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民族学研究领域,由于“怒族”建构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关于怒族族源及流变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清晰脉络。离开这一建构模式,从文化视角则不难看到“怒人”或“怒族”各部不同的族源历史及文化特性。汉语文献传统及中国国家民族识别所建构的“怒人”或“怒族”事实上包括族称发音及表音汉字书写相近的四个民族群体,他们分属两个语支或两个历史文化范畴,而“怒”的形成则是一个族称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特殊的历史场景中,文字可能作为一种争取民族权益、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2010年怒族学会以棉谷音为基础音,创制了容纳怒族4个支系语言的怒族拼音文字。这一文字成为中国、缅甸、泰国怒族拼音文字方案的基础。缅甸怒族还将这种拼音文字作为一种争取民族独立政治共同体身份和表达民族诉求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怒族婚姻家庭形式的变迁是怒族人民经济文化生活进步的一部分。试图用过去与现在作对比,研究当代怒族的婚姻家庭形式与过去相比发生哪些变化,说明怒族社会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进步,并对当前婚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怒族谚语是怒族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怒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怒族谚语不仅反映了怒江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而且蕴含了怒族传统的耕织文化、狩猎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对121名怒族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怒族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变化规律,分析其年龄发展和性别差异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期能为指导怒族基础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政府虽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学前教育的发展,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如怒族幼儿的入园率仅2%左右,远远低于预期水平。在传统经济因素对怒族幼儿低入园率解释乏力的情况下,本研究首先依据"文化—生态理论"重新建构了"低入园率问题"的分析框架,将之置于怒族社会文化情景中进行检视,检视的对象包括怒族聚居区传统教育文化中的给予者和接受者,以及各种教育因子的生态关系。然后,对怒族聚居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人类学考察,结果发现导致怒族聚居区学前儿童低入园率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较低的社会发育程度致使怒族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不强;二是内生的儿童教育生态相对完整与稳定,外植的现代幼儿园教育很难与之共生;三是现代幼儿园教育的时空与怒族本土时空意识的疏离,特别是当地幼儿园空间设计的"抽象化"与"离土化"更是降低了怒族幼儿与家长对"现代"幼儿园的认同。可以说,政府盖好的现代幼儿园没能很好地融入怒族传统教育生态系统之中,没能在促进怒族幼儿整体发展和入学准备方面发挥应有之功能。政策制定和实施者应依据"文化—生态理论"从整体性和内源性发展两方面重新思考怒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一方面应深入研究怒族原生教育生态系统,建构整合性的学前教育发展方案;另一方面应激发怒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内源性发展动力,实现当地学前教育的自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怒族民间传说中女神、女仙社会角色感强,形象丰富多彩,贴近民众生活,传说中女性角色正是怒族社会女性的生活写照。文章通过分析怒族民间传说中女神和女仙形象特征及其相关情节单元,解读怒族社会中的女性崇拜。  相似文献   

8.
怒族是云南省特有而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1995年统计,怒族人口约有27000人。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沪水(原属碧江)、兰坪四县。其居住地多在怒江两岸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上。有史记载怒江因怒族而得名。怒族四个支系的自称各不相同,分别是“怒苏”、“阿怒”、“阿龙”、“若若”,从唐代到清朝史称有“潞蛮”、“庐鹿”、“怒夷”、“怒人”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自称习惯和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怒族。怒族是怒江两岸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他们最早居住在丽江、剑川一带,后逐渐迁徙…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和中小学生创造力能力测试,探讨了云南边境一线的怒族、景颇族及傈僳族三种人口较少的民族学生的认知方式的性别差异、民族比较和个体发展特征,以及与创造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三种民族学生的认知方式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认知方式得分明显优于女生;三种民族学生的测验得分随年级的增高而上升,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发展的两个转折点;傈僳族学生的认知方式偏向十场独立性,怒族和景颇族学生的认知方式都偏向干场依存性;三种民族学生认知方式与其创造力有着非常显著正相关,场独立性组比场依存性组有着更高的创造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亲属称谓系统是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拉祜族和怒族亲属称谓的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结构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数万卷的敦煌写本保存了丰富的人名资源,其中人名中带"奴"字现象十分突出。对于这种带"奴"字的人名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它在人名中的位置以及它前面的字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确实是一种丑名或贱名;二是反映了敦煌地区人民虔诚的信仰;三是"奴"字用于人名,更多的是一种词缀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和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分别是各自时代展示女性精神成长的优秀作品。用成长小说的视角来比较和考量这两部小说,会发现"成长"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某些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的句读、“故国神游”、“多情人”的解读等几个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议。这些争议表面看来是断句与词语诠释的问题,争论往往陷人词律与考证的范畴,结论难免偏颇。词是抒情性的文体,理解应以文本为主体,结合特定的时代环境与作家创作心理,注重作品艺术构思的完整、意境的浑融、思想情感的统一,并立足于苏轼对词革新的贡献,以期得到相对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是苏轼词集中的名作,每句都是佳句。长期以来,普遍认为该词是东坡贬谪黄州后,特殊时地与心境作用下的偶然结果。实际上该词从内容到形式,从流露的情感到用以表达的文字等方面,与他之前的很多诗歌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完全可以说是苏诗各种因素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被历代词人追和次韵的宋词经典名篇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以被115人次韵达258首的数量高居榜首,有力地凸出和印证了这一宋词经典第一名篇对历代词人的创作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作品统计和定量分析显示,南宋以13人22首为历代次韵"赤壁词"拉开了雄壮的序幕;金元二代7人10首,略显沉寂;至明代,48人共152首将次韵"赤壁词"的创作推向高潮;清代顺、康两朝,则以47人74首的数量继续保持着次韵"赤壁词"的良好发展态势。从参与创作的作者来看,既有大量仅作一两首次韵词的普通作者,也有不少像辛弃疾、刘辰翁、夏言、陆深、陈维崧、董元恺、曹亮武等次韵数量较多的著名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