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领军人物,萧红以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闻名于世。而其于1938—1939年间在重庆连续创作的一组短篇,即后来以《旷野的呼喊》为名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却历来为学界所忽视。鉴于此,以该小说集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对抗战题材的特殊处理,对小人物心声的体察,以及对常与变下世态人心的展现,进而论证其在萧红创作史上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转型期的代表作,它包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潜在发展方向,然而在其后的写作中,余华基本上放弃了这些线索,改变了创作方向。这种选择虽然是个体性的,却在客观上迎合了时代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3.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透过一个个以“欲望“”暴力“”抛弃”为象征的具体事物的寓言式描写,创造了生命与死亡的整体性隐喻。选取小说中的意象,分析具体的文本,发现作者是将所有意象置于“呼喊”这一核心意象之下,以此传达出生命与死亡的抗争和对立,以及温和表面之下流动着的孤苦无应与恐惧无助。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余华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寓言,那么《在细雨中呼喊》就是余华带有一定温情,从一个儿童的角度观察人性(父性)的流失变异,对不幸者(女性)悲剧命运的怜悯,对纯真的童心的追忆与呼唤,完成了他在细雨中无声的但却有力的呼喊。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它详细描述了一个少年从6岁开始到16岁的生活和成长中所经历的所有苦涩、挫折与屈辱。作者余华从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以跳跃式的姿态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高度。  相似文献   

6.
在石油技校学机械的我,在机器喧嚣的车间工作不到一年,又被分到了在旷野里工作的采油队。刚开始时,跟着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女伴在小站上白班,每天量油测气、打扫卫生、填写资料,工作的轻松打消了我最初的陌生感与恐慌感。后来,队长又让我跟一位早我两届的技校生值夜班,虽然心里不愿意,可还是无奈地上了夜班。  相似文献   

7.
《在细雨中呼喊》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余华特有的风格,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点讲述一个少年的心理自转,小说始终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贯穿着凝重的生命意象。作者通过非视觉上的“呼喊”,使内心的感受为读者所把握。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经》分类中“风”的涵义及特点的争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主要有政治说、音乐说和讽诵说三种。《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探讨“风”的涵义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孔子诗论》关于《邦风》的两条释文的详细考证可知,《邦风》反映的内容很广泛,通过它可以考察民情,观览风俗;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其文辞华美,音乐动听。《邦风》中的诗歌,就像供平民出入的城门,平民百姓通过它来发泄内心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它是反映下层百姓的作品,是民俗歌谣之诗。  相似文献   

9.
王小龙在镇上的初中上学,从家到学校有一段很长的路。这段路中间有一片茂密的树林,还有一片荒凉的坟地。  相似文献   

10.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重要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主人公人生的无助和死亡,却又为其孤苦的人生寻找精神的避难所——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这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运用了大量的文学理论术语,然而其常用术语的多义性,往往给我们理解原文造成了不少困难,而准确解释这些术语的含义又是阐发刘勰文学理论思想的基础.所以关于《文》常用术语的研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在对《文》中“风”字作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语义的角度把“风”字分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精神风貌四个方面,并作一些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是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时期。在新诗创作中,湖畔诗人的爱情诗集中体现了五四风貌。汪静之的代表作《蕙的风》描述了年轻的作者笑中含泪的恋爱历程,表现了作者直爽大胆的恋爱追求,在意象塑造、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展现了爱情诗的青春品格,为五四诗坛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娓娓道来,他以温情的意绪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孤独、幻灭以及困惑。不同于以往的霸权叙事结构,这部小说循着回忆性的思维,深入主人公内心情感世界,进一步剖析冷漠的亲情、短暂的友情、他者认同感等对"我"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由此,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揭示"我"所面临的成长困境,以及这三个方面影响下的"我"的成长路程。  相似文献   

14.
在旷野     
1.在旷野 在乌云聚集时出走 这无疑是 一种对抗的信号 容易引起天空 的愤怒  相似文献   

15.
余华在他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将死亡和苦难巧妙地融入到每一个回忆的细节之中。他让时间与空间来回流转,让那些痛苦的、忧郁的、孤寂的他者慢慢切近,我们在这样从容而冷静的绵密倾诉之中,清晰地发现他者已然来临——他者与我们同在一个生活世界。他者就是自我。  相似文献   

16.
刘娟 《现代语文》2009,(11):80-81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创作风格的转型之作。文本以回忆往事的形式,重构了一个江南少年艰难孤独的成长历程。而在形形色色的事情和人物当中,"我"的祖父孙有元是一个意蕴丰厚又充满张力的人物,而且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祖父形象。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展现了个体生存环境中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绝望。余华借这种生存的困境来拷问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寻求亮光,在绝望里寻求希望的一种信心。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小鲍庄》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两部文学史意义和主题很不相同的作品,但这两部作品有相同的故事元素、相似的情节模式,例如货郎的形象、被命运戏弄的女子、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寡妇的形象,由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处理方式,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