时间、空间中,服饰的美才能完美展现。服饰也是人类心灵的外现,而在各少数民族的装饰中,腰间的装饰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独特的审美情趣,各类饰品以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丰富多彩的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解析少数民族的腰饰,可以窥见各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不同阶层的人服饰也不同,因此,人们以不同服饰名称采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代称。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发展以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为主要动力,按其自身规律,不断克服阻碍其发展的"文化霸权"、"文化割据"等因素,使人类文化在不同国家、民族、社会不同阶层、团体或个体间得以良性交流。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虽然没有专门、系统的荣辱观阐述,但是在他的思想及其理论与实践中,处处鲜明地反映出他的荣辱观。可以说,荣辱观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荣辱观属思想观念范畴,是由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所支配的。它代表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的身上,由于其内在的尺度不同,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形成不同的荣辱观。陶行知先生的荣辱观,集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进步的、向上的荣辱观。综观其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出他的荣辱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服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等因素的综合表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其演变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服饰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引起中国社会变动的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三次主要事件为契机,引发服饰变革。  相似文献   

20.
服饰是文明社会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社会志趣情操的外在物化表现形式,更是礼仪制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古代等级社会,服饰也是礼仪制度的重要标志。“复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论语》中,孔子从服饰的质料、颜色、搭配、加工,在不同时际、场合的运用等方面作出了诸多论述,孔子对服饰的要求已经形成一整套与其复礼思想相适应的服饰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