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学学校正规的行政班班级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其存在给班级造成的影响是客观的.通过对班级非正式组织进行研究,发挥它积极作用,避免效益影响,可以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带动班级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2.
新班级组建后不久,伴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一些在兴趣、性格、爱好方面有共同语言的学生会逐渐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和班委会、学习小组等班级统一安排的组织不同,非正式群体多是出于同学们之间交往、沟通的需要自发组成的.可见,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班级中的正常现象,良性发展的非正式群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锋 《考试周刊》2008,(15):207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交错,同时并存于一个班级之中,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有些场合下,利用"非正式组织"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有些情况下"非正式组织"则有可能会对正式组织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个班级中总是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一般情况下,如果正式组织的效能大于非正式组织,班级就会呈现有效有序的管理状态。如果正式组织不敌非正式组织,或因为非正式组织的影响而使正式组织的效能失控,班级就会人心涣散。班主任在管理非正式组织时,要考虑到非正式组织的无意识性特点,既要重视它的存在,又不要过分强调它是有预谋的破坏性组织。班主任作为组织的管理者,需要对组织内存在的诸多非正式组织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充分利用其成员组合无意识性的特点,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处置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相似文献   

5.
张武  董常亮 《职教通讯》2012,(29):47-48
在高职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它存在的理由,对班级的管理既有消极的作用,也有积极的因素,作为管理管理工作者应该正确利用其积极的影响,努力克服消极一面。对非正式组织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建议,目的旨在更好的利于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6.
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对组织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分析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作用,可以探讨如何教育与引导这些非正式群体,使之更好地为班级的整体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学校和班级管理运行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地意识到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功能,清醒地区分班级中所存在的不同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它们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对于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给予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使其与班级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管理中,不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管理部门,对班级正式组织的管理与研究都是十二分的重视。如对班主任、班级设计、班级机构等正式组织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对非正式组织的关注明显不够,笔者即以此为切入点,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对班级管理有较大反作用力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进行了解剖,着重分析“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结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转化的教育策略等,突出“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在整个班级建设、学校管理中的非一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年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变化,极容易形成班级、社团以外的非正式群体组织,这些非正式群体组织对学生本身的智力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龚绍臣 《时代教育》2014,(10):13-14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在班级中会自发形成众多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即与正式组织相对应的一类组织。在班级建设中,如果管理者对非正式组织给予足够重视和利用,它将发挥正式组织——班级无法达到的正面效果,反之亦然。因此,本文将探索如何运用非正式组织建设班级,充分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中,班干部作为班主任的助手与协助管理者,对推动班级建设、形成班级良好风气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班干部作为促进班级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也有着显著影响。因此,正确认识班干部对班级中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优化班级组织和强化管理,形成和谐的群体氛围,凝聚良性班级文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学生集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又是学校生活中的“儿童社会”,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交往和活动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集体的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特点、作用三方面的分析,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规律和加强班级管理的对策,阐明了把非正式组织纳入班级统一管理范畴,当作班级文化中的分流文化来管理。班级文化建设中,宜兼顾主流文化和分流文化,积极强化班级的共性主流文化建设,正确引导次主流文化,教育消除逆主流文化,帮扶不入流的同学,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彭国平 《考试周刊》2014,(60):180-180
中学班级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种。其中,非正式组织中包括"反学习型"组织,他们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是班级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对这一组织的研究,我们应从其形成过程和原因入手,分析其表现并最终提出对这一群体的引导方案,从而引起教师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徐汇音 《成人教育》2012,(11):52-53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分制的进一步实施,班级等传统正式群体的概念已逐步被打破,非正式群体组织的规模有不断扩大、普及率有不断提高的趋势,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文章就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特点及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组织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年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变化,极容易形成班级、社团以外的非正式群体组织.这些非正式群体组织对学生本身的智力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田文 《中学教学参考》2014,(33):127-127
<正>美国心理学家埃尔顿·梅约(Elton Mayo)在他的"霍桑试验"中指出:组织中除了"正式群体"之外,还存在着因共同工作,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组织生产率有重大的影响。此后"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和接受,社会学家认为,各类组织中都存在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在中职班级中也不例外,非正式群众或多或少相应存在  相似文献   

18.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不经正式规定而在正式组织内部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班级中非正式组织是学生间的友好、结伙、冲突、对立等自发性结成的。在我国学校中,学生间有组织的关系对其自发的关系处于支配的或主导的地位,对学生有较大的救育影响作用。然而,班级中非正式组织(少至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学校和班级管理运行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地意识到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功能,清醒地区分班级中所存在的不同的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及它们对班级管理的正反作用。对于积极健康的非正式群体给与鼓励和支持;对于消极落后的小群体,则积极采取行动进行引导。使其分解或转向积极的一面,从而与班级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前,群体交往视角下的班级管理存在以下困境:班级发展中学生主体性功能与班级管理公共性功能失衡,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惰性状态影响班级同一性,小群体学生文化影响班级建设.以群体交往理论为视角的班级管理是为了确立班级成员相互作用的教育和管理共同体,推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从主体性管理走向公共性管理的共生共育,发挥班级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双重价值,完成班级成员群体归属的统整,通过对小群体学生文化性质的判断、协商和改变来保障班级精神文化氛围的健康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