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粗言。教师在进行课常教学时讲粗者、操“国骂”,潜移默化下,学生也难有什么礼貌语言,而且,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那神圣的形象必然会随着教师的粗言而蒙上一层污垢。至于教师要求学生使用礼貌用语,其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你当老师的都不带头讲礼貌语言,为何却要求我们讲?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对问题回答与预定答案一致,教师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一致,则很少有时间和耐心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而是生拉硬扯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或者装作没听见,甚至还会出现“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所以老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防止学生出错,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错误后,教师往往以冷漠的表情令其坐下再想想,而不让其陈述理由,课后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其实,“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3.
一、粗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讲粗言、操“国骂”,潜移默化下,学生也难有什么礼貌语言,而且,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那神圣的形象必然会随着教师的粗言而蒙上一层污垢。至于教师要求学生使用礼貌用语,其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你当老师的都不带头讲礼貌语言,为何却要我们讲?二、俗言。在课堂上,教师切忌为片面地、过分地追求课堂气氛热闹而大讲特讲俗言俚语。这里所讲的俗言,指的是那些粗俗的、不够文雅的语言。诚然,有时候讲俗言的确可使讲课内容通俗易懂。但物极必反,如果俗言讲得过滥过多,则会让人感觉俗不可耐…  相似文献   

4.
也许很多老师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上完一堂课后会很满意地总结:这节课效果不错,学生配合得很好;如果课堂不那么妙,则会埋怨学生配合得不好。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一现象体现了老师的一种角色意识。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希望预设的教案能顺利实施,于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展开教学,学生在课堂里的任务就是处处揣摩老师的意图,配合老师完成这堂课的任务。而学生自己此时在哪里呢?他们是一种什么状态?他们又需要些什么呢?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往往被我们老师忽略了。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案剧  相似文献   

5.
晏红 《家庭教育》2006,(4S):30-31
有一个教师家庭,孩子很聪明,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跟人打招呼。学生经常会有问题到老师家里请教,出于礼貌,学生们常常跟老师的孩子说说话,但这个孩子很少接话、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学生觉得挺尴尬。学生不明白,老师常常教育他们要有礼貌,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提这样的要求呢?但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谁好意思向自己的老师提意见呢?这位教师的家庭教育误区可谓“当局迷,旁观清”。  相似文献   

6.
教师与学生的初次见面.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新老师对学生而言总有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在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待.期待着有一个让他们喜欢的老师出现.期待着有一个能给他们带来意外惊喜的老师出现。当学生在课堂上首次见到教师时,他们对教师的品德、学识、才能、个性尚无了解,他们会从哪些方面来形成对老师的最初印象呢?一般来说,教师的仪表、身材、表情、谈吐、姿态、年龄等都是学生构成对教师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他们往往根据自己对教师的外表、言谈和行为这些  相似文献   

7.
思起于疑,有了疑问就能激起思考,有了思考才会产生见解,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做好这一点,确非易事。一次,有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概念“整除”时,一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在讲数的整除时,所说的数一般只指自然数,而不包括0“?面对这一发问,这位老师显得不耐烦,“这是书中规定的,记住就行了。坐下”!那学生没趣地坐下了。课堂气氛顿时变得非常沉闷。或许,这位教师认为这个问题超出了教学范围,学生没必要“多此一问”。即便如此,也不能如此专横地对待学生,更何况他提问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另一…  相似文献   

8.
当一本本教辅材料充斥着学生的课堂时,教师如果依然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学生们就不耐烦在课堂上听老师烫剩饭。那么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如何立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辅材料,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以提升课堂效果。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尝试获得了点滴心得。  相似文献   

9.
一、粗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讲粗言、操"国骂",潜移默化下,学生也难有什么礼貌语言,而且,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那神圣的形象必然会随着教师的粗言而蒙上一层污垢.至于教师要求学生使用礼貌用语,其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你当老师的都不带头讲礼貌语言,为何却要我们讲?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参加了全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一位老师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课。这篇精读课文描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孩子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误认为献了血就会死去,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教学进行到阮恒为朋友献血正犹豫不决时,教师问:如果是你们,会怎么办呢?大多数同学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为同伴献血。可是却有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我不会给她献血,如果我死了多可惜呀,妈妈会多伤心啊!”老师在课堂上没做任何评价,就让他坐下了。下课后与其他教研员谈起此事,有位教研员竟…  相似文献   

11.
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尽展个性能力的舞台,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以新课程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课堂,让孩子在愉悦、积极参与的氛围中高效掌握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一直是我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而要进行一节高效课堂,老师只是把自己定位在教师一个角色上,课堂就会很没活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对课堂的厌倦情绪。怎么能够让孩子喜欢音乐课堂,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音乐课堂,笔者认为,教师要把自己从教师单一的角色中拉出来进行不同的角色转换,给学生和自己都留有适当的空间距离,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营造生活化的课堂   10月 17日 ,当我们赶到桂林市十八中时 ,已是下午 3时 55分 ,正巧文泽鸿老师有课。在校领导刘涛书记的带领下 ,我们悄悄地走进教室的后门 ,此时文老师向我们投来会意的眼神 ,继续他的讲课———三角函数的求值证明。  刚坐下不久 ,便感觉到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我们看到 ,在教学过程中 ,解题步骤全是由学生自由讨论 ,文老师只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写 ;与其说是老师在教学生 ,还不如说是师生在讨论交流。文老师是在力求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大概他已意识到上课不能老是自己一个人讲 ,那样就会把学生的思维火花熄灭。所以…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是习题课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当你兴高采烈地按照自己备课时的教学计划向前稳步推进时,“意外”出现,有同学站起来对刚刚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困惑或是猜想,你该怎么办?在听过的很多研究课中,发现有的老师担心教学计划不能完成,对此置之不理,以“下课再说”加以应付;有的老师则抓住这难得的课堂再生资源,加以利用,启发学生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一.运用多媒体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语文教学不断地向老师提出挑战,既要求少讲,又要求精讲。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容量地让学生获取知识,的确是一门学问。当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口头传授时,习惯于自己阅读课文时,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教师家庭,孩子很聪明,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跟人打招呼。学生经常会有问题到老师家里请教,出于礼貌,学生们常常跟老师的孩子说说话,但这个孩子很少接话,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学生觉得挺尴尬。学生不明白,老师常常教育他们要有礼貌,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提这样的要求呢?但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谁好意思向自己的老师提意见呢?这位教师的家庭教育误区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养”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门课我们常常认认真真地辅导孩子学习,并误认为教养是孩子学习文化的自然结果,于是忽略了孩子平时的为人处事方式,以为这些小事孩子长大自然…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学生面对面时,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使我们陷入毫无准备的意外之中。当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当学生不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时,当教师的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该怎样在意外中造就精彩?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给老师们多少担心、多少困惑、多少欣喜与多少思考啊!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19.
顾跃平 《现代教学》2006,(12):19-19
对于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我想大部分教师都遇到过。很多时候教师会采用回避的方式进行“冷处理”,课后再给学生一个解释,因为这样就不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更何况,对于这些突发事件,教师也未必有足够的信心当常把问题解决好。而白伟雄老师在戍对这一课堂突发事件时,采用的是迎题而卜的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读完这一案例,我有以下感受: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的老师手拿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使我们陷入毫无准备的意外之中。当课堂不再是教案剧演绎的舞台时,当学生不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时,当教师的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该怎样在意外的生成中造就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