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公民真诚的法律信仰具有重要意义。法律信仰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的认同,体现了法律的运行状况,更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针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公民自身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以培植我国公民法律信仰,推动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该文从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出发 ,探讨了法律信仰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以及塑造公民的法律信仰应着重把握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该从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法律信仰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以及塑造公民的法律信仰应着重把握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基础性观念为前提,这些观念主要有:对法律的信仰就是对人民意志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也是对人们所珍视的平等、自由、人权、民主、正义等价值的信仰;法律信仰为公民监督国家权力,捍卫自身权利提供精神动力,也为公民个人享有幸福生活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理念基础。法律信仰的虚无,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障碍之一。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工具主义的错误认识。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理念的生成。为了充分发挥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中的作用,法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一方面,法学教育必须把法治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作为培植目标;另一方面,应该把培植公民的积极的法律情感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抛弃法律工具主义。法学教育的路径在于陶冶公民的法治品格,培植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6.
法治国家的基石是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力量,通过向大学生传播法律信仰,使之学习法律知识,参加法律实践,增强对法律的了解和认同,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法治信仰是对法律的推崇和尊重,是进行法治建设的精神指针和价值依托,全面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培育和树立公民的法治信仰.培育公民法治信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稳步推进,从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全民守法、发展法治经济,繁荣法治文化入手,逐步培育和树立起公民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重、信赖并自愿遵守的精神。法律信仰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构建我国公民的法律信仰,应当重视我国民众已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人特别是领导人的作用,并且加快完善立法程序,提高法的内在品质,还要继续推进普法进程,提高司法效率和加强司法公正。只有法律被信仰,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整个信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感情和法律意志等多方面的内容.法治即法律之治,法律的实现仰赖公民的法律信仰,否则法治便从根本上丧失其存在的根基.文章通过分析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因素,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公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阐述了法治国家在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效应,其次主要论及了法治国家效应生成条件中的公民要素。其中重点强调了公民法治精神的培养、公民理性意识的形成、公民法律信仰的养成及公民道德方面的建设。公民的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统一于公民行为中,对于实现公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当国家法律制度创建时,就意味着法律制度自身所内蕴的法权要求、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为社会主体设定的行为模式等应该转变为社会现实,而且也只有当这些应然要求转变为社会现实,法律制度才能是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该国家公民的守法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因为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而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又是以公民的守法意识为主观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公民的普遍守法既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表现,也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以形成公民对法律的的普遍信仰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坚信法律具有促进公正、自由、平等、秩序的价值与功能,并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在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治色彩浓厚、法律缺乏权威性、立法质量不高等问题,公民的法律信仰缺乏。因此,应当通过开展普法工作、推进司法公正、提高立法质量等方式,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意蕴就是社会成员内在性的法律信仰.公众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树立个人乃至全社会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实现现代法治的关键.由于中国传统无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贱讼、耻讼的心理,造成中国公民法制观念淡薄,法治信仰的缺失.面对此严峻的形势,只有切实实施法律,才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张燕 《天中学刊》2013,28(5):10-12
教育法律信仰是我国实现依法治教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教育法律信仰危机的存在和蔓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文化思想障碍,教育法律运行机制失调,公众教育法律知识缺乏,教育法律宣传工作不力,学校、教师权威绝对化等因素是造成我国公民教育法律信仰危机的根源。公民教育法律信仰形成的途径包括:保证教育法律的有效运行,加强教育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强化教育工作者的示范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法制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要真正实现法治 ,公民法律信仰缺失是其主要障碍。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更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法律的和谐实施在社会的和谐与科学发展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使法律得到和谐实施必须做到法律理念的普遍信仰、"良法之治"、有效控制国家权力、司法裁判的公正、权威和实现公民法律监督的实质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公民教育中,通过确立法律至上原则,提高公民权利意识,注重对公民进行现代法律精神的普及教育,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从而更好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8.
1 997年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蓝图 ,这一目标的确立和最终实现 ,需要依赖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逐步提高 ,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法律产生足够确信 ,只有这样 ,才能夯实法治的根基 ,建立起“法治国家”的宏伟大厦  相似文献   

19.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们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信仰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要件,公民法治信仰的程度决定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在现阶段,现实和传统中的一些因素导致中国社会法治信仰缺失。本文从权力的科学、规范、有效运行,公民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形成以及社会发展综合要素的健康发展来探讨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所谓法律信仰,一是指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神圣情感;二是指法律信仰必须转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要形成法律信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强化;政府守法榜样的遵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