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康德想象力本身是感性的,却具有自发性的功能,它通过再生性综合和生产性综合,发挥着中介作用,想象力是实现感性和知性、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内在动力。想象力的作用就是要将统一的秩序性赋予感性杂多的质料,而这种统一的秩序性最终来源于先验统觉(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性。“图型”构造的联结功能也是先验想象力的产物。康德实际揭示了从感性直观材料通过想象力的综合形成表象,再通过统觉的先验统一形成概念的一个认知过程。想象力的综合功能贯穿于整个经验性认知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想象力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一方面它把感性和知性这两种必要而又功能各异的认识能力联结起来,另一方面它产生的先验图型又把直观和概念这两种不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从而使知识得以可能.因此想象力尤其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在康德的整个认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关于知识的来源,在康德以前。经验论和唯理论备执一端的论争已经如火如荼。康德认为他们都没有揭示出知识的真正来源。康德认为知识是由纯粹知性概念和感性杂多相结合而产生的,然而,纯粹知性概念和感性杂多又是异质的。因此,必须有一个既迭于知性范畴。又相通与感性杂多的第三者,将二者结合起来。这个。第三者”,在康德看来。就是由创造性的想像所产生的。图式”。由图式为媒介联结纯粹知性概念与感性直观,使知识的产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冀志强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2):33-36,59
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经验的层面,针对于感性所受到的贬低,康德对感性进行了认知意义上的辩护。从先验的层面,他提出时间和空间是人所具有的两种先验直观形式,这种先验感性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最基本方式。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论,韦尔施发现了美学在哲学以及文化中的基础地位。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能力,它内在地沟通了康德哲学中的感性和知性。作为反思判断力主要内容的审美判断力在沟通自然和自由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在审美判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又是情感和想象力。所以感性在康德的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康德以前的时间观主要有实存型时间观、属性型时间观和主观型时间观三种,康德以主观型时间观为蓝本,批判继承了前面二者的合理内核,提出了他独有的验前型时间观。康德认为:时间作为验前纯粹直观形式,是感性去直观对象而形成感性表象的中介,同时它还是知性纯粹概念(范畴)去综合统一感性表象的中介。康德对时间中介的分析,对时间作为主体的内感官形式优于外感官形式(空间)的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突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康德美学的先验方法论原则,一方面应用“反思判断力”去超越美本体从而对本质主义美学进行颠覆,用“先验原理”去为情感寻求必然性从而对心理学美学进行重构;另一方面又应用知性直观去连接先验反思判断力和经验感性表象以求得对审美的正确解释。先验方法论在美学应用中体现的两条最根本的原则——先验反思和知性直观,是理解康德美学两套话语系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论想像力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像力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一方面它把感性和知性这两种必要而又功能各异的认识能力联结起来,另一方面它产生的先验图型又把直观和概念这两种不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从而使知识产生得以可能。因此,想像力尤其是生产性的想像力在康德的整个认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 众所周知,在德国哲学传统中,自波墨提出“神之直观”起,就开始了直观与推理两种认识路线并存且相互补充的局面。康德对两种知性的区分,便标志着上述局面的确立。费希特进一步发展了康德关于“直观的知性”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智直观”学说,从此,“理智直观”便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经过谢林的改造,使之更具有神秘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康德是德国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双重鼻祖。费希特的“理智直观”和谢林的“艺术直观”便是对康德认识论的两种不同改造的尝试。前者继承了康德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后者则歪曲发展了康德认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黑格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图型说是他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图型作为一种中介,沟通着知性与感性,通过它我们的知识才成为可能。图型的作用正如一座隐匿于我们心灵深处的“桥梁”,它得自于先验想象力却又能够在范畴与对象之间来回摆渡,试图构筑起整个知识的大厦。本文希望通过对图型中介性的论述与深化,并以此为突破点进一步深入理解这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1903年以后章太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逐渐从自然科学知识转到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在IAn年东走日本后,他对西方近代的哲学、近代社会学和近代政治学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西方近代的哲学家中,康德的哲学思想对章太炎影响最大。章太炎在论及“种子”之说时,他所用的“种子”或“原型观念”等概念与康德所说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和“知性的纯粹概念纯粹范畴”是完全一致的,从认识论而言都是一种唯心论的先验论。章太炎欣赏康德关于‘迫在之物”的诠释,他认为‘惊德见及物如,几与佛说真如等矣。”①康德以‘怕在之物”为万…  相似文献   

11.
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受到诸多批评,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将其论证补充完整:一是提供基于语言分析的先验分析论证;二是提供基于先验统觉的先验综合论证.“先验统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奠基石,但却被他错放在知性直观的位置,本文则将它改为感性直观,并且区分了自返性统觉和对象化统觉,进而区分了“我思之我”和“自由意志”,在此基础上阐明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先验时间和先验空间等重要概念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康德美学的内在逻辑走向中论述了想象力在审美判断中的核心作用。分析了想象力在自由美到崇高以及天才艺术论中的两次巨大的飞跃 ,肯定了想象力围绕着先验的逻辑轴感性、知性、理性自由的活动 ,从而揭示了想象力对于康德美学中一些重要概念转变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对象"无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甚至康德本人在运用它时也出现不少含混之处。"先验对象"在第一版"先验演绎"中被明确地提出来,但是在第二版中又奇怪地消失了。对此,很多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同时,"先验对象"与"本体""物自身"等概念经常被康德放在一起讨论,三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又激发起研究者们的各种意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双重意义"的视角分析"先验对象":一种是在消极意义上,将"先验对象"理解为脱离感性直观而形成的纯粹知性对象,它只是可思维的;另一种是在积极意义上,"先验对象"是能够产生经验知识的先天的根据,它既是可思维的,也是可认识的。换句话说,在消极意义上,它和"本体"与"物自身"一样,发挥着限制知性逾越经验界限的作用;而在积极意义上,它是形成经验性知识的必要条件,是范畴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依据。因此,就内容而言,它包含着后两个概念。与此同时,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两版演绎的区别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14.
康德美学的先验方法论原则,一方面应用"反思判断力"去超越美本体从而对本质主义美学进行颠覆,用"先验原理"去为情感寻求必然性从而对心理学关学进行重构;另一方面又应用知性直观去连接先验反思判断力和经验感性表象以求得对审美的正确解释.先验方法论在美学应用中体现的两条最根本的原则——先验反思和知性直观,是理解康德美学两套话语系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科学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和研究方法,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念的飞跃包含着一定的想象。古往今来,在物理学史上,人们凭借着想象力取得显赫成果的事例举不胜举。爱因斯坦指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想象是从科学根据和现实条件出发的想象、联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好能引起学生想象的情境。下面就以高中物理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为例,谈谈如何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自然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非常注意想象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自然教材82篇课文中属于“想象能力”系列就有25篇,占总数的30.4%,特别是第十册16篇课文中,就有10篇属于“想象能力”的系列,占总数的62.5%。作为一名高年级自然老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一、引导观察,积累感性认知想象力能促进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想象又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想象是积累知识材料经过加工改造所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必须借助直观手段和形象化的材料,扩大表象的储备,建立感性形象,使学生的想象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为依…  相似文献   

17.
想象力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西方哲学历史上已经将想象视作是直观到概念认知的中介环节。而康德更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想象力进行了精确的划分,从而区分了形式上的先验想象力与内容上的经验想象力,并且对于想象力误用所产生的各种认识上的错误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这些都有助于增加对于我们自身的认识。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想象力理论得到了现代心理科学实验的印证,从而展现出了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先验是心灵接受外界生活刺激发生切己联系的系统化认识。而达成这种认识需要借助人与生俱来的三种能力:感性、知性、理性。陶渊明在《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对真意的理性传达就融合在对感性世界的体验与对自然意趣的知性范畴之中。笔者以康德的先验理论为基础,针对陶渊明在诗中的欲辨忘言这一问题,对忘言进行归因,提出“得意忘言”的观点,从而借此推理诗人的真意直指。  相似文献   

19.
思维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最早出现的一种与直观、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同形象思维不同,它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只有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谐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20.
想象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想象存在贬视和误解。在柏拉图开启的西方理性主义身心二元论传统中,想象被视为最低等级的心灵状态,是感性与知性之间的中介。康德提出了想象力作为“先验”能力的新概念,使想象从逻辑上成为经验建构的潜在基础。在整个20世纪,胡塞尔开启的现象学想象哲学从更广泛的本体论意义上对想象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研究,将想象视为一种呈现和创造现实的构成性力量。巴什拉和梅洛-庞蒂突破意识哲学,通过考察儿童时期身体与世界原初接触时的物质(元素)想象开辟了想象本体论的新路径。儿童想象是身体与周围世界建立原初的深层互动关系并不断生成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对世界陷入更深层次的情感关涉的过程,想象因此成为一种与世界相亲的存在方式。这些研究启发我们,儿童教育亟须确立想象的本体论价值取向,守护儿童想象的时空,支持儿童游戏对想象的生动呈现,从而为儿童建构良好的想象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