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起码有三大特征:一是全民学习;二是终身学习;三是整个社会的学习化。所谓全民学习,即所有社会成员,不分年龄、性别、出身、种族、职业、  相似文献   

2.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党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战略任务。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龙头,要发挥好在全民终身学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提高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服务重点人群的能力、丰富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内容和形式、丰富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内涵等途径,努力构建覆盖全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积极开展“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评价”试点,探索设定由5个评价维度、7个评价目标、9个量化考核指标构建的3级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动态考核评价体系。以期通过构建“需求导向”的评价目标、构建覆盖全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构建“灵活多元”的评价内容等,探索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评价体系纵深发展,推动高校建立起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设学习型社会: 目标和前提 1.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这样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无疑将有重大的调整。如果说学习型社会总的目标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现代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4.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教育思潮,在此思潮影响下,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开展,我国也于2005-2016年连续12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本文从我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举办时间、开幕式地点、活动主题及效果等分析其发展的基本方向与突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有效开展,从而对未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蕴含着影响全民终身学习观念、改变传统学习模式、助力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高效构建、促使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等价值。然而,在数字技术赋能全民终身学习中,存在着社会大众数字素养较低、数字学习平台单一、数字技术自身不成熟、赋能制度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为此,应大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强化主体学习能力;构建数字学习平台,高效共享教育资源;强化数字技术研发,提升技术赋能效度;健全数字技术法规,完善终身教育制度。目的是不断促进数字技术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成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受到广泛重视,具备较好的理念储备和建设条件。职业教育以“嵌入式”“供给式”“自适式”方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但仍存在现实困境。功能整合视角下,职业教育是育人功能、适应功能、共生功能和培养功能、社会功能、生长功能的聚合体。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确立“育人—生长”功能先导地位,提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思想值”;增强“社会—培养”功能聚合效应,提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贡献值”;加强“适应—共生”功能互利共通,建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连接转换的纽带,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从“青年期学习”到“成年期学习”教育期盼的关键所在,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作用。要聚焦高等教育更好融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现实挑战,以更加多元融通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开放融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更加主动服务的高等教育机构、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效果,更好融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指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终身学习的开始,扣好人生所有扣子是终身学习的目标。从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法中的发展、建立学习型社会等角度论述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意义,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五个层面分析总结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动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从逻辑层面,职业教育可通过拓展办学空间、贯通培养渠道、丰富育人方式,不断夯实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基、搭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桥、强化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路。从价值层面,推动职业教育融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亦是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时代响应。鉴于此,进一步提出整合资源,拓展职业教育服务渠道;紧扣需求,突破职业教育招生桎梏;找准定位,转变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基础,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聚焦矛盾,优化职业教育学习制度等实践方略,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民终身教育、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抓手,是"做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总结了武汉市江岸区社区教育工作在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学习基地、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扶持弱势人群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论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未来二十年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奋斗目标,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实施主体,成人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为此,成人教育学校要率先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突出其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地位,为刨建学习型社会发挥示范作用;要深化成人教育改革,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发挥成人教育的先导作用;要积极地、科学地发展多层次、多类型和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实现成人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发挥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前沿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佐藤学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言 《教育科学》2007,23(1):83-87
日本正从产业社会向后产业社会急剧迈进,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前所未有的凸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整个日本社会,学习正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巨大危机。佐藤学的学习理论于是应运而生。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概念的重新界定,二是对学习现状的批判,三是提出改革学习实践的构想。这一学习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远程教育为核心构建多种教育形式的立交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同时也是人人终生学习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有以现代远程教育为核心,来改造其它形式的教育,才能构筑起多种教育形式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从而为人人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服务。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范畴在中西方哲学思想史上有过许多论述。中国古代的儒家提出的大同社会、古希腊柏拉图追求的理想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家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本位的社会契约论,都是和谐社会范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是十分丰厚的。在现阶段,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汲取以往思想史的精华,从整体上推进对这一理论深入的研究,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全民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措施,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从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出发,探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社会应具备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及达到这种环境的途径。由此提出:建立和推进使全体学生有一个健康而全面成长的社会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怎样更加完善这项系统工程中的各个子系统是全社会的责任。因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应该从事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并不断推出和应用其成果,从而使我仉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17.
农村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校中农村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状况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创新型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加强和有效地对农村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结构在变化,一个"政府(国家)--市场--社会"功能分化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呈现,用公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架构(理想类型)剖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的环境因素,进而构筑了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概念。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仅应该自己终身学习,而且应该成为全社会终身学习的典范。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的素质,引导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0.
拓展训练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体育课程体系,而且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拓展训练是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潮流中的一项新举措。探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旨为学校体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