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哲学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问题作了全面的科学的总结 首先,实践观是对一切旧的知行学说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张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同外界事物相接触,客观对象才能反映到头脑中来。人“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知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史和全部认识史。 1.科学的实践观纠正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各种片面的和错误的理论。孟轲一派主张“静思”是“通”即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这就否认了人的认识是开始于感觉经验,理性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得来,这就是抛弃了认识论的唯物论,陷入了唯心主义,与孟轲相反,墨翟则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而不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他的错误在于它们仅是片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哲学史是一门什么样性质的科学”的问题,即哲学史的定义,多年来存在争议。这个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解决,直接关系到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因此,笔者不揣谫陋,试结合中国哲学史及其研究实践,就此问题谈一点想法,向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求教。一、对解放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实践的管见“哲学史是一门什么样性质的科学”这个问题,在五十年代,我国哲学界曾经围绕中国  相似文献   

3.
人的认识是否合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靠什么来检验,这个真理的标准问题,是认识论尤其是真理观的基本问题。哲学史上旧唯物主义者由于没有真正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因此,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总是难免陷入混乱;但是,他们在漫长时期的探索过程中,也闪发出某些素朴的实践标准的思想火花,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真正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理论的准备。本文拟就我国古代重要唯物主义者的真理标准观依次作一简要的剖析,总结其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以有助于加深理解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一)墨子的“三表”说。战国初期,新旧社会制度交替,思想界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这样,衡量言论是非真假的标准,就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哲学问题。墨子是从唯物主义出发对这个问题提出比较系统的见解的第一个哲学家。  相似文献   

4.
对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本真精神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对哲学本真精神的认识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哲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哲学问题”。以“本体论”精神解读哲学,就会把哲学基本问题规定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并形成“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的哲学史模式。但哲学除“本体论”模式之外,也一直存在着“人生价值论”模式。这两大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体论”构成认识基础,并促使哲学科学化,“人生价值论”则构成认识升华,并保持哲学的形上本质,其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也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题与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科学的哲学史定义?这是哲学史教学和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而这一个问题的争论又是和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哲学史密切联系着的。冯契同志把哲学史定义为:根源于社会实践的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这一概括已得到不少同志的赞同。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近似于具体概念的哲学史定义,是用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方法论上的特色是融会了“新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关于唯物唯心的区分上,冯友兰独特地采用了主客观关系,由此把哲学是人生的反思的思想引进哲学史,使之成为研究的元理论。他又通过“具体共相”的概念,沟通了作为精神生活的认识论和人生境界,使得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就不再单纯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评价的唯物唯心问题,而同时也是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关涉到人的安身立命的价值问题,从而真正切近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解决了中国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也实现了对“新理学”的超越复归。这种复归是以理学为基础消融心学的问题,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说”作为元理论,使得《中国哲学史新编》超出了20世纪30年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价值。由此言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具有消化马克思主义、总结“新理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不仅在二千多年中绵延不绝 ,而且是比较深刻的。其基本特征是 :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看到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变化。研究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 ,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建设的需要 ,而且也是人类数千年来“对认识的认识”的过程中必然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2)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3)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本质是一种认识。哲学史是一种认识史。列宁指出,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9页)据张春波同志考记,(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117页)汉译本所用的“整个”二字,只是原文的一种意思,原文的另一种意思是“一般”。如果把“整个”改译为“一般”,就更确切、更清楚、也更符合列宁的原意了。一般即普遍、即共性。“一般认识的历史”,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活动一般规律的历史。列宁这句话指明了哲学史的特殊性,划清了哲学史与科学史的界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思想史与哲学史这两门学科各自研究的对象及其关系问题,近年来不时地纠缠着学求界同仁,对此深人进行“元科学”研究(即对某一学科本身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推动这两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在此谈几点想法,以求正于师友。要探讨思想史与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有必要首先搞清楚“思想”与“哲学”这两个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史,基本上解决了认识的重要性、经验起源、理性作用和能动性等问题.主体能动性的物质基础、认识过程的辩证统一、实践的科学合义和作用等问题则提出而尚未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沦,是建立在劳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的,进而通过深入研究主、客体的分化与统一,而使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及历史观融为一体,从而在哲学史上实现了认识论的变革;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已转向以认识论为中心,通过引进系统科学,将使认识论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并通过指导人们进行科学预测和科学决策而表现其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改造和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突践”的观念,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体系和认识论。科学意义上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之一,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探人类认识过程和改造世界,开辟了唯一正确的途径。科学的“实践哲学”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形形色色的伪科学的“实践哲学”的消声匿迹。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大旗下,各色唯心主义者和机械唯物主义者,继续坚守自己的阵脚。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大体上都是这种唯心主义者。这样,他们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两个“实践派”。  相似文献   

13.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哲学史上是一个长期月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个争论,体现着唯物论的反映论同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激烈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是人类认识史中的一次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并解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资产阶级御用学者和修正主义者,仍然顽固地用各种反科学的真理标准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真理标准。林彪的“天才论”和“四人帮”的  相似文献   

14.
在认识的源泉问题上 ,现行高二《思想政治》(下册 )有两处不同的提法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P3 ) ,也就是说 ,认识来源于认识对象 ,即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P1 1 0、1 1 2 )。对上述两种提法 ,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实践不是认识产生的源泉 ,而是认识产生的途径 ,认识对象即客观事物才是认识产生的源泉。对此问题 ,笔者认为有两点需作进一步探讨。第一 ,“认识来源于对象”与“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两种提法是否相矛盾 ?是否承认了认识来源于对象 ,就必然要否定认…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学科性质属于“科学”还是“人文”,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歧见,直接而言,缘自于人们对哲学本性和功能的两种认识;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则反映了人们对哲学与人的关系、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乃至于人的命运的不同认识。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特别是马克思哲学的考察与反思,指出:哲学正是凭借科学与人文双重思维取向的整合而生成其特殊性质和功能的;哲学所追寻的智慧也正是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那种人的最丰赡、最深邃的思想,它所要把握的内容则是人生和宇宙的生生不息、绵延发展之“道”,在今天进行文化和文化哲学的建构时,也要根据这一人生和宇宙之道来展开。  相似文献   

16.
从方法论角度再释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求解,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从“一般历史哲学”规定的思辨路向到“实验和工业”的实践路向的转换。作为工业社会彰显人的本质的创造性活动,“实验和工业”对“哲学基本问题”涵盖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做了历史性回答,有效克服了近代哲学史中的思维与存在二分困境。这源自对“哲学基本问题”生成时空域界的内在把握,对存在社会基础的现实切中,对推动无产阶级运动的未来省思,其以人与世界主客体关系为核心重塑“新世界观”的实践导向,使“一般历史哲学”变革为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的新历史哲学。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经验性、具体性、现实性诠读开显了历史总体性,有助于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科学与人文的辩证关系,重构“新世界观”科学叙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的确立则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改造。阐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关于本体、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研究的是关于“存在(或世界)是什么”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全部哲学史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要紧紧抓住并充分体现自身学科特色 ,这就是实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对接。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观点 ,要求我们在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中 ,突出“指导”两个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实践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物质不灭定律跟科学上所有定律一样,是在总结人类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质不灭定律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化工生产的原料与产品之间量的关系进行计算有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与时俱进”的理论认识,从认识论讲,“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主现与客观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即科学世界观的问题。从“与时俱进”和实践的关系来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当前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对当前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