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进程的深入,假新闻、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媒介管理部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通知、意见来进行遏制,但效果甚微。本文试图从有偿不闻这种行为的性质入手,通过分析其危害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2.
李晓红 《青年记者》2007,(24):81-82
如今,“有偿新闻”作为一种媒介腐败现象,对媒介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危害。与此同时,“有偿不闻”现象也在悄然升温,成为媒介腐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偿不闻”是指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主动或者被动,直接或者变相收受报道对象的“封口费”,对监督的对象不再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传媒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权力寻租现象,损害了媒介形象和公信力;新闻权力寻租是传媒与利益主体的价值同构与共谋,是一种对新闻资源进行错误配置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传媒体制转型给媒介腐败提供了土壤,监管缺失导致新闻寻租的现实可能;遏制和防止新闻寻租,必须创新制度规范,建立传媒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定惩治...  相似文献   

5.
也不可“有偿不闻”高峡一位朋友谈到:“有偿新闻”臭了,“有偿不闻”还香着呢!何谓“有偿不闻”?朋友见我一脸疑惑,便讲出一大串事例:电台一位记者,采录了一组用户反映产品质量低劣的报道。台长审听时发现,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正是电台广告大户,便以“正面宣传...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闻出版诚信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出版业的诚信问题,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新闻界的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新闻出版诚信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属于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但是量变会发生质变,而且有些边界比较模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判定新闻敲诈,从道德问题滑向法律的陷阱。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对新闻人道德操守的约束变得越来越重要。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与新闻敲诈的区别。新闻敲诈近年成为了热词,与其紧密相关的就是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三者有联系,都与金钱有关,但性质、程度、危害有所不同。按理是可以区分开来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又出现了说不清、难以严格区分的情况。有偿新闻,是指媒体单位或媒体人利用其手中的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界就大张旗鼓反对“有偿新闻”,现在老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又出现了“有偿不闻”。无论是“有偿新闻”还是“有偿不闻”,它们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均违背了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社会公器的初衷,把媒体的话语权当作与企业的宣传公关费交易置换的筹码。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五大公害是指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低俗报道、过多负面报道、不良广告。这五大公害在新闻传播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给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有偿新闻”的泛滥是新闻腐败的一个突出表现,其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它有了新变种,那就是“有偿不闻”。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07,(21):28-28
新闻工作者崇高的专业理想,形象的说法就是:"铁肩担道义"。必须将"道义"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其最主要的精髓是:为调查和报道真实的情况而不遗余力,为追求真理而不遗余力,为扶正祛邪、弘扬正气而不道余力。在现实生活中,物欲横流的情况,有之;良知丧失的案例,有之。在新闻工作者的队伍中,也出现过"有偿新闻"或者"有偿不闻"的典型个案,出现过、存在着被称作"公害"的不良现象。新闻工作者应当坚守住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警惕媒体资讯在广告利益下的扭曲和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是媒体生存的燃料和推进剂,在市场经济前提下,这是毋庸置疑的.当媒介机构被盛放到一个以市场运动为主导的"容器"中之后,广告便作为一种有偿的商品信息参与着媒介机构生存、发展、消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婷婷 《新闻世界》2013,(5):311-312
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是一种有偿不闻现象,这种现象具有有偿性、合谋性、欺诈性、违法性、隐蔽性、破坏性等特征。深入探讨封口费现象的本质特征,对于惩治这种不良社会行为,构建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14,(10):93-94
【事件回放】9月3日,上海市公安局侦破一起特大新闻敲诈案件,涉案的21世纪网主编和相关管理、采编、经营人员及上海润言、深圳鑫麒麟两家公关公司负责人等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涉及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的数十家企业。该网利用"买断负面消息",大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甚至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敲诈之实,逾越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底线,严重损害了财经媒体的公信力,为媒体人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5.
2012年《财新周刊》发表的《IPO有偿沉默》一文引发媒体业内震动,如果说该文揭露的是证券市场中媒体“有偿不闻”的现象,那么本文意在描述这一产业链里的另一景观,即财经记者收受金钱进行有偿报道.财新传媒记者王和岩在报道中转引“熟悉情况的当地人”称,在濒临上海的经济大省浙江的省会财经媒体圈,记者或媒体收受公关公司的贿赂款早已是半公开的秘密.①几乎所有报纸都与公关公司有合作,公关公司给钱,报纸刊发其提供的稿件.  相似文献   

16.
当前媒介从业人员在信息选择中,面对经济利益和职业诉求的矛盾时的的态度与行为如何?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媒介从业人员的调查,通过对他们在面对有偿信息、商业信息和政府信息等方面的处理态度和行为的描述和分析,认为媒介从业人员在职业中的经济行为尽管受到传播制度的影响,但与媒介组织的类型、媒介从人员的从业时间、职位高低和个人背景之间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中国技术市场报》专刊聘用人员利用批评报道要挟企业,强拉广告的错误行为,受到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报批评。这虽是个案,但并非鲜闻。以曝光要挟索钱要物,变相拉广告,更有以此作交换条件拉关系、办私事者等,不一而论。其实,这种“有偿不闻”实际上就是“有偿新闻”,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警惕。  相似文献   

18.
一位朋友谈到:“有偿新闻”臭了,“有偿不闻”还香着呢!何谓“有偿不闻”?朋友见我一脸疑惑,便讲出一大串事例: 电台一位记者,采录了一组用户反映产品质量低劣的报道。台长审听时发现,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正是电台广告大户,便以“正面宣传为主”为由,将这组报道打入冷宫。 报社一位记者,写了一篇甲乙二厂关于经济纠纷的调查。值班副总编看后,感到调查中的问题较为普遍,针对性强,便配发了短评。突然,甲厂厂长一个电话找到社长兼总编,要求“笔下留人”。因为他核对事实时,看到事实虽然准确,但毕竟自己理亏,见报后会影响本厂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北京电视台"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队伍再次开始深刻反思提高记者素质的问题。湖南出了治理新闻媒体"五大公害"的主张,这"五大公害"是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低俗报道、过多负面报道、不良广告。  相似文献   

20.
视野     
《新闻实践》2012,(9):94-94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征集新闻敲诈违法线索 法制日报7月20日报道:新闻出版总署7月19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违法线索。自今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等3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级新闻出版执法部门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