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有密切的关系。未来的农民工子女是扩大整个社会中间阶层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剖析及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能够改善他们的受教育状况,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阶层向上流动,并能成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农民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市场化改革,原有体制的变动,社会流动机会的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一个具有创业意识的群体在农民工阶层中悄然兴起,这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流动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本文探讨返乡创业的现状、社会流动与返乡创业的关系,提出促进返乡创业成为向上流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经济贫困、政治权利的难以实现,文化贫乏因素把他们推向了社会边缘.如何对其实施救助,使其自助,成人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形成学习化社会,一个重要的对策是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新世纪成人教育所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聚焦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成人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层与体育消费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性,通过不同的体育消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分析了影响体育消费的相关因素,我国体育消费呈现出阶层分化趋势,为了满足人们的体育消费的欲望,合理调节体育资源,满足多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以转型期中国社会所呈现的动态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选取北京市作为典型调查对象,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体育健身需求的大样本调查研究,考察大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多样化态势及多维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健身需求平均分居前2位,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阶层对体育需求的程度次之,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需求的程度最低。2)体育健身服务质量评价等级、收入水平、体育健身价值评价高低与体育健身需求呈现一定的正向关系,且在各等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文化程度与体育健身需求成正相关,而自身体质健康自评高低与体育健身需求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背景下,成人教育究竟如何发展?研究认为:一是要加强科学研究,为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是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扎实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三是要推进法制建设,营造终身学习文化氛围;四是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五是要加快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六是要加强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七是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八是要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增进社会组织活力;九是要积极支持老年教育新发展;十是要统筹开发社会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十一是要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  相似文献   

8.
学习型社会强调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倡通过学习促进个体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成人教育对提升全民知识素养、促进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与知识型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对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路径展开研究,基于成人教育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探索其未来发展路径,进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背景下,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跳出体育看体育,从社会分层角度看待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是讨论该问题的一个好视角.社会成员重组与分化是我国社会分层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作为社会分层的一个基本动力,在社会分层过程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社会分层将为破解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迷局提供新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分层视角下中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了对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发生率进行科学研究,以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依循社会分层的研究逻辑线索,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8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了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参与因素中的两个问题:第一,社会分层是否对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有影响;第二,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水平模型与二分类的逻辑斯迪克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受个体层次的自变量和高层次自变量的共同影响。个体层次自变量为个人周工作时、学历、个人年收入、个人经济社会等级与年龄世代,高层次自变量—社区居住类型影响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呈现出社会阶层高,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率高,家庭月支出高,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率高,个人周工作时间短、个人学历高、人年收入高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率高。年龄划分中传统一代、失落一代、独生一代的体育锻炼发生率高于幸运一代、转型一代呈现出人口年龄结构两头发生率高、中间低发生率的态势。有助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社会分层效应的影响机制,从而构建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层视野下电视体育观众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社会学统计法等,以南京市为例,以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十大阶层划分为理论依据,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知识对社会各阶层电视体育观众的观赏动机、内容、形式、频率、对观赏的评价、未来的观赏期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培育社会各阶层电视体育观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成人教育发展相伴相生,密不可分,从而导致了终身教育理论上纠缠不清的各种问题无不与成人教育问题密切关联,特别是成人教育概念及其使用上的混乱和模糊,一直困扰着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走出当前终身教育的理论困境,必须从对成人教育的准确定位寻求出路.一方面,要跳出传统学校的框架,在终身教育新视角下定位成人教育,另一方面,又不能把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混为一谈,终身教育理论必须从成人教育化的误区中走出.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和社会分层相关理论的现有成果,分析了两者的互动关系和研究动态。研究认为,社会分层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阶层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表现出差异。指出应从社会分层视角来研究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对制定监测和干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法从社会结构分层角度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体育大众化现状,并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推进西部地区体育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学界多集中于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本文从社会参与的视角,以主动与被动参与为主体框架,讨论农民工社会参与的现状。然后展开对策分析,以改革宏观社会体制及微观社区服务体系为途径,力求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层视野下我国现场体育观众特征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社会学统计法等,以南京市为例,以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十大阶层划分为理论依据,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知识对社会各阶层现场体育观众的观赏动机、项目、形式、频率、对观赏的评价、未来的观赏期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吸引社会各阶层现场体育观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外具有边缘身份特征的群体.农民工的体育参与和身心健康状况对于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缺失、社会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漠视、农民工健身系统的不完善、农民工自身的价值观和体育认知度加上农民工繁重的生活压力是影响农民工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提出农民工体育改善的具体措施,以改变目前相对落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社会调查数据,探讨了主观阶层认同、社会经济地位对体育锻炼的影响差异和机制。研究发现:(1)主观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对体育锻炼参与有显著影响。说明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社会“区隔”;(2)相比较主观阶层认同,社会经济地位导致的体育锻炼内部结构差异较大。说明相对较高的阶层会利用社会资源去维护和扩大社会“区隔”;(3)社会经济地位对体育锻炼起到主体作用,主观阶层认同起客体作用。说明在体育锻炼的参与上主观阶层认同无法跨越社会“区隔”的事实存在。为此,研究认为:要实现体育锻炼人口的增加的核心视角可能是在体育公平上的实现问题。具体来说要做:(1)提高社会体育锻炼参与度和频率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应对“动力论”;(2)要增加“兜底”体育政策的厚度,缩小“结构论”;(3)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通过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理念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减少“主客论”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探讨广州市不同社会分层下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情况,为居民进行合理的体育参与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显示,(1)不同社会阶层人员参与体育的目的不同,以健身为目的最多;(2)体育参与项目上,小球类项目、跑步、散步和广场舞最受欢迎;(3)健身房和小区广场是最受欢迎的体育参与场所;(4)体育消费水平与收入存在相关,收入高的阶层人员其体育消费高;(5)对体育重要性的认知上各阶层存在显著差异。提示社区体育需根据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居民开展项目、组建场所,不断提高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的体育参与,达到提高居民体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