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传承,需要学校以深度思考和迭代思维,在学校的文化理解与行动中有鲜活的表达,通过坚定"善"的文化靶向、坚持"善"的文化发现、坚定"善"的文化引领、坚守"善"的文化故事和坚信"善"的文化方式,实现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文化强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者在办学理想的牵引下,对现存的和周边的各种校本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审慎经营和顶层设计,并在规划各类办学资源过程中整合现有资源,寻求理想理解、教育发现和行动创新。所"文化"或"物化"的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必将或显性或隐性地传递自身的办学价值观和教育价值观。我们要注重引领"主流"教师文化,优先建设校本教师文化;注重创设"向上"班级文化,着力建设校本班级文化;注重开发"多彩"社团文化,创新建设校本社团文化;注重搭建"互动"创建文化,积极创建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3.
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的包容力与凝聚力、文化的民族性与吸引力、文化的创新力与辐射力。大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智力之源,是国家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中介,也是国家文化创新之源。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大学需要以"育人资政"为核心提供智力支持,以"传承传播"为途径夯实文化根基,以"创新涵养"为中心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4.
非系统文化是文化现代性的"碎片"化表现,是对系统文化的改造或消解,其对系统文化的冲击表现为"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文化碎片"往往以个体感性方式消解理性历史和民族精神,其在新兴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以剥离、歪曲、含混的态度对待特定的历史、民族和社会,最终导致"碎片文化"的出现。"碎片文化"通过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在传播中表征出与民族核心价值对立的社会思潮,在附加个体利益和自我狭隘认识的基础上又被演绎出新的"文化碎片"。"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威胁,为此在新兴媒体环境下呼唤历史理性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方法论"的透析,笔者认为当下学校文化建设在方法论上属于"机械论",其局限性在于对学校文化进行"静态分割",导致学校改革文化乏力。重构学校文化要在澄明学校文化建设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方法论的转换:变"机械论"为"生态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六大策略,即用价值凝练文化、用实践创生文化、用作品解读文化、用故事传播文化、用制度延续文化及在事实中考察文化。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学应努力形成学科文化自觉,促进自身发展。在文化理论方面,高等教育学要辩证认识"学术性"与"市场性"、"开放性"与"学科地位"、"大众性"与"学科尊严"等三对矛盾。在文化建设方面,应明确学科人是文化建设的主导者,促发展、育风气、正作派是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加强观念认同及强化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多种多样文化样式中,从影响力看,其主流大体可认为有三极。如将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看作世界文化的"两极",具有数千年传统、深厚根基及强大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可称为"第三极文化"。"第三极文化"植根于中国文明传统,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它以倡导文化多元化为前提,尊重文化的差异,反对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世界文化必然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共存局面。中国式的"第三极文化"以"和谐"为理念,践行创造,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身位置,自主适应时代变化,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建一套共同认可的秩序和守则,一起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第三极文化"是学术命题,更是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目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资源整合是通往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淳溪中心小学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实践中,寻找到了一个文化密码——让文化记忆"说话"。为了让文化记忆永远在儿童心灵里"醒着",并在文化认知中凝练成文化认同,导引文化行动,学校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行动,让文化记忆落实在课程与日常教学中,使得文化传统在"说话"中鲜活起来,在创造中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9.
城乡二元结构中,新农村建设既要注重物质改善,又要注入文化内涵。在中心城市周边农村新建的高校园区,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引擎和农村文化的辐射源。高校园区要从平视的角度,尊重农村文化的传统与特色,理性地利用高校在"激情"、"创新"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渐进式地影响和渗透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村人员结构优化和农村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引导农村文化在科学认识、继承和吸纳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0.
旧有的大学文化建设"文化洋葱"模式存在遮蔽文化的本真和通达、忽略各个文化层面之间相互制约的形态关系、不注重文化传播系统的建设等问题。大学文化建设应该突破旧有的模式,在本然与应然、继承与创新"、文"与"化"、共性与个性四个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要建设文化载体、文化素养、文化组织、文化传播等综合体系,以此建构起大学文化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是大学基于"师生"主体,以文化资本为核心逻辑演化而成的"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及"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关系构型。在这个构型中,大学教学文化、学术文化及管理文化既相互区别,自成子场域,又相辅相成,整合形成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在大学场域关系中,教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对立统一的,管理文化与学术文化是主体交叉的,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是管理在调节教学与学术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就大学文化生态场域资本流转所处的地位而言,教学文化生态是本,学术文化生态是根,管理文化生态是魂,三者权力主体交叉、资本交流多元,成为大学场域不灭的冲突和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形成了"三域"的有机联动,为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治理提供了现实的际遇。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观的契合性,表现为注重和谐、共生、生命与道德精神的核心文化价值。生态文化有两种存在状态:生态文化哲学和生态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哲学,它具有导向我国文化发展的"生态"走向的意义。同时,学校文化的本质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本质在于人、国家与民族的和谐发展,这正是生态文化的内在精神。故而,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发展可遵循生态文化哲学指向,在学校文化形态上,学校文化应是生态文化景观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是在华留学生规格最高的汉语大赛,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历来是对外文化推广的核心内容,也是"汉语桥"比赛中的文化内核;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传统文化也在经历"凤凰涅槃"式的变化,现代中国文化同样成为"汉语桥"比赛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在"汉语桥"比赛中还出现了别开生面的中外文化拼接现象。  相似文献   

14.
推行"礼治"的儒家文化,主张"无为"的道家文化,推行"法治"的法家文化是,我国的三大传统文化理念的精华。如今,企业要提高管理能力,将我国"易"、"道"、"儒"、"墨"和"法"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融合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维护我国的和谐稳定将会发挥出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所学校的文化与所处的地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创新"、"兼容"、"务实"的文化特质有着重要的教育意蕴,为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分享文化是常州市实验小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产品"。分享文化的实践观点是:"分享文化"建设主阵地在课堂,突破口在德育,载体是校园主题文化建设,抓手是课题研究工作。增强分享意识、提高分享能力、形成分享品质、倡导分享精神是学校分享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分享文化研究的价值在于"思变、创新",也因此才能够迈出形成开放、大气办学风格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7.
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师生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体现着师生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追寻。建设和谐又独具匠心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师生陶冶情操、拓宽视野、提升教与学的效能。结合体验和感悟,从打造班级物化"硬文化"、建设班级制度"软文化"、营造班级精神"隐文化"三方面入手,在实践层面上进行策略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多元文化教育上,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文化自尊"的教育,主要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感受文化的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尊严。"文化尊重"的教育,则是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孩子们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德顺等在《人民论坛》第10期撰文提出,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需要更高度的文化自觉,要注意防止两种"迷信":一是"市场迷信"。单纯迷信市场,容易导致文化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形式主义,会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变得浮躁和浅薄,使"忽悠"成为时尚。这将造成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低俗化、消费化、短期化、快餐化,压抑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而形成文化沙漠。二是"话语权迷信"。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文化的代表敦煌文化是甘肃独有的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这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意象化的敦煌"、"文学化的敦煌"、"纸上的敦煌"三种衍生形态。它们使文化资源变成现实文化产品并参与了现实文化的建构,构建了多元的敦煌文化形态。这是一次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元实践,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