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是在办"学校",还是在办"补习班"?我们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培养"考生"?我们要办"热校",还是要办"名校"?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我们对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追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吴洪娣 《考试周刊》2011,(33):121-122
邓小平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才能搞活经济!"同样,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也需要开放,"开放"才能"搞活"我们的课堂,那么开放的着眼点在哪里呢?怎样的开放才是有效的?何时开放才能预约精彩呢?我们是需要局部的开放,还是整体的开放?是需要有限的开放,还是无限的开放呢?  相似文献   

3.
陪妈妈逛街     
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六.吃过午饭,老妈又兴致大发:"我们一起去逛逛商场?" "啊?我还是算了吧,你另找其人吧!" "正好帮你买双鞋子。" "这样啊,那……走吧。" 陪妈妈逛街 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六.吃过午饭,老妈又兴致大发:"我们一起去逛逛商场?" "啊?我还是算了吧,你另找其人吧!" "正好帮你买双鞋子。" "这样啊,那……走吧。" 陪妈妈逛街 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六.吃过午饭,老妈又兴致大发:"我们一起去逛逛商场?" "啊?我还是算了吧,你另找其人吧!" "正好帮你买双鞋子。" "这样啊,那……走吧。"  相似文献   

4.
多退少补     
《家教世界》2011,(9):44-44
冬天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先跑上5圈作"热身"。到第三圈时我们已是气喘吁吁,步履维艰,有胆大者向老师请示:"报告老师!我们都已经跑了8圈了,怎么还不让停啊?""是吗?"老师故作吃惊,"那怎么办?怎好让你们吃亏呢?"  相似文献   

5.
"后进生"、"学困生"、"调皮捣蛋生",甚至是"坏学生"等称谓,我们并不陌生,究其原因,无非是我们的学生当中总是有一部分人不"听话",总是不断地让我们的老师处在尴尬或者是愤怒当中,甚至经常使我们"歇斯底理"、"怒发冲冠",让我们部分老师处于一种神经质的状态中。为什么总会有这样的学生出现?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他们?面对他们,  相似文献   

6.
习语all right等于"完全正确"吗?不!现对all right的用法做一归纳。1.用于赞同别人意见或建议,译为"好,行,可以"等,这是all right的主要用法。例如:"Dolphin language?Tell us more.""All right."answered Mike."海豚语言吗?给我们多讲点。""行,"迈克回答道。"Suppose we phone him up?""All right!""我们给他打个电话好不好?""好!"2.表示人"身体健康的,健全的",并可用在问句中表示"Are you well?"的意思。例如:"How are you,Jack?""Oh,quite all right,thank you.How about you?""Jack,你好吗?""啊,很好,谢谢。你呢?"  相似文献   

7.
教育关涉人的生活,构成为人的生活,并培养生活中的人。当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生命意义,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时,就会生成出这样的提问:"学生,你幸福吗?你感到幸福了吗?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事实上,在如此提问之前,就需要自我提问:"我感到幸福了吗?"每个人都可以如此自问,也大致能够回答"如何提高我的幸福感"这类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问学生,是否真的就能够发现"规律"、"道理"?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答?我表示怀疑。但是,我并不怀疑: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如此提问,应该有此意识——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在从事着"教育",  相似文献   

8.
不管在哪个年级﹑哪个课程层次﹑哪个具体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设计,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我们站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达那里?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参加了无锡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学"研讨会,在会上进行了"替换的策略"教学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课前慎思] "近似数"这节课该教给学生什么?又该如何设计这节课?我思考:从生产到生活、从工作到学习随处可觅"近似数"的踪迹,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联系生活让学生感知近似数产生的必要性?我们的计算教学是不是应该从"怎么做"向"为什么这样做"转变?"四舍五入"法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和数学研究中形成的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怎样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经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入数轴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一会儿多媒体图片展示,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组织表演,一会儿音乐响起……看似包罗万象,唯美至极,似乎唯有如此才符合"课标",才显示"动态",方催发"生成"……可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又能收获多少呢?他们的语感得到培养了吗?思维得到发展了吗?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了吗?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了吗?……在新课改的热潮中,我们语文教师真的应该沉下心来思考: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有的放矢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可是结果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于是,有人提出要给语文"瘦身""减肥"……那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呢?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求得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蜜蜂大劫案     
果果爱上伊莎已经很久了。可惜,他的求婚遭到了伊莎的拒绝。伊莎妈妈的理由是:"你一只苍蝇配得上我们蜜蜂家族的伊莎吗?" 果果垂头丧气地飞出蜂巢,恰巧碰见了伊莎的姐姐苏珊,她在门口收拾行囊。 "苏珊姐姐,你们要出远门吗?" "我们要去佐治亚州。昨天晚上,妈妈忽然嗅到了从佐治亚州飘来的浓郁花香。" "你们明天去多少人?"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新一轮的"国培"又要开始了,老师们、校长们,准备好了吗?"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段我们早已记忆深刻的话语,对于其真正含义又践行了多少?"国培计划"自2010年7月启动以来,每年国家都要调拨大量的财力物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精选资深专家、筹划培训方案、组建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而作为培训对象的一线教师,我们又准备了什么?这个难得的"外因",在我们身上能起多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有一千个教师,可能会有一千种答案。叶澜教授说:"好课要体现五个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肖川教授说:"好课有三个一级指标:真诚、深刻、丰富。"我们一线教师该如何看课评课呢?返璞归真地思考,我们绕不开三个最基本的命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代数思维启蒙之课,众多独具匠心的数学  相似文献   

14.
复习课应该怎样设计,才能既突破重难点,又让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不至于"学习疲劳"?如何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而"新"又在何处?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小数乘法及学习策略"一课,做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给我们启发很大。  相似文献   

15.
范崇嬿 《下一代》2014,(8):22-25
一天,小嘎逗说:"哎!陶陶、甜酒窝,星期日咱们去郊外玩好不好?"甜酒窝蹦起来说:"太好了!我很久没有去郊外了。"陶陶说:"我也想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呢!"甜酒窝提议:"我们乘爸爸的车去,好吗?"陶陶说:"不好,我们还是走着去好。"甜酒窝说:"郊外好远呢,我走不动怎么办?"小嘎逗说:"因为你不爱运动,所以胖,多走走你就不胖了!""好吧。"  相似文献   

16.
交白卷     
两个成绩极差的学生考试完毕后走到一起。"杰克,你考得怎么样?" "没什么,我交了白卷,你呢,西里?" "唉,我也是!" "那怎么成,人家会说我们是作弊。"  相似文献   

17.
鸟老师指点江山:空瓶子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玻璃酒瓶、塑料饮料瓶……这次鸟老师请大家做个"瓶子爸爸",这是立体的人像,我们首先想想爸爸的特征,是胖还是瘦?是高还是矮?脖子长不长?肚子大不大?……然后选择一个"像"爸爸的瓶子吧!小朋友都是最会抓特征的,所以第一步"找一个合适的瓶子",放心交给小朋友就好。  相似文献   

18.
时下全国各地大兴"名师工程",广大教师对"名师"的推崇和追求热情高涨,名师研究也异常火爆,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名师热"现象。然而,"名师热"也需要冷思考,面对日渐升温的"名师热",我们不禁发问:名师的内涵是什么?名师是如何产生的?广大教师怎样才能走向属于自己的"名师人生"?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令国人惊醒且倍感困惑。为何我国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呢?其实,过度注重"知识"评价制度是主要原因。方柏林在2012年第15期《读者》撰文《知识不是力量》认为,当我们提到"知识",有时候是指"知道",  相似文献   

20.
袁振国 《上海教育》2014,(31):62-63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教书的。" "教什么?" "教数学(或者化学、语文,等等)。"教师是教数学(或者化学、语文)吗?不是,教师不是教数学(或者化学、语文),而是教人学数学,教人学化学、学语文,归根结底,教书是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