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建立于中古时期的吐蕃王朝以其创建的古藏文文字,记述了当时藏族的历史,藏族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本文通过对英法所藏敦煌古藏文文献史料价值的分析,综述了国际藏学界对吐蕃早期文字与文化的研究成果.而全面研究、整理、出版现存于英国、法国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必将对我国古藏文研究、敦煌学研究、吐蕃社会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戴伟华《〈使至塞上〉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一文,认为崔希逸破吐蕃事发生在开元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并认为王维出塞及其《使至塞上》诗创作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但其主要依据《河西破蕃贼露布》实作于天宝元年十二月,且其所记非崔希逸破吐蕃事而是另一位河西节度使王倕破吐蕃事;其所据之敦煌文献吐蕃《大事纪年》之吐蕃"及至牛年"纪事亦不可靠,故戴先生新观点不成立。  相似文献   

3.
焦树峰 《档案》2023,(10):28-32+40
第148窟开凿于盛唐末期,属于敦煌李氏家族的“原创性”洞窟。按照“长时段”理论,应该将其开凿背景放置在整个8世纪来观察。在此视野下,第148窟是在吐蕃与周边政权的战争、李氏家族对密教的信仰、李氏的开窟传统以及节度使周鼎的支持等多重背景下所开凿的。吐蕃围攻敦煌是第148窟开凿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其开凿背景具有多重性。  相似文献   

4.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敦煌脱离吐蕃统治,重回大唐怀抱,敦煌高僧悟真等奉命入京奏事。在京都长安,与"两街大德及诸朝官"诗歌酬唱赠答,现存敦煌遗书S.4654《赠悟真等法师诗抄》等保留了这一历史遗迹,但以往研究争议分歧较多。其诗歌文本为传世文献所未见,成为敦煌与中原文学交流的重要史料,同时折射出光复后的敦煌与大唐中央政权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5.
敦煌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遗留了大量丰富的民族文献,举其要者主要包括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粟特文等多种古代少数民族文献,为我们认识历史上敦煌、河西地区乃至中亚各民族的社会活动、经济状况、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是西部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郝二旭 《兰台世界》2012,(24):57-58
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进行详细的归纳、分析,对唐前期敦煌地区不同身份农业人口的经济负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图书馆藏敦煌写经分两部分:汉文写经和藏文写经。汉文写经31件,卷轴装,大多写于隋唐时期;藏文写经有卷式藏文写经32件,梵夹式藏文写经1128页,写于公元781—848年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藏经洞被发现之时,正是清政府最腐败无能的时候。由于官吏的昏庸贪婪和莫高窟管理者的无知,敦煌文献自问世后的20年时间里,基本以三种方式流出散藏。(一)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本大谷探险队、俄人奥登堡等以贿赂和其它手段先后劫往国外。(二)宣统元年(1909年)秋季,伯希和带着从敦煌盗来的文书路过北京时,在六国饭店展览了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敦煌158窟涅槃图像入手,分析了唐代社会割耳剺面与刺心剖腹之风俗,认为割耳剺面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葬俗,但在隋唐时期已为汉人社会所熟知和接受,同时也发展出明志取信、诉冤、请愿等新的功能.至于刺心剖腹,作为一种自杀方式虽在西汉以后很少被人采用,但到隋唐时期此风又盛,这与此期大量来华的粟特人所传之祆教法术有关.敦煌158窟涅槃壁画中出现刺心剖腹图像,则是吐蕃占领时期敦煌粟特人改信佛教的真实反映.由于这两种风俗与汉族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冲突,遂一再遭到国家的禁止.  相似文献   

9.
体验式的节庆报道,就是记者以一名普通平民的身份,融入百姓的节庆生活,感受和反映他们在这一特定环境下的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随时都会发生,但是在节庆期间,尤其是在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会集中、突出地表现出来。体验百姓的节庆生活,感受和反映他们此时的心清,不但丰富了节庆报道,而且反映了民情、民心,提高了报道的亲和力。同时,记者以普通平民的身份体验生活,没有忘记自己  相似文献   

10.
敦煌遗书P.2555、P.5037两卷所抄写《为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是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中央政权与吐蕃之间交往的珍贵文献资料,本文以疏证形式,校订文本,考证、辨析相关史实,再现安史之乱前后唐朝中央政权与吐蕃的政治格局及双边关系。同时,对《为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创作时间为"宝应元年"的传统说法提出修正,建议遵循旧史,采用"唐肃宗元年建寅月"的严谨说法。  相似文献   

11.
古印度法中早期佛教的传入,为当时吐蕃政坛和吐蕃社会带来一缕清风,尤其是佛教完备的戒律体系可为吐蕃法律框架提供了参考,其中十善法成为了吐蕃立法的模板,贯穿于整个吐蕃法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王重民、向达以“交换馆员”的身份,由国立北平图书馆派往法国、英国等国图书馆工作,积极查访流失海外的敦煌遗书和太平天国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搜集与整理,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揭示与研究,由此成长为敦煌学等领域卓有成效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3.
张彦杰 《中国档案》2005,(12):46-47
近日甘肃省档案馆将其保存已久的五封“密档”公布于众,人们从中获悉:19嬲年,英人巴慎思以英文版《北平时事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前赴敦煌“游历”,而乘机对敦煌文物下了“黑手”。当时随同他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翻译,名叫汪铭洲,吉林人;一个是仆役,名叫毛殿荣,北平人。当年3月12日,他们一行三人由西安抵达兰州。在兰州盘桓数日后,于3月22日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敦煌。到了敦煌之后,时任敦煌县县长杨灿,特派警员“保护”其赶往千佛洞“游历”,以备不测。不幸的是,在观看浏览之际,巴氏还是“违背条约,暗用铁器,抱取洞内佳像,窃装车中”,他这一窃掠举动和将敦煌文物运出带走的图谋,很快被发现,并被驱逐出境。  相似文献   

14.
打开湖北电视台四频道,看过社教中心的新版栏目《百姓时间》,人们便会发现,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冒出了这么个新鲜词,一个特别的角色,这便是《百姓时间》自我发明的“百姓记者”。 “百姓记者”顾名思义,是由一个普通百姓身份的人,在栏目中担任起一名专业记者的角色,仅仅如此,也就谈不上更多的新意,但看过《百姓时间》后,人们又会惊奇发现,采用“百姓记者”形式,决非仅仅是一种手法上的标新,更主要的是为了达到媒体与受众之间一种角色和视点的转换,一种情感交融和距离的拉近。 在传统的概念中,媒体与受众之间通常呈…  相似文献   

15.
宋雪春 《图书与情报》2022,(6):134-141+2+145
敦煌石窟壁画、彩塑和藏经洞出土绢纸绘画中所存与写本书籍阅读活动密切相关的艺术呈现,是中古时期僧俗士人或学子读书活动的生动再现。其中,敦煌壁画所存“体罚学郎图”以艺术视角生动勾勒出中古时期学堂教育的历史场景,是中古社会生活史的真实投射。结合传世和出土文献中相关教育史资料,从知识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出发,文章着重对学郎读书场所、阅读书目和传授者身份等问题进行了考论,同时还关注到中古敦煌地区学郎所读书卷的尺幅和装帧形态等细节问题。综合考察学郎所读书卷和“教与罚”在古代社会生活史中的价值,对于了解中国古代书籍史发展的具体形态,以及古代教育史资源的当代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大千的敦煌临摹、考察活动多彰显以审美价值,往往被视为艺术家的临摹创作活动而不为学术研究所重。但张大千以其艺术直觉的敏感性,重新发掘了敦煌归义军时期供养人像作为生者真仪的特殊性。特殊性背后,体现的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的在地化倾向。这一立足本土、强调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张大千自敦煌归来后于川渝多地举办的临摹展览中,恰好呼应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救亡话语以及吁求"中国文艺复兴"的心理诉求。由此,张大千的敦煌临摹活动及作品,与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达成了合流。张大千的临摹手法、取向、考察路数,多有争议。回到抗战时期西北考察的历史语境下,他对艺术现象的敏感,看似摹古,却参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堪称学术史中的"预流"。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遗产》2010,(3):103-115,158
本文以敦煌话本《唐太宗入冥记》为轴心,以道教南通童子十三部半民间说唱为蓝本,研究了这个敦煌话本在后世的巫术传承。将南通童子十三部半巫书定名为《唐太宗游月入冥记》,是说它们的巫术内容架构一致,可以古今对接。研究了两者间的道教的宗教特征,是为道教的各种神祗的汇聚。论证了《唐太宗入冥记》实际是敦煌唐人傩剧的一个底本;研究了两者间巫术内容的传承:有唐太宗、崔子玉、李乹(淳)风都是通神巫师的特征。对比江苏省北部海州童子戏和金湖香火戏,证明它们同属于南通傩戏的系统。而且童子戏中的童子亦是通神巫师的身份。最后感叹在广大农村二十一世纪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通道教说唱傩戏行将消逝之不可避免,往后再难一见矣。  相似文献   

18.
为政府监督,为百姓伸张正义,舆论监督报道如今已经成为督促有关部门工作,反映百姓呼声的一个重要途径。做好舆论监督报道,要求记者自身要端正采访报道心态,摆正自己的身份,认清自己的角色,并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能更好地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敦煌造像记是敦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其他的造像记,敦煌造像记在文体结构等方面发生了较为显著地变化。文章举例描述了敦煌造像记的文体结构及其特点,进而分析和探讨了产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吐蕃时期的金石铭刻是了解吐蕃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对外交往、社会关系、语言状况等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吐蕃藏文金石铭刻知识图谱,探索民族古文献数字化新途径。[方法/过程]借助数字人文和知识图谱构建技术,通过本体建模分别构建吐蕃金石铭刻概况、研究现状、刻文内容和语法范畴4种本体,抽取概念、属性、关系,并以三元组方式表示;把刻文中的每一个词作为实例,构建实例之间异体、简缩、变形等链接关系以及命名实体之间的各种关联关系,以高度结构化的形式存储知识,形成吐蕃金石铭刻知识图谱。[结果/结论]吐蕃藏文金石铭刻知识图谱是藏文古文献数字人文研究的有益探索。以藏汉双语词级对齐形式呈现实例,使更多的研究者利用该材料开展研究,更好地挖掘吐蕃藏文金石铭刻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