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校内传播宗教或举行宗教性质的活动时有发生。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以H大学为例开展调研,分析了以"老乡会"、"学生社团"等为代表的信教学生的宗教传播渗透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从入学宗教政策教育、家庭与学校沟通交流、对弱势学生群体关注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李翱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佛、道形上思想和修养方法为借鉴,创作<复性书>三篇,提出了著名的"去情复性"学说.李翱复性思想在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修习方法、道统论等诸多方面都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翱成为上承传统儒学,下启宋明理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皖江地区宗教文化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罗贯中在历代的传说基础上,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中国文化向来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人们尊崇偶像也总是道德超过了宗教、美学等含义.关羽代表了一种道德精神,代表了忠义,自然也就成了最受大众欢迎的偶像.  相似文献   

6.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士大夫政治文化"是宋明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这方面,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可以说是对两宋时代儒学从崛起到衰落的一个历史浓缩,其对两宋道学从"以天下为己任"的"共定国是"出发,如何一步步分裂为"朋党",最后又如何被以"伪道学"的罪名清理出局之轨迹的详细辨析,充分揭示了传统政治体制"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根本弊端;而其对宋代政治格局中道学集团与官僚集团各自特征的对比与分析,也深刻地揭示了儒学每每受挫于官僚集团的文化与社会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8.
宗教家、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多次主张宗教亦哲学,在宗教和哲学之间走一条融通之路,他以道为超越本体,抓住道的"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特性,构成其机体主义哲学根本。在此道的精神指引下,道家之"道"的内涵表现为道体、道用、道相、道征融为一体。道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展现出道宗、道根、道一、道型、道无、道极的特征。道家之道"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在"贵无"的同时并不"贱有",也就是说,此道用无穷。从本体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看道之性相或道之属性与含德,即为道相,分为两类,一为天然性相,一为人为性相。道征指的是高明圣德的当下呈现。圣人代表了超脱解放的精神和救人救世的精神,使自然"无"为之道和人"有"为之道融会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9.
王心斋"淮南格物"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理学有关格物问题的诠释传统中,王心斋的"淮南格物"说可谓别具一格.历史上对此褒贬不一,当今学界亦存在意见分歧.淮南格物说形成于心斋晚年,通常认为心斋于拜师阳明之前既已有格物论,进而推论心斋思想独立于阳明学派,此属误解;心斋格物论通过对"物有本末"的重新诠释,以"身"为"物之本",以"家国天下"为"物之末",建构起了一套以"安身立本"为其特质的格物说;"身"的观念较诸"心意知物"这一概念系列更具根本性的地位.在宋明理学史上,"淮南格物"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程洛学是宋明理学的开端。洛学思想的萌芽时期,从1046年二程拜师周敦颐开始到1057年程颢中进士结束,其间标志性的文本有二程拜师周敦颐的相关语录、程颐的《上仁宗皇帝书》《颜子所好何学论》、程颢进士考试的三篇“南庙策论”,它们包含的圣人之志、圣人之道、纯王之政、善政养民、正心养性等重要思想观点,标志着洛学思想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当代文坛可说是思潮涌动,流派纷呈,其中在80年代掀起了一股"寻根"热潮.汪曾祺是寻根派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从民族文化入手,在其小说<受戒>中挖出民族之根,它的民族文化之根主要体现在以儒道佛为主流的"桃花源"武的生活理想和真善美的人性人情.  相似文献   

12.
"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俗称,一直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早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势"作为一个思想史的概念,在政治、军事、书法、绘画、诗歌等诸多场域中表达一种相似的哲学思维与意义结构,它们为"势"文化的理论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论域空间.研究以"势文化"为切入点,以内家三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拳之势"进行理论探索.结果表明:架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结构之力;理势是"拳之势"生成的逻辑之力;气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生命之力;情势是"拳之势"生成的表达之力.习武演练自觉追求"势",它体现的是一种美学之道与生命规律.  相似文献   

13.
宋明理学的产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然溯其源头可至唐中叶的韩愈和李翱。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痛斥佛老,力图重振儒学,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其道统思想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开宋代理学道统论之先河,是承前启后,联结两端的中间环节。与韩愈亦师亦友的李翱修正了韩愈的"性三品"说,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复性"说,这不仅开启了理学心性论的先河,也为宋代理学融合三教做出了表率。据此而言,以韩愈和李翱为代表的儒学复兴运动,可以算是宋代理学的先导。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惯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生.他笔下的女性可以看作两种文化的代码.以<浮躁>中的小水为代表的"传统"女性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废都>中唐宛儿为代表的女性则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批判.从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他创作的文化心态及作家对重塑国民性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统治者自称"天子",代表上天来管理国家和民众,他集世俗权力和神权于一身,一统天下,对国家管理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宗教的本质出发,揭示了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种类和基本功能,重点探讨了中国传统宗教对古代国家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洛学是北宋黄河流域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地方学派.此后,以它为源头的宋明理学成为河洛文化与黄河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洛学在北方从黄河中游辐射到上下游,在南方发展为福建闽学、湖湘学派、江西学派、浙江永嘉学派和四川涪陵学派等地方学派,并演化为宋明理学,广播中华大地.洛学的演化轨迹为世人展现了一幅黄河精神文化在...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习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英语语言文学的深入学习要有深厚的西方社会文化知识基础.在西方,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圣经>汇集历史、传说、传记、伦理、法律、箴言、诗歌和宗教,是世界上影响广泛而富于魅力的书,融入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西方文化的源头就是被称为"两希文化"的希伯莱文化(即基督教文化)和希腊文化.可见圣经对西方文化之影响的深度.<圣经>中的传说、故事、格言、典故及思想,对两千多年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易装"为我们营构两性一体的暧昧审美状态,而通过易装达到的"性别越界"的世界更是带有一种"躯体狂欢"色调,<男王后>的特异之处在于其不仅"易装"更是"易性",在宋明理学扭曲人性的时代,其呈现的是对礼教的颠覆,对人性本质的彰显.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论断引起学界热议。文章对已有关于"文化自信"的阐释进行评析,指出文化自信应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自信。并进而试图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辨识,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成就;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成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同时指出了关于文化自信根基极易出现的几种错误论断。  相似文献   

20.
玉溪花灯经历了旧灯、新灯、"花灯之乡"品牌确立等发展阶段,它是滇中民族杂居区传统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是中原文化与玉溪当地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与宗教习俗、舞蹈与滇剧及电影等姊妹艺术交融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