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浙籍中国画家陈家泠的百余件山水巨作:从延安、梁家河到井冈山、太行山,从浑厚华滋的中国水墨画到传统陶瓷绘画等,构建了饱含浪漫主义、大气与美感兼备的笔墨精神,表现了他坚守艺术理想,坚持服务人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中国画最突出的成就在人物,水墨人物画以“现代浙派”为一大劲旅,而出身于“现代浙派”的吴山明,又开创了不同于师辈的画风,贯通了传统与现代,融会了人物与山水,神韵生动,淡远空明。其意象、境界和笔墨之美,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现代浙派”中的佼佼者吴山明是“现代浙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正当他寻找更适合于自己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式之际,新时期对古今传统的反思、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开放,为水墨人物超越前辈提供了多种可能,题材选择从聚焦英雄人物扩展到芸芸众生,意蕴表达从思想感情的高亢昂扬到精神生…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其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开拓,更是一种对存在论哲学(美学)的思考和建构。首先,通过艺术生命化方式,王国维实现了对"第一义"的追询,完成了其生命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创构。其次,王国维的生命本体论的价值归宿是"境界",在生命存在状态和艺术哲学形态上,"境界"和海德格尔的"栖居"互文见义、彼此印证。这是因为,"境界"和"栖居"都源于"天人合一"哲思,为人的生存确立了终极性价值依据;而且,两者都呈现出特定的艺术哲学和文化诗学意味:诗意的栖居赋予人的存在以超越性意义,人的生命则在"天人合一"境界中得以审美化生存。不过,两者所体现出的"主体间性"表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诗学观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再现,而是现代性意义上的重构与新生。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绘画的“艺术语言”?它的特定涵意是什么?以我的理解,无过于画家把自己对某阶段社会领域、自然现象的关注、理解、看法,通过掌握的某种绘画的技法、造型能力、构成因素、形成法则等,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和程序把它从画面上表达出来,达到与观赏者以交流,或产生共识和理解。这大概是广义的解释。语言的精辟、生动与否?其一,这与画家自身对表达对象的认识,理解的深度有关;其二,与画家掌握理解绘画自身的“语言规则”、“辞汇量”多少的精活程度有关。我把绘画中运用的技法、造型能力、构成因素、形式法则等可以传授,绘画时都能利用带有“共性”的东西,统理解为“技术因素”或者称“技术含量”,把画家所独有的,不能直接传授替代的审美意识,世界观、艺术真理的崇尚性,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位性,理解为“艺术修养因素”,或称“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丹桂飘香的2003年金秋,画家陈廷友在省文联艺术展览中心推出了他新近创作的60余幅国画作品,以山水为主,间有花鸟和人物,展览没有了俗套的开幕式,但来看展览的人却不少,有政界的领导,也有美术界的要人,更多的则是来自企业界和收藏界的朋友,近300人的场面把本就不太大的展厅挤得满满的,想见其作品受人欢迎的程度。 画家陈廷友1963年生于合肥,曾入当代著名国画大家亚明先生之门下,勤奋好学,画艺日进,颇得亚明先生之青睐,所作山水亚明先生称之为“意境宽远和谐,气韵生动……用笔  相似文献   

6.
意境深远     
中国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从古到今,画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丰富着她,要达到情景入妙,以趋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效果,非一日之功,合肥亚明艺术馆画家陈廷友坚持继承与创新,作品既有传统风范又注入现代美学意识,意境深远和谐,有“情疏韶秀”之美。  相似文献   

7.
提起长江三峡,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在群山峻岭、悬崖绝壁之间,一条宽广的河床,那里水浪翻卷,湍急川流。烟云缭绕,旖旎壮观。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中华民族交通商贸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画史上,以画长江三峡为主要攒攫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建国以后,随着民族统一的复兴,当代画家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吴作人等相继创作了以三峡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尤其陆俨少以古铸新描腾雾之气,品肖于神似,更令人心旷神怡。 岑学恭是二十一世纪“三峡画派”的创始人。其贡献在于:他凭着长期对三峡的酣浓情感,致力于三峡的考察与研究,完成了三峡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升华,创造了与当代大画家们所不同的绘画形式,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表现的新领域,且能影响着一大批聚集麾下的艺术者。他笔下的长江三峡、山光烟霞,葱茏碧透,林木清翠,奔流急湍。其作品笔酣墨沉,气势恢宏,豪情逸飞。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画面带来的三峡人间仙境般美感,更是生命状态无极永恒的觉悟感悟。 为了使广大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岑学恭先生艺术的履痕,本期的《时空人物》专栏特选辑了他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早期作品,与八十年代后形成“三峡画风”的作品一并刊出,相信读者从中会得到某些启迪。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美学发轫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支山水美学 ,由孔子“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和道家的“澄怀味象”发其端。儒家以山水“比德” ,至汉而美感退化。文艺家对山水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是从《楚辞》时代至南北朝 ,有宋玉肇始的赋家山水 ;顾恺之、宗炳等的画家山水 ;袁崧、谢灵运等的诗文家山水 ,呈现为三种类型和三个相衔接的阶段 ,人们终于突破了头脑中“比德”等种种障碍 ,而对大自然山水“情用赏为美” ,并有诗文绘画中再度的审美创造。山水美学经历漫长的发育期 ,终于成型 ,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孙剑 《生态文化》2012,(3):34-35
以山川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南朝画家宗炳提出"山水以形媚道"、"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等山水美学思想。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备的美学体系。宋元山水画在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使其成为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面对中国山水画如此辉煌的成就,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承并发展传统绘画成为当代中国画画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突破清代以来山水画创作陈陈相因、一蹶不振的困境,一批山水画家大胆走向生活,通过贴  相似文献   

10.
这是郑恩德兄收藏的申石伽先生《山居图》。申石伽1906年生于杭州,其祖父是晚清著名山水画家申宜轩, 自幼得到艺术熏陶。一生长寓上海,名字却历署“西泠石伽”。擅画竹,以融入山水技法为妙;长于山水,气势磅礴,极富质感。他一生淡泊名利,超然物外,曾15年足不出户,远离社交场所而埋首史籍,倾心丹青,直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