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陆面水热交换模式研究中引入植被动态生长的过程,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VIM,是实现动态植被过程的陆面模式. 研究人员以AVIM为框架,在物理过程基础上发展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碳-氮循环过程模块,将含有碳氮过程的陆面模式与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耦合,实现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的双向相互作用.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对碳循环的气候效应进行模拟研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净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通过陆-气耦合模式进行了碳-气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与气候相互作用强烈的地区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带,这一地区的地气碳-水-气相互作用强度明显强于全球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2.
机理的研究对于循环流化床脱硫脱氮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是循环流化床库内流体动力学研究和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本实验用高锰酸钾溶液作为吸收氮氧化物的吸收荆,对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一氧化氮气体的氧化方式、动力学以及温度、PH、高锰酸钾的浓度等因素对反应机理的影响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前,很多科学家已经意识到,氮污染是一个被我们忽视的风险。当我们一直在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10%的后果担心时,环境中氮化合物的污染水平几乎翻了一番。氮污染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全球变暖,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臭氧水平以及全球气候都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氮沉降通过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等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土壤对地上植被的养分供应。本文从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酶活性三方面探讨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氮循环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每年通过人类活动新增的“活性”氮导致全球氮循环严重失衡,并引起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酸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将全球氮超载作为一个潜在的环境问题和化学“定时炸弹”提出后,人类开始对地球各类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海洋沉积物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李静  陈芝兰  李小卫 《西藏科技》2015,(4):70-72,78
应用稀释倾注平板法和MPN法对西藏15个湿地土壤中N转化功能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地间氮循环微生物数量差异性显著,其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较高,并且固氮菌对环境变化均比较敏感;土壤理化性质表明,西藏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总数与pH、土壤含水量等因子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硝化细菌与全量P呈显著负相关(p0.05),硝化细菌与全量K、C/N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铁在湿地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组成和含量对于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对最近几年我国关于湿地铁循环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发现湿地铁循环受环境因子综合作用,同时,铁循环对于湿地碳、氮、磷、锌等元素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我国天然湿地铁循环研究仍集中于东北沼泽湿地,在研究地域、机理和微观尺度等方面有待加强。铁是湿地中主要的氧化还原物质,其变化对湿地中的氧化还原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在湿地氧化还原物质研究中,对于碳、氮、硫等元素及其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的研究广泛而深入.而对铁锰等金属离子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研究较少,对湿地中铁的研究又以人工湿地水稻土铁循环研究深入。近年来,我国湿地铁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待加强。本文通过总结最近几年湿地铁循环研究进展,期待为研究者总结我国湿地铁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苑》2014,(7):21-22
近年,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引起国内外的共同关注。全球特别是华北氮过量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肥料的过度使用和不恰当的施用时机和方法导致了低养分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特别是高产区。全球平均氮回收率为59%,而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的仅28.2%,玉米26.1%,甚至仅10%左右。过量的氮磷通过淋溶和径流损失,导致饮用水污染,导致湖泊、水库、河口、沿海地带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饮用水中硝态氮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0.
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包含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各种或冷或热的变化,但目前所讨论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现象。全球变暖问题是指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平均气温异常升高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经济等问题。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氮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2.
Smil  V 张敏 《科学中国》1997,(10):34-39
为了向人类提供粮食,目前需要如此之多的含氮肥料,以致于氮在地球上的分布状态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有时这种变化还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强度火烧迹地中土壤硝态氮是揭示火干扰土壤氮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大兴安岭地区不同强度火烧迹地0-15cm土壤硝态氮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火烧样地和对照样地中土壤硝态氮值为对照:6.45mg/kg、轻度:6.30 mg/kg、中度:7.31 mg/kg和重度7.40 mg/kg,表现为轻度对照中度重度,不同强度火烧迹地中硝态氮含量随着火强度的增强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是能被水和盐溶液浸提的有机氮。综述了国内外对这一特殊氮素组分的研究进展,包括SON的来源和组成、农业生态系统中SON的含量、SON对植物养分吸收的贡献、SON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以及SON在农田土壤氮素淋失中的作用等。认为SON土壤氮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和植物养分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对农业生态系统中SON含量、淋失状况以及SON与其他土壤养分、植物吸收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莫江明研究员长期从事生态系统管理、恢复生态学、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其机理等研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莫江明研究员于2002年10月始在广东鼎湖山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氮沉降研究”样地,研究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及其机理,开创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响应”研究的先河。该样地同时也是国际上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最早开展该方面研究的长期试验样地之一。  相似文献   

16.
循环粉笔     
我们擦黑板时,常常有粉笔灰到处飞扬。我想发明一种循环粉笔,在黑板擦的背面装一个吸尘装置、一个生产粉笔的模型。我们在擦黑板时,将粉笔灰收集起来,然后过一段时间,粉笔灰就又生产出一支新的粉笔出来,不就实现了粉笔的循环利用吗!  相似文献   

17.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CFB-FGD)是目前垃圾衍生燃料循环流化床系统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脱硫技术。传统CFB-FGD技术存在锅炉循环倍率降低、石灰石颗粒不能完全通过孔隙而造成堵塞、反应炉内脱硫剂未完全参与反应造成浪费及脱硫效率不理想等弊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在垃圾衍生循环流化床系统的CFB锅炉尾部改进增湿活化装置。在CFB锅炉尾部设置多个加湿水喷水口,向反应塔均匀喷人加湿水,使反应塔内充分雾化颗粒,从而使吸收剂得到充分利用,与烟气进行二次反应,提高脱硫效率,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8.
氮(Nitrogen)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一切生物需要呼吸的大气中占78%,是空气中绝对的主导元素,是构成地球所有活的生物体的四大基本元素之一。空气中的氮对人体和环境是无害的,但氮的利用需要将氮转化成活性氮Nr(Reactive Nitrogen)。目前世界上转化成可利用活性氮Nr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热水采暖系统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和大众已经逐步的重视到热水采暖系统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当然,对热水采暖系统的发展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需要我们社会和发展人员的共同努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代表着我们身边的技术也会一天天的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能源社会,我们国家和研究人员对于能源的发展更是加大力度,这也是我们的热水采暖系统循环水泵的发展契机,对与热水采暖循环水泵的可循环利用,更是成了我们对热水采暖系统循环水泵的选型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1,(7)
本文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新研修课程《秋季海珍品养殖》课程论文,主要讨论了循环海水养殖有较大的环保价值,但氮素污染问题突出,简略给出了水产养殖中物理化学方法和传统生物化学方法除氮技术的原理、应用和缺陷,随后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生物絮凝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价值,从而论述了生物絮凝技术在循环海水养殖中进行应用的可行性,供相关研究和有关创新研修课程论文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