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田瑞娟 《新闻爱好者》2011,(22):142-143
以史为鉴。解读林徽因以及爱她的三个男人的情感经纬,明示爱情婚姻家庭的严肃性。启迪人们担当责任,控制放纵,感性与理性并存,爱情和责任同在,彰显社会主义的婚恋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相爱容易相守难,在众多80后,乃至90后开始步人婚姻殿堂之时,“闪婚”“闪离“夫妻忠诚协议”等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层峦迭起。这些,都成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遭遇和面对:爱情的生命力有多久?我们还有多少勇气去坚守爱情?在情感矛盾和现实困境的双重纠结里,我们还要不要相信爱情?如果相信,我们能否永远相爱?  相似文献   

3.
相爱容易相守难,在众多80后,乃至90后开始步人婚姻殿堂之时,“闪婚”“闪离“夫妻忠诚协议”等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层峦迭起。这些,都成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遭遇和面对:爱情的生命力有多久?我们还有多少勇气去坚守爱情?在情感矛盾和现实困境的双重纠结里,我们还要不要相信爱情?如果相信,我们能否永远相爱?  相似文献   

4.
魏玲 《新闻世界》2014,(1):45-46
韩剧是当前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个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满足了大众对纯真爱情的情感诉求,这是韩剧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而韩剧中主人公的塑造者也成为了大众追逐的偶象。但如果偶像深陷丑闻,那么这位明星也就失去了承载大众幻想的价值,韩剧中再难寻觅到他的踪影。事实证明,是以追求刻骨铭心爱情为核心内涵的韩剧满足了大众对情感的需求,而非演员或偶像本身。  相似文献   

5.
“爱情”在人类各种情感体验中最神秘、最抽象,人们不得不借助具体的事物或熟悉的概念来阐释它。而隐喻是人们构建概念系统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中英文里关于“爱情”的隐喻各有各的内涵。本文试从认知学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对比中英“爱情”隐喻的形成和差异,以突显中西方人民认知思维的差异和中英文化各自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6.
责任、奉献与牺牲正在变为一种模模糊糊的东西。地球村时代的城市爱情,有一种末世的光辉与质感  相似文献   

7.
印彩霞  宋建设  辛倩 《青年记者》2007,(24):101-102
作为生命本质的基本情感方式,由于个体文化人格的不同,其情感诉求的方式也有着天壤之别。但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说明,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情感性需要。需要安全,需要爱,需要情感,需要爱情的甜蜜感、家庭的温馨感。也都有强烈的社会性需要,需要有归属感,需要被接受、被赞扬、被尊敬。  相似文献   

8.
小邪 《新闻世界》2006,(7):53-55
这里的电影都离不开爱情,这里的爱情都在电影中回放,在电影里,我们透视着爱情;在爱情里,我们阅尽了人生。十部经典影片,一场荡气回肠的情爱历程。从“寻找”到“心动”,漫长的“等待”,短暂的“缘份”,是该“珍惜”还是唏嘘?爱是“时间”?是“空间”?是“寂寞”是“责任”?还是“离别”之后的“重逢”?也许“爱”就是“人生”……[编按]  相似文献   

9.
情感类节目是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一个分支,它融入了真人秀、心理疏导、法律调解等诸多元素,谈话内容也从公共类话题领域进入到常人身边的个人情感领域,包括工作、生活之中的难题、困扰等,且多围绕日常生活中的亲情、爱情等相关问题的矛盾冲突展开。  相似文献   

10.
黄龙 《出版参考》2005,(32):35-36
"任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神话,在巴金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对于爱情,巴金十分执着,他曾这样说过:"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他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黄龙 《出版参考》2005,(11):35-36
“任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神话,在巴金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对于爱情,巴金十分执着,他曾这样说过:“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他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电视情感节目是近几年较受欢迎的节目,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和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均为2010年开播,自开播至今收视率和口碑都不错。笔者选取这两个节目的主持人为研究视点,分析在此类电视情感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影响力和角色介入的尺度是客观呈现还是主观掌控,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是否区别于其他节目而产生变化。同时试图分析性别差异使主持人角色定位的不同,以期对同类节目做出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唐闪闪 《大观周刊》2011,(30):99-99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合进情感教育.是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新形势下的责任和义务。因为作为教育者,所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相似文献   

14.
郭小平 《新闻传播》2004,(10):50-51
这几年各电台办起的情感倾诉栏目犹如雨后春笋,谈友情、谈爱情、说生活,大多是主持人坐在演播间解答听众的情感困惑,但是时间一长,往往出现节目形式雷同、选题狭窄甚至导向问题。那么,广播晚间情感倾诉类节目该如何发展呢?这正是下文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定位"情感",让内容具有多样性写情感栏目,先弄清情感的涵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第6版上的解释,情感,即感情,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由此可见,情感一词,内涵极其丰富。2013年以来,在河南南阳晚报社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创办10多年的《南阳晚报》情感版,在继承、学习原来办版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了多样化创新。首先,紧紧围绕情感这一主题,专栏编辑分设了"谈爱情"、"说家庭"、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当前正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剖析在经济危机中广告文案情感渗透的趋势以及广告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张晶晶 《新闻通讯》2011,(11):60-61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多彩多变,情感世界也经受多元观念的碰撞,既充满五光十色的追求,享受着美好情感的甜蜜,也纠结于取舍离合的抉择.困顿于对生活的迷茫。于是,媒体纷纷推出情感类栏目,为人们提供倾诉情感、交流感悟的平台。然而,一些情感类栏目,为了追求看点,放弃社会责任,热衷于展示光怪陆离的畸形感情,宣扬错误的婚恋观,产生了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情感类栏目应重视正确的导向,通过情感故事的叙述,给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以健康的滋养。本文结合《苏州日报·苏周刊》“小雨有约”专栏的采写实际,就情感类栏目的导向艺术谈一点粗浅感想。  相似文献   

18.
王立方 《青年记者》2006,(14):49-49
情感讲述类专栏已经成为报纸和读者互动的典型渠道。随着读者关注度的提高,参与者的数量增加,此类稿件涉及的内容也日益广泛,涵盖了爱情、婚姻、亲情、家庭、交往、伦理道德甚至法律,其中不乏有争议的和触及个人隐私的事件,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纠纷。不少媒体在处理纠纷甚至经历了  相似文献   

19.
电视广告是诸多媒介中惟一能够进行动态演示,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深刻印象的媒体广告方式。它着重诉求于情感而不是逻辑。更确切地讲,它是一种感情媒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广告创意者应当有这种意识,就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占据他的创作室的只应是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少了这些永恒的真情实感,任何故事必然是昙花一现,难以久存。"由此可以说,电视广告中情感化策略的运用本身就是对人性的充分挖掘。 电视广告情感化策略适用的条件   在电…  相似文献   

20.
姜娜 《新闻世界》2008,(9):77-78
新闻伦理是为了解决新闻与伦理之间的矛盾,调节大众媒介与身处的社会、受众之间关系的观念。今天,商品社会环境的利益凸显化,大众媒介的变革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显然,让大众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常常陷入利益与责任的矛盾境地的关键因素是利益冲突。品味与广告费,责任与收视率,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试从当今最红火的情感类谈话节目来谈谈新闻伦理的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