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采写的衢州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一组上下两篇报道,有幸被评为月度好稿。除了稿子本身题材好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努力跳出以往采写经济报道的固有模式,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写经济报道。也就是说,讲故事是这组报道的一个特点。特别是上篇,不到3000字就讲了9个故事。一是通过讲故事,从新闻角度去写工作性的经济报道。衢州开展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报道,是一个工作性很强的报道题材。按以往的习惯,一般会写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写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写他们是如何抓这项工作的;第三部分写取得的效果。尽管这样写可以反映工作的全貌,也可以体现有关部门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经历从增长到分配的话语转变,财经新闻也变成“关于生活的报道”。与社会新闻的生动性、故事性、趣味性相比,财经新闻的时效性、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对于时政报纸来说是一个干巴而且困难的领域,需要繁复的解释和阐明相关的环境。《河南日报》针对财经新闻里层出不穷的学术用语和数理概念,立足信息价值与传播需要,以数字化解析,故事化叙述,革新性表达,淬炼用数字讲故事的力量,让读者理解财经新闻的短期现实和长期含义。  相似文献   

3.
杨静 《新闻世界》2011,(5):10-11
系列报道由于其篇幅较大,常用于对重大题材或重要题材的报道,常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和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立足于系列报道的特点,以《新安晚报》和《市场星报》的两篇系列报道为例,简要分析了系列报道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该走精英路线还是走大众化路线?是该追求深度还是追求信息量?笔者认为,这也是当今媒体系列报道所需要密切关注并予以解...  相似文献   

4.
在第27届(2012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江苏省2012年度报纸好新闻评选中,《泰州日报》刊发的通讯《巨大的鼓舞亲切的关怀——胡锦涛主席考察泰州侧记》均获得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目前,很多财经新闻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数据,语言干瘪苍白,文风生硬呆板,常常见事不见人,造成财经新闻“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中国传媒财经报道水准,为受众提供既专业又贴近的财经报道已经成为传媒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刘虹 《新闻知识》2004,(6):47-48
一张综合性报纸的副刊有它特定的读群,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副刊更上档次、更多地“抓住”读,这首先对副刊稿件的质量提出了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国外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记者讲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通常的心目中或意识里,新闻报道和故事完全是两回事.其实,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换句话说,如果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通常的心目中或意识里,新闻报道和故事完全是两回事。其实,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李文 《新闻导刊》2008,(1):24-25
在人们通常的心目中或意识里,新闻报道和故事完全是两回事。其实,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换句话说,如果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  相似文献   

11.
张聿温 《军事记者》2007,(11):59-60
新闻报道和故事好像是两回事,但实际上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换句话说,如果把新闻报道写成故事,或者说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可  相似文献   

12.
13.
冯澍 《新闻三昧》2007,(9):8-11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的许多人在关注和研究美国《华尔街日报》创造的"华体"。最近,本刊特约美国《华尔街日报》北京分社的冯澍撰写了《看美国财经新闻如何写——以〈华尔街日报〉北京分社几篇获2007普利策国际报道奖作品为例》一文,以飨读者。作者曾在中央电视台供职,现在又从业于美国新闻媒体。她在从事新闻采写的同时,还做着中美新闻传媒的比较研究。该文正是她从新闻实践出发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5.
孙藜 《现代传播》2012,34(3):48-53
本文从"讲故事"的角度审视了新闻在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角色——"想像的共同体"的建构与维系。论文通过对《华尔街日报》如何讲故事的分析指出,讲"好故事"意味着记者从报道对象中发掘戏剧冲突和人性因素,并以具体的、贴近受众生活的方式呈现。此种实践要求从业者摆脱对受众的匿名的、大众化想像,将新闻与活生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关联。本文从现代社会转型的角度审视了"讲故事"的历史转换,指出新闻专业化作为新的社会纽带促进政治民主的同时,也可能会妨碍从业者对受众日常生活的接近。本文进而认为,通过讲故事展现新闻的道德力量,是新闻业回应现代社会整合难题的重要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条马路隔不断两个企业的产需联系》获’92中国电视奖一等奖。《我国第一家闲置设备市场被闲置》获1992年全国优秀电视经济新闻二等奖。这是我与韩立允和于兴国同志在去年合作采编的两篇新闻作品。为什么这两篇新闻作品能获奖呢?我体会电视新闻记者所具有的新闻追踪意识,是这两篇新闻获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石家庄日报》发表的一篇新闻消息《17名教师同出一家40年培养万名山娃》入手(该作品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35届河北新闻奖一等奖),尝试从作品的选材、架构、内容、文风等几个维度,来观察如何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挖掘出不一样的富有价值的新闻点,以思考和探索重要报道如何以更高质量呈现。  相似文献   

18.
19.
20.
杜江茜 《新闻战线》2020,(24):74-77
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短视频《全乡村民化身"爬山侠"守护雪山!》、通讯《1个人和27个人生死对话》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它们的主创为同一人,一篇是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最普通人的自发行动;一篇是在重大突发事故中,用一个人的视角集中呈现大多数核心新闻人物。两部作品分别使用短视频和通讯形式,围绕代表性人物展开,将宏大主题具象为个体选择和经历,小切口、正能量、大情怀,在融合传播的加持下,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