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鸦寻到一块肉,却被狐狸抢去吃了。乌鸦请老虎大王主持公道,狐狸狡辩:“大王知道,鸟类一向吃虫吃草,可这只混帐乌鸦竟然吃起肉来,如果千万鸟雀学它的样那还了得,我们兽类的食物岂不是要大大减少?”老虎大王沉头一想,对乌鸦说:“那块肉不属于你的啦!”又对狐狸说:“我为你主持了公道,该怎么谢我?”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学生在对教材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有时会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在全学区考评课时,<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关于讨论对"狐狸的看法"的教学实践,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确实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体 ,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有其不同的方式。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呵护、鼓励、赞誉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值得一提的是 ,并非所有“个性化”的解读均应大张旗鼓提倡 ,教师在珍视学生独特体验、个性解读的同时 ,还得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本文就两个“……”来谈谈个性化解读。教例一 :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 ,进入拓展延伸阶段时 ,教师故意在文章结尾“…  相似文献   

4.
自从狐狸用诡计骗得了乌鸦的肥肉后,便十分得意:那笨乌鸦怎能和我狐狸相比,要是有下一次的话,哼!哼!说来也巧,一天,狐狸外出溜达,抬头一看,呀!这不是那只傻乎乎的乌鸦吗?呵!它嘴里叼的是什么?肉?呀!真的是肉!这可是我狐狸再次显示本领的时候了。狐狸抹了抹那快要流下的口水,对乌鸦说:“哟!这不是乌鸦大哥吗?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几天不见,您可更潇洒、更英俊了。”乌鸦看了看狐狸,没有作声。狐狸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乌鸦大哥,听说您老最近升官了,当上了菜市场的卫生监督员,真是可喜可贺呀!瞧!穿上一身黑制服,您简直酷呆了!今天外出…  相似文献   

5.
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我问学生:“狐狸用赞扬的语言骗取了乌鸦辛辛苦苦叼来的肉,狐狸心里美滋滋的,乌鸦却后悔极了。那么,当乌鸦再次叼来一片肉时,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为什么?”学生答:“乌鸦肯定不会再上狐狸的当了。因为乌鸦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不会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6.
骗人的后果     
自从上次狐狸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后,很是得意洋洋,一直盼着再有这样的机会。有一天,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在一棵大树上休息时,正好又被狡猾的狐狸看见了。狐狸跑到那棵大树下,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大哥,你怎么有空来这里玩呀?”乌鸦看了一眼狐狸,没有吱声。可狐狸并没有放弃,假装高兴地说道“:乌鸦大哥,你以为我会吃你的肉吗?我再也不会的啦!自从上次吃了你那块肉以后,我每天都追悔不已啊!”乌鸦拍了拍翅膀仍没有作声。忽然,狐狸大声说“:乌鸦大哥啊!我爷爷奶奶都卧病在床,这一次我是为他们才出来寻找食物的,如果没有食物给他们吃,他们会饿…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本刊2006年第2期上读到岳阳市吴群老师的《童话,为什么离儿童越来越远》以及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特级教案与课时作业新设计》,在受益良多之时也引发了一己之想。现讨论如下:例一:《童话,为什么离儿童越来越远》篇中有这样一段:“你愿意做狐狸还是做乌鸦?”“狐——狸”“就没有想做乌鸦的吗?哦,没有。那么,你们说说做狐狸的原因吧。”“狐狸漂亮。我希望自己长得漂亮。”“狐狸的样子好可爱,笑起来甜蜜蜜的,说话让人忍不住就相信了。”“狐狸聪明,爱动脑,会说话。她用说话的办法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我知道骗人不好,可是如果我饿极了,也会骗东西吃的。”“狐狸做事情能坚持到底。第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而且越说越好听,终于达到了目的。”“哈哈,咱班成狐狸窝了”教师期待着不同的声音——虽然在内心深处,她也倾向于做狐狸。“现在,有愿意做乌鸦的吗?有没有?”“我”一个学生站起来,“我改主意了。狐狸太漂亮了,皮毛太美丽了,猎人都喜欢打狐狸。做狐狸很危险,还是做乌鸦安全些。”……显然,从教师的导语“:就没有想做……说说……原因“”有愿意做……有没有?”分明看出,教师的引导,指向是做“乌鸦”还是做“狐狸”。然而,...  相似文献   

8.
●要尊重学生体验,也要顾及课文价值取向钱正权在《人民教育》2004年3-4期上撰文,以《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为例,分析了三名教师不同的教法,认为尊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语文教师绝对不可以回避的一对矛盾,要化解两者的矛盾,必须注意两点:(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教材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是教材的核心和灵魂,关系到给学生提供怎样的精神食粮。(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语文教材,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作多元反应;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和…  相似文献   

9.
自从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以后,乌鸦心里很不是滋味。它暗暗下决心:从此以后再也不听狐狸的好话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一天,狐狸和乌鸦又在树林里相遇了。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又叼着一块肉,馋得口水直流,心想:我何不再用上次的那一套办法来骗乌鸦呢?于是,它又耍起上次的那一套,可是乌鸦连理也不理。狐狸想:看来用上次那一套对付乌鸦是不行了,得另想办法。只见它眼珠一转,破口大骂:“乌鸦,你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谁碰到你们谁就倒霉,谁听到你们的叫声谁就遭殃!”乌鸦一听,勃然大怒,开口还击:“你们才是……”哪知就在这一刹那,乌鸦嘴里的肉掉了下…  相似文献   

10.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下面谈谈我对《狐狸和乌鸦》这课的板书设计。课文导入,板书课题时,我有意将狐狸写在左下方,乌鸦写在右上方,一改通常板书课题形式,为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疑惑,立即有人发问:“老师,为什么将狐狸写在左下方,而把乌鸦写在右上方呢?”我正要回答,有学生说:“我知道,因为狐狸在地面上,而乌鸦是停在树上的。”于是,我便在狐狸和乌鸦之间加上一个“和”字,说述:“狐狸和乌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1.
罗惠 《新疆教育》2012,(16):67-67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顾军然 《广西教育》2008,(19):55-55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地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提示:乌鸦找到了一块肉,狐狸想从它嘴里把肉骗出来。想想看,狐狸会用什么办法让乌鸦张嘴呢?自从狐狸上次骗走了乌鸦(yā)的一块肉,一直良心不安;而乌鸦也很后悔听了狐狸的花言巧语。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香喷喷的肉,正喜滋滋地准备叼(diāo)回家喂给宝宝们吃,可不幸的是,途中又碰上了狡猾的狐狸。乌鸦连忙停在了树上,躲在了树叶下,想躲过这场“灾难”,可是,这一切哪里能躲过狐狸那机灵的眼睛呢?狐狸看了,心想:上一次,我骗走了乌鸦的一块肉,一直很不安,所以,这一次,我绝对不能再骗了,可是嘛———看着这么香,这么好吃的肉,得不到手……唉!就…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班级学习《狐狸和乌鸦》,分析完课文后,老师说:"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看谁说的与别人不一样!"学生们纷纷发言。其中一位学生说:"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如果直接向人家要,人家可能不给,你得想办法和他兜圈子,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老师说:"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真聪明!"我认为这位教师只是鼓励学生任意体验而忽视了教材的价值取向。《狐狸和乌鸦》是一则寓言,对这则寓言的传统解读是"爱听奉  相似文献   

16.
孟继高 《湖北教育》2000,(12):28-28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孤狸和乌鸦》一课,在揭示道理之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喜欢孤狸还是喜欢乌鸦?”学生的发言很有趣: “我谁都不喜欢。” “我喜欢乌鸦,乌鸦很好玩。” “狐狸很聪明,我很喜欢它。”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以及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18.
陈玲琴 《考试周刊》2009,(17):69-70
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是个棘手的课题。本文从尊重学生体验,也要尊重文本;尊重学生体验,也要兼顾文本的价值取向;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等方面阐述了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只有建立在文本价值取向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学生的独特感受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反之,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有时甚至是背道耐驰的感受.即使再独特、再生动、再有创造性,也是言不及义的题外话。为此.作为对话中价值引导者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正确把握文本价值的“适度”.文脱文本价值取向与多元解读、独特体验的有机融合。例如《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理解、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悟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和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  相似文献   

20.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乌鸦一家在一棵高大的树上居住。这棵树底下有个洞,狐狸一家便住在这个洞中。一天,乌鸦太太找来一片肉正要喂孩子,正好狐狸先生出来了,他抬头一看,乌鸦嘴里有一片肉。于是大声说:“乌鸦,快把肉给我吃,不然我把你的孩子抓来吃掉。”乌鸦很害怕,只好把肉扔下去给狐狸吃。乌鸦每天都忧心忡忡。过了一个星期,乌鸦一家都瘦了一圈。这时,丹顶鹤见了,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乌鸦太太说:“这几天,狐狸老要我把找来的肉给他吃,要不然就爬上树来把我的孩子吃掉。”丹顶鹤听后说:“乌鸦太太,告诉你吧!狐狸跟本不会爬树,你以后千万不要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