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论语》中“必也正名乎”(《子路》)、“必也使无讼平”(《颜渊》)一类句子,不少注译者将“必”仅看成是修饰语,把全句当作单句理解,这是值得商榷的。个人认为,《论语》中的这类句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假设复句,“必也”是偏句,表示假设条件,后面是正句,表示结果。一从文意看,这类句子都是前有所承,往往表示从反面或另一角度来说明问题,都包含着某种假设条件。试将这些句子逐一分析如下: (1)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八佾》)  相似文献   

2.
中考作文各有致胜之道,但具体生动、笔底生花,却是重要一筹。如何把中考作文写得具体生动,让笔底生花?1.巧加修饰语先看三句话:①一枝粉笔。②一枝白粉笔。③一枝无尘的白粉笔。这三句话,①说明粉笔的数量;②还说明粉笔的颜色;③还说明粉笔的质量。一句比一句具体生动,原因是巧加了修饰语。所以要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就要巧妙地加一些修饰语。如“老师”前面可加“和蔼可亲的”、“慈祥  相似文献   

3.
教学参考书在“练习说明”中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解释为“被”,这似乎令人有些费解,而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认为此句中的“于”字应解释为“从”。  相似文献   

4.
合成前置修饰语在新闻英语中使用极为普遍。随机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英语报刊《时代》和国内的《人民日报》英文版以及中美联办的《中国时讯》广播新闻英语,拟通过自建语料库对前置修饰语着重在新闻英语语体进行两个方面的统计分析,一是对广播新闻英语和报刊新闻使用前置修饰语比较;二是国外新闻媒体和国内新闻媒体使用前置修饰语比较。  相似文献   

5.
《愚公移山》中“而山不加增”一句,中学语文课本末作诠释,廖序东先生的《文言语法分折》把“加”作为副词,训为“更加”,作句子的状语,来修饰动词谓语“增”,不少同志在讲解这一句时也这样解释,把全句译为“可是山不更加增高”。笔者认为,这样训释是欠恰当的。从字义上看,单独一个“加”字,可作副词“更加”,但这不是它的本义。《说文》:  相似文献   

6.
《岳阳楼记》“其必曰”,初语五册课本译为“那一定要说”,江夏等编的《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为“他们一定会说”。对这两说,唐德甫同志在其《“其必曰”的“其”究竟如何解释》一文(《语文知识》92年第7期)均予以否定。唐文先说明“其”不可作全句的主语(对此本文不作讨论),然后写道:(“其”)能否作定语呢?也就是说把它讲成指示代词“那”,也不  相似文献   

7.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里有首旧体诗,它的第三联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有人把前一句释为“忍痛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忍,忍痛。”这样解释恐怕不够确切。“忍”这个词,在这诗句中如果作“怎忍、岂忍、不忍”解,全句释为“怎忍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这样似乎更吻合作者所表达的极度悲愤之情,且跟下句的意思紧密连贯。又课本中的《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下句里的“敢”,作“岂敢”解,全句意为:我们征人岂敢申诉心中的愤恨?把“忍”、“敢”解释成“岂忍”、“岂敢”,这是对一个词用它的相反的含义来解释,在古汉语中叫“反训”。  相似文献   

8.
课本《游黄山记》一文开头是这样断句的:“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我认为这样断句不妥。如不加点断,乍读极易使人误解为“初四日”仅仅是开头这句的修饰语,这与原文的实际内容是不相符合的。《游黄山记》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  相似文献   

9.
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属复合句的重要内容,形式上很相似,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学好这两种从句对文章的理解有很大帮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 一、从语义角度上来区别同位语从句与前面的名词是同位关系,在句中起进一步具体解释、说明先行词内容的作用,是名词性从句;而定语从句与它前面的名词是所属关系,表示“……的”,修饰或限制先行词,为形容词性从句,作先行词的后置修饰语。  相似文献   

10.
福开同学: 你解李商隐这两句诗(指《锦瑟》头二句——编者),认为前一句是问话,后一句也是问话。依我看来,这两句中,实在找不着它有问话的意味。凡诗人作诗,其造句必有条理,读者依其条理,乃可得其真义。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两句中,我推敲再推敲,实在找不出它的问意在何处,望再来函加以详细说明。 又《锦瑟》诗共八句,除开始两句,其后尚有六句。李商隐作诗,前后联系,条理当然一贯。如果不能一贯,哪能成为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呢?希望你把此诗全文一词一句联系起来加以合理的解释。你虽甚忙,但对此既已从事研究,不宜中辍。不知你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11.
亨利.詹姆斯在《专使》中推迟主人公专使使命结束的方式是通过句式结构形式和小说情节人物个性及主题内涵的巧妙结合实现的。可以说,《专使》的语言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之间存在着象似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使用圆周句、名词化结构、大量修饰语以及插入成分和疑问成分等来拉长句子形式从而来拖延时间及行动。  相似文献   

12.
插入语在英语中是句子的附加成分,其作用是对全句进行说明或解释,或表示说话人的看法或态度,不能修饰谓语,与全句的关系不十分密切。章振邦先生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修订本)把插入语称之为评注性状语(分离性状语)和连接性状语。插入语在句中起副词作用,一般置于句首,也可以置于句中或句末,常用逗号隔开,有时也用破折号隔开。例如:  相似文献   

13.
高占祥同志的《当说必说》虽只1300多字,不仅剖析深刻,结构严谨,而且语言准确、通俗、朴实而又变化有致,可谓是一篇针砭时弊的佳作。本文仅就其语言特色试作分析。一、限定性修饰语的运用增强了论证的准确性,严密性句子中的修饰语的准确、严密是议论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说必说》在修饰语运用上是十分讲究的。如“对于领导干部和宣传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就是做”,句中的“某种”一词作为定语修饰成分,指的便是“一定的范围内”的意思,这就显得用词准确,很  相似文献   

14.
移位修饰语是一种修辞格,是形容词和名词相搭配的一种变异形式。其基本构成是:修饰语由说明人的转移到说明物;由说明物的转移到说明人;由说明A事物的转移到说明B事物;由说明动物的转移到说明事物。文章中使用了移位修饰语将不但可以引起联想,还有出人意外,引人入胜之妙。其特点颇显简练凝缩,形象生动。在移位修饰语的翻译中。可注意采用对译法、词类转换法或增补法。  相似文献   

15.
就汉语中几个谓词性短语连用且前有相同修饰语或主语的句子的单复句归属问题展开讨论。得出前有相同主语的一般为复句,前有句中相同修饰语的为单句,句首有相同修饰语的为复句。引入“象似性”(iconicity)中的“距离象似原则”和“数量象似原则”对此加以解释。最后为几个谓词性短语连用且句中无共同修饰语的句子的单复句划界找到了形式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版本的《诗经》《辞源》《辞海》《十三经辞典》等辞书中,都将《国风·周南·樛木》一诗里的"葛藟荒之"一句中的"荒"字解释为"掩盖"或"覆盖"之义。研究发现,句中的"荒"字解释为"缠绕"之义更准确。本文主要从生活常理、诗的内容和诗的结构三方面来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7.
英语和中文一样 ,表达所需要的状语也是一种修饰语。充当状语的常是副词。英语状语可分为修饰性状语 ,评注性状语和连接性状语。修饰性状语在句中主要起修饰作用 ,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评注性状语对整个句子加以说明、解释或评论 ;连接性状语起到连接句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句与句之间》是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的一篇基础知识短文。它对研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合,完善传统的语法系统,对语言单位的分析,都有推进作用,因此,我们对这篇知识短文要有足够的认识。一、结合知识短文,引入《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的“句群”这一概念。《句与句之间》用感性材料说明了写文章“不仅要注意文章里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四课中引用僻经·大雅·灵台》的诗句:“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对此句,课本注释为:“百姓筑作,不到一天就把它筑成了。”把“不日”解释为“不到一天”。查1988年版的《辞源》,此句解释为:“不久”,“言其完成之速”。到底哪一种更准确?再查资料,笔者发现,这两种解释都不准确,原来前人对此早已有...  相似文献   

20.
何伟松 《现代语文》2009,(7):130-13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狼》一文中,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假寐”一词的解释争议颇多,教材注解中解释为假装睡觉。配套的教参书中,在练习说明第二题第二句解释假寐这一加点词时也解释为假装睡觉。可见,编者对“假寐”一词的释义确凿无疑了,学生手头许多辅导书也对假寐作这样的解释,大家都认同“假装睡觉”这一解释。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假装;寐,《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意为睡觉,这样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也顺理成章了。但有人对此提了不同意见。《您真的理解这些词?》一文中(《半月选读》第七期郭灿金许晖)指出“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是错误的,并引用《诗经》:“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日假寐。”高郭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