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敲诈     
梁锋 《新闻前哨》2014,(10):85-85
新闻敲诈是指借用媒体能够向社会公开报道的职业特点威胁一些有负面消息的单位或个人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新闻敲诈是一种与新闻传播行为相伴生的行为,是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异化。"新闻敲诈"现象源自于报刊的逐利动机,马克思把这它称为"非常卑鄙可耻以致不敢公开说出的隐秘动机"。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敲诈     
搞敲诈勒索这一行的,其实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尽是些叼着烟卷戴着墨镜、敞胸露怀衣衫不整、骂骂咧咧满口脏话的街头混混。有些看来有文化有修养有气质有身份的人,衣冠楚楚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竟然也会涉足这一行当,且手法、策略和业绩都要比前者高出若干档次。古都洛阳就出了个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刘宁。此人端的是新闻饭碗,还顶着个“中国改革杂志社河南工作站站长”的头衔。他的轰动八方却并非因为妙笔生花或是出口成章,而是他将自己的职务便利用到了原本绝不该用的地方———敲诈钱财。这位站长经济头脑十分活络,“新闻敏感”又万…  相似文献   

3.
颜陈 《新闻前哨》2014,(10):94-94
上海警方侦办21世纪网涉嫌新闻敲诈事件,宛如一枚舆论炸弹,引起了传媒业震动和社会广泛议论。公信力是媒体最核心的价值。在利益复杂、价值多元的当下,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尤其需要以严格的职业道德、行业自律来回报。诚如涉嫌犯罪的21世纪网总裁刘冬如忏悔那样,“媒体作为一种公权力,如果使用它的人心怀不端。造成的危害将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4.
新闻敲诈:马克思曾使用的一个术语,专指报刊利用最先获得信息的优势,晚发新闻而在交易中牟取暴利的行径;或者指报刊提前发表尚没有成为事实的消息,从而在交易中获利的行径,是对媒体自身公信力的贩卖与腐蚀。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产业化属性的凸显,新闻传播领域有违道德和法律的现象和行为也不断增多。除了有偿新闻等有悖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外,像偷拍偷录、媒体审判、新闻损害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新闻法制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研究的热点。但是近年来,被人们斥为怪胎的有偿新闻又有了变种,从拿了人家的钱财…  相似文献   

5.
文章梳理了新闻圣徒沈颢的个人成长与跌落,对传媒精英沈颢跌落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了沈颢及21世纪报系新闻敲诈案件造成的影响,尝试为防止新闻敲诈提供有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闻批评,就是采用新闻报道的独特手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活动。新闻批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李德勇“组团”进行新闻敲诈的事件八手,在论述舆论监督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新闻敲诈的种种危害和违法犯罪实质,并提出了整治有偿新闻和新闻敲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潘振宇 《东南传播》2014,(11):138-139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媒体是社会公德的守卫者。但遗憾的是,缺乏制约的媒体权力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近来不断地爆出权力寻租与新闻敲诈的腐败事件,将担负舆论监督功能的媒体一次次推向公众审判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9.
姚娟 《新闻窗》2011,(5):22-22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陆定一对新闻下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尽管很多学者对新闻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肯定事实是新闻的根基。因此,新闻要忠于事实,真实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搞新闻敲诈者胆大妄为,因何却能常常得逞?近读《记者观察》杂志今年9月号(上)刊载的《新闻敲诈真相》,从中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据该文披露,近年来,北京出现了“地下新闻加工厂”,这种“厂”大多置身于偏僻隐蔽处,三五个人、两三台电脑、一部电话,很像个作坊,但它们大多打着某中央机关或部委报纸下属某刊物编辑部的旗号,其“记者”和“编辑”们冠以名报名刊甚至以中央机关、部委工作人员头衔到处招撞骗,进行新闻“采编”。新闻敲诈者搞诈骗的操作过程,大多是先抓被敲诈者的“把柄”,即通过种种方法先了解到某单位或某干部有违反国家政策规…  相似文献   

11.
客观、全面、公正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是对编辑、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根本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虚假新闻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虚假新闻传播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3.
虚假新闻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志强 《东南传播》2010,(5):157-159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获得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近年来虚假新闻却频频出现在报刊及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这其中,不少重大虚假新闻居然出现在一些权威媒体上,让人目瞪口呆。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违背新闻的基本理念,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本文试图从虚假新闻的现状、成因展开分析,并提出问题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辉 《新闻世界》2012,(11):53-54
本文从新闻偏见的表现形式出发,分析了新闻偏见产生的原因及负面效果,为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有效规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敲诈不断发生,损害了媒体、记者的形象,也让舆论监督面临相当的困境。“你们自己都这样,有什么资格监督别人”,是媒体人不得不面对的诘问。
  新闻敲诈,让所有媒体人蒙羞。但这么干的媒体、记者,毕竟是极少数。因为极少数媒体和记者而对新闻行业做全面否定,不是理性的态度。目前社会环境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推进社会进步,媒体的监督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东莞涉黄、上海福喜事件等事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都是媒体记者不畏艰难,甚至卧底发现和曝光的。一次次“假如没有媒体监督”的假设,凸显了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正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了中国特产报社新闻敲诈案,将新闻敲诈者的真实面目公布于众。新闻敲诈指的是一些媒体机构和新闻采编人员,滥用新闻采访报道权,对基层单位企业和地方官员等进行敲诈勒索,谋取不法利益,甚至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追名逐利,索要钱财。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化,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美丑观严重扭曲,各种不良风气也必然  相似文献   

17.
当前,网络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产生的诸多矛盾,让人们道德缺失的一面表现得更为直观,而新闻伦理失范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前新闻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伦理与新闻伦理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新闻伦理一词被详细论述是上个世纪初。1924年,美国著名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详细  相似文献   

18.
只有在法律和职业道德双重规范下,滥用新闻报道权利的现象才有望消除。行业不正之风是媒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所致新闻界的行业不正之风,类型越来越多,比如新闻广告、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行动一直没有断过,从1985年至今30年的时间里,中宣部、中国记协以及新闻出版总署等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法规予以治理。这些文件法规制定的条文虽然未必全面,却也详细具体。新闻界确实存在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9.
网络虚假新闻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假新闻出现的成因有商家有意识的商业炒作、某些网站不负责任地一味猎奇、草根网民的网络流言、网络记者和编辑不遵守职业操守等,本文据此提出治理网络虚假新闻的对策,包括要切实完善相关政策规范,用法规来"封杀"造假者,加大造假新闻的媒体问责制,强化对编辑、记者的管理,提高其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加强网络新闻业界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新闻校对出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方面的原因.有些作者因为缺乏责任心或是笔误,稿件错误百出,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稿件差错隐蔽性较强,极易造成见报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