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恶意收购报纸或杂志”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报纸揭露黑幕,便被“有关”的一方悉数收购,使报纸到不了读者手里。已有法学专家指出,这种恶意收购是一种侵权行为,它侵犯了报社的发行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恶意收购对于报纸来说固然是一种伤害,但也是报纸的先荣,说明舆论监督的力量是使恶人恶行恶势力极为害怕的一种力量。与此相反的,还有一种“善意收购”则让人颇不屑。有时,一天的报纸突然没来,或者收到的是被剪裁过的残报,一打听,原来是报纸又和其它部门搞一些什么评比,让市民投票。参…  相似文献   

2.
报纸与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史所记述的,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新闻。报纸上的新闻,过了一段时期以后,又会衍变为被后人记述的历史。王安石就曾经把孔子撰写的编年史《春秋》比喻为“断烂朝报”。“朝报”在王安石所处的那一时代,是士人们对官办的邸报和民间小报的一种通用的别称。今人也有“报”即“史”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副刊的作用,众所周知。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著名报人金庸也有一句名言:“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乐升 《传媒》2000,(9):44
“多”与“少” 时下报纸的一大特点是版面越来越多,四版的报纸很少见了,八版的报纸也不算很多,十几二十几个版的报纸司空见惯,更有“本儿报”,一期一大本,还有“叠报”,一期厚厚一叠。有的报纸还创过日印百多版的纪录。似乎报纸版面越多说明办得越好。  相似文献   

6.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嘛?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时下诸如此类留下疑团的种种简称、英文缩写以及其他交代不清的问题,在一些报刊的不少报道和文章中均屡屡山现。例如,有篇讲e时代报纸新闻实现形式的文章,无一处…  相似文献   

7.
不是废话     
不是废话刘洪波关于《江苏健康报》告南京克立公司造假报纸一案,我曾经写过一,点东西,大意是说这桩官司且不谈报社的正负,光是一家报纸,竞可干自卖的事儿,就够让人体味“有偿新闻”的泛滥了。那时,我仅知克立公司拿着“版权”做了广告,只是说这种东西打着“指导健...  相似文献   

8.
刁杨 《新闻世界》2004,(10):59-59
版面是一张报纸的“脸面”,是报纸给读的直观形象,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与内容紧密相联,但报纸版面的设计特征却随着报业的发展在不断演进。1905年2月13日这一天,《申报》将“页”改为“版”,其他报纸纷纷仿效,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为报纸“版面”一说奠定了基础。1955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等27家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由传统  相似文献   

9.
蒙君 《新闻窗》2006,(1):34-35
进入信息时代,“速读”的信息接受方式导致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一般说来,一个人阅读一张报纸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如今,报纸版面增加了,并不意味着人们阅读报纸时间的延长,反而意味着每版阅读时间的下降。随着各家报纸竞争的激烈,一些营销观念被导入报纸市场,一张报纸光有“卖点”不行,还得“出售”方便;光有“审美”不够,还得“传播”容易,报纸读者意识的增强在版面上最鲜明的体现是重视报纸的“易读性”。  相似文献   

10.
人们用“海量”一词来形容每日发生的新闻之多。报纸版面的增加,总是赶不上信息量的增长。不管怎么增加版面,报纸要想如同因特网那样无限量地容纳新闻信息,是不可能的。这样说起来,报纸似乎只能走向末路了,其实不然,报纸之所以能以有限对无限,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报纸含有编排策划,是信息有序的结晶。 编排策划在办报实践中的重要性,在现代报业中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巴尔扎克老人说过:“智力贫乏的最大特征,就是堆砌事实。”在现代高度发达的通信手段条件下,信息的数量多得让人发愁,问题是面对信息如何处理。当我们拿到一张…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报纸新闻照片的说明性文字的写作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叫作“设计对白”(也有的报纸叫作“演绎对白”),即给照片中的人物配上言语。这言语不是他自己说过的话.而是编辑根据报道的内容和照片人物的表情“设计”出来的.有的只是一个人的“独白”。这种“设计对白”呈现出越来越普遍的趋势,从网上搜索的结果即可得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提倡还是应该批评呢?  相似文献   

12.
非常规报纸指的是那些使用特殊材质、特殊版式、特殊印刷手段,或者在特定期目、特定内容、特定日期、特定数量、面对特定受众、服务于特定的事件而印刷、发行的报纸。它的“非常规性”在于打破了报纸产品在形式产品这一层次上的稳定性和约定俗成性,以更有创意的“界面”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报纸产品的信息,例如市场上出现过金银报、丝帛报、玻璃报、手机报、异型报、社区报、超“厚”报、临时报、防水报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一) “报纸,天下之公器也。”对于中国近代报人的这一著名论断,我们曾经历过对此大动干戈的年代。既然曾把报纸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那么,报纸是“天下之公器”便大逆不道,真正是所谓“全民国家”、“全民党”的“修正主义谬论”的真实注脚。然而,当历史终于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时,我们不能不对把报纸视为“天下之公器”,产生一种敬仰之情。因为,正是这种认识,使我们体味到了其中蕴含着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良知。很明显,把报纸视为“天下之公器”与把报纸当作谋私的工具,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泾渭分明的。“有偿新闻”不属于正直的报人,更不属于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有偿  相似文献   

14.
烧好“家乡菜”办出“特色宴”江苏《射阳报》周如福新闻界前辈赵超构有过这样一段精譬的论述:“本地人爱读本地的人与事,可亲可信。地方性是别的报纸拿不去的东西,是本地特有的,是独家新闻,是绝对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  相似文献   

15.
体验式报道,又被称为“参与式报道”、“介入式报道”,它是记者隐瞒身份并且转换成与被采访对象相同的角色,亲身体验后采写的报道。 纵观近几年国内报纸,无论是国家级大报,还是地方性报;无论是党报,还是生活类报纸,抑或是行业报,许多报纸都发表过生动感性的体验式新闻,一些记者因为敢入虎穴,采写了一系列体验式报道而声名远扬,一些报纸甚至把体验式报道当成了报纸的新卖点,藉此吸引读者的眼光。 随着报业的发展,报道形式不断出新。体验式报道作为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出现较多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在吸引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16.
李保欣 《新闻界》2005,(6):148-148,111
新闻评论是新闻性和政论性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很强指导性的新闻文体,它往往代表了新闻媒体的观点或方向,因而在新闻宣传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地位。中外著名政治家和报人对新闻评论的地位素来有各种各样的称誉,诸如“评论是报纸的灵魂”,“评论是报纸的旗帜”,“评论是报纸最主要的声音”,“没有评论的报纸是不完全的报纸”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虽然曾产生过世界上最早的报纸——“邸报”,但现代意义上的报业萌芽却是近代的事,远远落后于西方。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指出,“邸报”二字的首次出现始自唐代。唐代宗大历(公元766-779年)年间,诗人王建曾作《赠华州郑大夫诗》,其中“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中的“报状”,就是朝廷发行的官报,主要用于朝廷的事务发布,这是有关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记载。唐人孙樵在其所著的《经纬集》卷三载有《读开元杂报》一文,对唐代朝廷官报有比较详尽的介绍。尽管历代朝廷对报纸管理甚严,禁止民间私自办报,但宋…  相似文献   

18.
出版要闻     
出版要闻中国建设银行根据中央“治散治滥”的指示精神,主动停办建行系统15种内部报纸,30种正式期刊。中国建设银行1996年6月21日致函新闻出版署明确提出此举思路:随着形势的发展,建设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报刊“过频过滥”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一是政...  相似文献   

19.
写完《杂志报纸化》一文,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另一个题目──“报纸杂志化”。现在不少报纸正在向杂志靠拢,办得颇似杂志,因而便产生了“报纸杂志化”的说法。虽然我们至今未见哪一家报纸被杂志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化”过去,但是有些报纸向杂志靠拢的迹象和趋势是十分明显的。这种迹象和趋势有哪些表现呢?一是追随杂志杂七杂八的内容。杂志以“杂”取胜,以“杂”见长,以“杂”吸引读者,如今不少报纸也在向“杂”的方向发展;天上地下,百行百业,千种知识,无所不谈,使报纸成了Magazine,成了装载“十八般兵器”的货真价实的“军用…  相似文献   

20.
报纸办周刊有过两个高潮,一个是80年代末兴起的周末版、星期刊热,一个是近两年兴起的各种各样的周刊热。无论是国家级的大报,还是地方性报纸;无论是党报,还是专业性报纸,只要是日报,就几乎没有不办周刊的。而且,周刊的名称从通俗的“社会周刊”、“生活周刊”、“法制周刊”、“文化周刊”等,逐渐发展到比较别致的“燕周刊”、“星周刊”、“下周刊”、“壹周刊”等。一家报社的周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