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课程标准》(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感教学的探索有了新的进展。值得语感培养研究充分关注,笔试图以本作为引玉之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张骏  夏蕾 《现代语文》2006,(7):23-23
课程内容是一门课程教和学的对象,它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却不难发现,在语文课程中,课程内容并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以至于《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没有具体阐述语文课程内容的章节,仅仅是在课程目标和附录中有所涉及而已。这就给语文课程的教与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语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多频提出,应当引起语文学科教学的高度重视。2017年版课标视域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是培养语感;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感;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实践语感。2017年版课标中对语感教学的要求,将指导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建构全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讨论这个问题,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新课程标准施行已经好几年了,很少有人愿意正面谈这个问题,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既意味着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但同时也说明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近年来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之一,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语文知识,而是运用语言文学,即语感能力。教师应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阅读教学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多加实践,把握语调,进行深层分析,在教学中导入情感,营造良好氛围,从整体上认知,仔细品味文章,进行必要的听说训练,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充分重视语感的自觉与训练。从本质上说,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直觉把握能力。阅读教学中将朗读、默读、品读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语感”通达之时,便是他们直达“文心”阅读之始。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明确提出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论断,这在语文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包含两层意思:语文课程培养的是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理性分析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因此,笼统地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不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可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9.
成龙 《中国教师》2008,(20):21-23
<正>《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商务印书馆)这样解释"和谐"一词:"配合得适当。"可以这么说,"和谐"状态是诸事物生存和发展的至高境界。语文教育亦是如此,构建和谐语文,应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倾力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和谐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促进人、发展人的教育目标。笔者认为,语文教育的和谐观至少应该体现在语和文、师和生、师生和文本、师生和生活四个层面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建构不言而喻。为了让语文不再背负"误尽苍生"之罪,将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推向比较完善的境地,必须保有它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1.
12.
在介绍和评析“语感中心说”的基础上,论文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语感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尝试建立“语感中介说”这一全新理论,并尝试论证它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郭根福 《云南教育》2004,(13):23-25
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感培养有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比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作家莫言曾经说过:“语言感觉比语法重要”、“一个基本上不懂语法的人,完全可以凭语感,正确地使用母语说话和写作”。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训练与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实践,实践者们都期待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留下些许轻浅的脚印,特别是对"语感"这一较为空灵的能力培养更是努力探索。对于"语感",叶圣陶认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上蔚然成风。的确合作学习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也有诸多优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语文合作学习不是一剂万能药,不是时时管用,处处顶事的。其实,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要求"有良好的语感"。10年来,修订课标的专家组似乎发现了语感难以在学校课堂里"顺利形成",于是在修订稿中干脆把"形成"二字砍掉,换成一个比较保险的词语:"有"。那么良好的语感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呢?一、王尚文的"语感"论说"违反心理学常识"王尚文教授明确地说"语感"表现为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