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荣  叶旭洋 《新闻爱好者》2011,(14):126-127
"新闻"与"宣传"两个词经常形影不离,很多地方将它们合二为一,"新闻宣传工作"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是由我国新闻体制的特殊性造成的:我国新闻媒体接受党的各级宣传部的直接领导,很多宣传行为是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在大众眼中,新闻与宣传往往是同义词。但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角度来看,宣传与新闻有区别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2.
"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工作方针,正确理解"正面宣传为主"语境中"宣传"的涵义,必须结合中国的政治生态实际,同时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宣传规律,对"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做到坚持与创新并重,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贯彻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3.
邱江 《新闻窗》2012,(2):82-82
几年前,人们还在谈论新闻网站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近年来随着微博井喷式的发展,新闻网站也逐渐成为过去时。现在最能缔造新闻话题的,是"自媒体"。美国人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2003年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称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朱霞 《视听界》2010,(6):110-111
一、用个性化的思维贴近大众 当今社会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民意参与舆情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随着媒体多元化带来的舆论界"群雄争锋",各家媒体都试图去挖掘和引导舆论力量,其正面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在此起彼伏的媒体"群舌论剑"声中,人们更需要听到来自主流媒体的声音,期望他们心中的媒体代言人敢于"亮剑"。广播新闻评论如何做到动人心弦?评论播音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度?摆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韩文 《新闻世界》2014,(8):397-398
新闻与宣传同属于传播行为,二者相互渗透。在实践中,新闻报道是宣传的载体,宣传赋予新闻社会导向性。以《青岛早报》为代表的青岛当地媒体,在青岛"中石化公司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报道中,由于追求宣传效果,忽视了报道的新闻性,造成了新闻与宣传的失衡。  相似文献   

6.
周军 《新闻窗》2013,(3):74-75
言论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是纸媒体体现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有力载体。目前,我国报纸的新闻言论正呈现出题材多样、形式丰富、大众参与、专业理性的良好态势,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纸媒的市场空间。邓小平同志指出:"报纸有威信,看到报纸讲什么就要照着去做。很多地方看到报纸批评了的做法,就秘密地改,这就是报纸的作用。"由此可见,地方党报在做好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展舆论监督,它是纸媒体运用言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行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新闻宣传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很多新闻理论家、传播学者及政治家反对、抵制新闻的宣传观念,历来把宣传视为讨厌的字眼予以斥责。他们认为,宣传不是新闻的本性,借助新闻搞宣传是对公众的愚弄,是把新闻媒介变成了政治的传声筒。但西方仍有一些传播学者和政治家,认为新闻具有宣传功能,赞成并接受新闻的宣传观念。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多次使用了宣传概念。他认为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表观为宣传性。如果对它不加适当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则更大,“因为大众媒介是宣传媒介,而美国人却特别害怕宣传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丁晓旭  刘慧 《今传媒》2013,(2):142-143
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宣传功效的方法论,是马列主义新闻观在当前形势下的生动实践。本文以江西日报的新闻实践为主,回答了党报"走转改"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展示了立足优势,强化党性原则、回归新闻本质、提升新闻品质、砥砺宣传气质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电视民生新闻就本质来说,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包含着大众情怀,报道中应该体现出"人情味",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对老百姓的关心和帮助,体现出温暖。民生新闻采编人员常自嘲为"新闻民工"。一来接触的主要人群都是民工、普通市民、有难题需要解决的城市家庭或者农村大众,以平民的视角、白描的手法进行报道,使其产生共鸣并与栏目形成心灵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王莉 《新闻界》2005,(5):147-147
企业新闻承担着对外对内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对外,由于行业的服务对象是面向整个社会,行业特点决定了他需要依托大众媒体的宣传、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对内面向干部职工宣传教育,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干部职工凝聚力。把握企业和大众的新闻宣传尺度是企业新闻工作者的应具备基本素质,本文希望通过探讨企业新闻与大众新闻之间的关系,掌握两者之间的特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企业新闻与大众新闻的一致性大众新闻和企业新闻遵循共同的新闻原则。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坚持新闻宣传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刘华 《新闻世界》2012,(7):84-85
民生新闻在响应大众的同时,渐趋媚俗化,时政新闻则有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且墨守成规,无法顺应时代。本文对如何将"时政"与"民生"相结合,更好地发展民生类新闻节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要闻中心:主旋律报道是面旗帜 政教部主任蒲若梅说,在辽宁日报改版创新"进报亭进家庭"动员会上,总编辑提出了"新闻党报"这个概念。这个全新的办报宗旨,让我们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可以想象,传统党报的很多特点都集中体现在时政这块——会议多、经验多、工作多、指令性计划多,更侧重按宣传规律处理稿件等。所以,办新闻党报,时政新闻任务十分艰巨。但时政新闻这部分有个"转身",也一定会给"双进"的新闻党报带来变化。大幅度的转身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就给每个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李敏 《青年记者》2009,(22):68-69
“你们这些记者简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一位记者在追问一新闻当事人时得到的回答。如今这样的现象在新闻采访中并不鲜见,经历了“无冕之王”的辉煌后,社会上对于记者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恭敬配合,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激进言辞,究其原因,是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和“宣传”的概念清晰起来,新闻特质逐渐显现。记者素质的提升和新闻报道的透明化使很多负面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暴露于大众眼前,这是新闻的进步,是令人欣慰的,这样的“小人之心”也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熊佳妮 《新闻世界》2014,(6):321-322
随着web2.0的兴起,大众传媒的生态环境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媒介技术带来了"公民新闻"的兴起,议程设置的权力泛化。公民的话语权力增强,过去"下达命令"的模式就能有效调控的时代已经远去,依赖向主流媒体传达"宣传什么""怎么宣传"等的手段已经无法达到以往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传播的理论,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理论支撑,新闻媒体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为指导,在这一前提下,政府探索有效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模式,以应对公民新闻、网络舆论等现象的兴起带来的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新闻是大众所熟知的,在人们心里最通俗的理解大概就是那些报道出来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其实在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后来又有很多学者专家都对新闻做过定义。从古代到当下,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从印刷出版再到电子传媒,新闻的传播和接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叶丹 《青年记者》2010,(8):43-44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概念及其建立 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8.
李程 《新闻世界》2010,(7):194-195
学者彭家辉曾撰文论述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所存在的焦灼状态,而在我国,由于"正面宣传"和政府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等各种原因,新闻媒体在报道政府新闻时的焦灼状态更加明显。本文试对这种焦灼状态做出各方面的解读,并探讨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大众媒介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是进行舆论引导。"新闻传媒,是执政党的一种特殊资源。"①党报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自然要扮演舆论引导者的角色,承担重要的职责,"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②。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张云铃 《新闻世界》2011,(10):53-54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新闻稿件也是通过新闻语言和文字来彰显其趣味性。一篇电视新闻报道只有以吸引大众为目的,才能显示出其新闻价值的所在。而新闻语言在彰显其趣味性的同时也要符合新闻的本质属性,实现"三贴性"的报道原则,从而发挥正确合理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