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为受众提供事实的报道,而新闻采访中情境的不确定性和时间的局限性使记者的新闻选择与价值判断成为一种特殊的决策。本文试图探索影响新闻记者新闻选择和价值判断基本过程的社会心理因素,以改进我们对新闻决策过程的理解,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气质,直接影响着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气质的好与差同采访对象的心理效应成正比。人的气质可分为外表气质和内在气质,在一般情况下,外表气质是内在气质的显现,但外表气质也不完全是内在气质的表现,有时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记者,既要有使人愉快的外在气质,又要有使人敬佩的内在气质。  相似文献   

3.
张文彬 《新闻窗》2008,(6):121-121
当前,我国社会的民主法制尚在健全和完善当中,全国人大不断地在各个领域制定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却并未依法办事,而是想把法变成任其摆弄的软面团,需要圆时就把它揉一揉,需要长时再把它搓一搓,需要扁时啪地一拍即成为扁的!这种现象如若任其发展,则社会上的普通人物、平凡百姓就会缺少保护,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艰难。  相似文献   

4.
社会新闻与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项有力的武器,因此社会新闻受到了各种媒体无与伦比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眼球”,容易获得独家头条,更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一定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同行都知晓,所谓新闻批评,是新闻媒介就经济文化建设、改革开放、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所作的报道和评论。其中既有自上而下的批评,但更大量的是自下而上的批评,包括重大问题的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干部作风问题,职业道德问  相似文献   

6.
新闻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社会是新闻活动的舞台,社会上的人和事是新闻报道的对象。因而新闻工作必须面向广泛的社会生活,否则,新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基础。这势必要求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与此同时,记要搞好新闻工作又必须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这不仅是记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甚至可以说是记的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7.
余萍 《新闻前哨》2007,(10):79-79
新闻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使广播电视新闻更受受众欢迎,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广播电视新闻是通过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来获取新闻信息的。所以,在强调新闻指导性的同时,要研究受众对新闻的心理效应,根据受众的心理特征、求知欲望和收听收看倾向等,来提高我们的广播电视宣传质量,使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前虽无实际调查数据表明国内媒体记者社会地位下降,但从网上言论、新闻从业者的言谈以及日常生活中民众的态度来看,记者社会地位确有变化。引起记者社会地位出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按照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话  相似文献   

9.
关捷 《今传媒》2006,(8):35
报纸要赢得读者,社会新闻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党报的记者如何经营社会新闻呢?换句话说,党报记者如何在不失品位不降格调的前提下,采写出赢得读者喜爱、关注的社会新闻呢?近十年来,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这个问题。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我先说  相似文献   

10.
当前,要“研究如何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水平和效果,把报纸、广播、电视办得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读者、听众、观众爱读,爱听、爱看”,不能不重视研究受众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以往被新闻工作者所忽略,现在需要着力开拓的研究领域。我认为,对于受众的心理落差现象,是我们研究新闻工作社会效果问题值得注意的一个课题。在通常情形下,某一新闻信息经新闻媒介传播后,由于接受者基于不同心理状态的期望值与该信息能够  相似文献   

11.
陈秋萍 《今传媒》2013,(11):128-129
新闻采访是一种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信息的获取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新闻采访中记者的心态,情感上的变化对新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的大量资料扼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所要秉持的心理素质,切记不可因个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影响采访和采访对象的情感,以保证新闻报道和新闻稿件编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新闻事实认知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一产生,就成为受众关注与新闻学界研究的热点、业界竞争的利器,几年来,民生新闻从报纸向电视、广播等媒体全方位扩散,获得超常规发展,就报道方面来说,时下的民生新闻取得显著成功的同时.亦存在着不能忽略的问题.业界和学界众多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李征 《新闻前哨》2012,(7):105-106
新闻采写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心理会发生或微妙或急剧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新闻写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二条明确规定:“新闻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上要求的。其实,新闻的社会影响与效应也是办报的终极目的。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始终是我国新闻界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当前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16.
赵赜 《新闻三昧》2000,(11):54-55,49
在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采访材料的真实、准确。记者在提问中应注意客观、公正,不带主观色彩。这类问题多为中性问题,为采访对象按照事实真相和自己的意愿回答问题创造了条件。比如,1989年12月,我国传播媒介报道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上街游行的看法。采访时,有记者这样提问:“请问,您对最近一些大学生上街  相似文献   

17.
石慧敏 《青年记者》2012,(20):21-22
心理效应,大多是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实验得到的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效应在传播活动中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研究领域看,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从传播渠道看,主要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①本文从中选取了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心理效应进行剖析,进一步深度挖掘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传受者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心理效应是如何影响和推动传者和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的,从而为媒体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社会转型属于经济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发展保持了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配套改革相对滞后.改革带来的一些社会矛盾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化解.应当科学发挥社会新闻记者的桥梁作用,使其成为缓解社会矛盾,有效回应民众呼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注意力搭舆论便车的现象早已有之,比如,2015年5月,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火车站发生枪击事件,网上短时间出现十余起针对当地政府多个部门的举报事件.对于这种现象,有学者将之称为新闻搭车,其本质是舆情搭车,认为舆情的诉求才是搭车的初衷. 2018年10月28日10时08分,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一公交车坠江,后查明系乘客...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们是"社会多种角色的扮演者",在其参与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超越自身身份的言行和职责,从而发生角色"越位"的事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媒体事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发掘核心的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群体在扮演自我角色的同时还要回归到记者职业本身,让角色更好地回归记者职业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