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是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汉代皇帝没有像后来诸朝那样将权力握在手中而是通过宰相和太尉,掌控中央的军政大权,国家治理的权力则下放到各地,通过建立监察制度确保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汉代皇帝没有像后来诸朝那样将权力握在手中而是通过宰相和太尉,掌控中央的军政大权,国家治理的权力则下放到各地,通过建立监察制度确保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刘晓伟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0):110-125+128
中国古代报纸不是静态固化的,而是在皇权政治的影响下经历了一个长期动态的演化过程,皇权与绅权、地方威权的政治信息博弈构成了古代报纸演化的关键所在。汉代的木简报和新闻信札代表了古代报纸的两重原始形态。唐宋时期,古代报纸完成了一次转化重构。进奏院状由地方威权控制向皇权控制的“回归”,说明古代报纸的“变态”必然随着皇权的复兴而回归“常态”。元明清时期,古代报纸受皇权政治震荡、重构并发展极化的影响,最终清代皇权集权达到顶峰,藉由高压政策实现了对古代报纸的绝对掌控,形成邸报与京报并行,二者有所汇流的二元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李淑敏 《档案》2012,(3):23-25
清代史馆制度是官修史书的制度,与政治有着密切关系.清代时皇帝可以发起编纂项目,全面干预编史过程,指定编史人员,并且形成次第御览制度.清代史馆制度成为帝王意志发挥作用的工具,统治者可以在编史过程中自由取舍材料,树立良好形象,抗衡夷夏观念,证明正统身份,配合政治形势推行教化政策.  相似文献   

5.
冯红 《兰台世界》2014,(4):13-14
皇权至上原则在中国古代刑法中表现为对侵犯皇权的犯罪处以重罚,其中以对“十恶”犯罪的惩处为代表。“十恶”犯罪位于各罪之首,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皇权至上原则在中国古代刑法中表现为对侵犯皇权的犯罪处以重罚,其中以对"十恶"犯罪的惩处为代表。"十恶"犯罪位于各罪之首,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冯亚 《兰台世界》2014,(4):41-42
清代奏折制度伴随着清初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产生,随之发展而昌盛,又随之没落而衰,直至清朝灭亡而止。加强皇权的迫切需要促成了奏折制度的产生,这一点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清代奏折制度伴随着清初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产生,随之发展而昌盛,又随之没落而衰,直至清朝灭亡而止。加强皇权的迫切需要促成了奏折制度的产生,这一点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天师道分化革新的大发展时代。它从一个不被主流思想认同并与皇权发生激烈冲突试图政教合一的民间信仰,转变为封建皇权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的一部分。是其在与皇权长期斗争处于劣势条件下,在存亡之间选择的一种屈服化的折中表现,也是一种奉道阶级不断上层化,使其向圣洁化、官方化的自觉靠拢。  相似文献   

10.
罗丹 《兰台世界》2016,(9):109-111
明朝的中央秘书机构数量众多,阵容强大,且已呈系列化模式,而司礼监、文书房等宦官专职的秘书机构是其中"特别"的存在,它们前期为巩固皇权正常运转,但后期却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享有者"。从秘书学的角度出发,探求明朝宦官秘书机构与皇权的关系是对原有历史学研究的弥补,更是起到拓宽研究视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强化皇权制约是宋朝刑事司法制度的显著特征。为了强化皇权对刑事审判权的控制,宋朝皇帝亲自任命刑事审判官员,亲自选派朝臣审判重大刑案,亲自审判某些重大疑难刑事案件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决断案件等。  相似文献   

12.
孟繁勇 《兰台世界》2016,(24):101-103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之后,对萨满教祭祀礼仪进行了规范,使之由原来的无序、松散、随意、临时性逐步走向庙堂化、等级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反映了皇太极称帝后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3.
关永礼 《历史档案》2014,(2):142-144
早在2001年,曾读到杨珍所著《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初版,2009年再版),书中对清朝先后实施的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的因革起废进行综合考察,广引博征,爬梳拣择,其研究方法姑且称为“演绎”。近获杨珍新著《历程制度人——清朝皇权略探》(学苑出版社2013年出版),全书紧紧围绕清朝皇权的兴衰隆诎、振裘挈领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4.
15.
刘晓伟 《国际新闻界》2023,(10):160-176
唐代进奏院状报是古代报纸研究的重要对象,既往研究多关注其名实性质,少有关注其背后的政治信息博弈问题。安史之乱后,唐代皇权衰落,进奏院状报随地方势力的崛起而公开出现,皇权无力遏制只能予以承认,进奏院状报便成为藩镇所掌握的合法媒介。但历史的复杂性在于,皇权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中央政权的信息也借由这条公开合法的媒介途径延伸,产生了信息权力博弈的问题。这种信息权力机制形成的关键时点,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在此之后,皇权通过进奏院状报传递政治信息已然制度化。皇权与藩镇在进奏院状报的政治信息博弈中形成的信息权力机制,正是二者微妙共生格局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巡视监察制度,古已有之记者: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央巡视工作,成果斐然。这一制度安排,在我国古代是否有迹可循?张晋藩: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由来已久,实际上,有官就有察官,有官就有考课。监察、考课是逐渐连在一起的,但是,作为一种监察制度,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确立的。战国以前,还是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出现,皇帝任免官员。监察官的制度、名称,  相似文献   

17.
自秦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皇权至上的社会,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集财、政、军三大权力于一身,指挥和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皇帝掌握政情、社情、军情、民情,其信息主要来源于大臣的奏章、表和朝议等正式渠道。此外,从汉代开始还出现了一种较为独  相似文献   

18.
蒋欢 《大观周刊》2013,(9):201-201
民主与效率一直以来都是两个不能完全融合的概念,也是公共行政学的难题。从官僚制到后官僚制这一范式转换就是“效率”与“民主”的博弈过程。尽管两者矛盾的最终解决还存在实际的困难,但是现代公共行政学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一再地为我们显现出希望。  相似文献   

19.
陆云婷  丁华东 《档案管理》2021,(3):43-45,49
贴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公文现象和公文处理方式,初现于唐朝用作公文改错,后来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地演化出更多的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针对我国古代贴黄制度,介绍其形成缘由及早期内涵,并总结出在贴黄形成与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种类型的贴黄制度,即奏状贴黄制度、人事贴黄制度以及贺谢表贴黄制度,最后得出三点对于我国古代公文贴黄...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三公执政、宦官外戚、民不聊生等现象,让仲长统感到愤懑。其《法诫篇》中以史例举证,批判政治腐败;以独特见解,为曹操巩固政权,强化相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