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苏轼一生在政治风浪中时沉时浮,后半生更是屡遭贬放,且越贬越远,佛禅思想成为其逆境中的精神支柱.禅宗人生如梦、随缘自适、自性清静的思想让他在穷荒之所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以一种超然平淡的心态来处理贬谪生涯.禅对苏轼心态的渗透,不仅形成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还铸造了他超然生死的旷达性格.  相似文献   

2.
苏轼词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庄子思想的体现,可见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是有很深感悟和很多运用的。庄子思想体现在他的词作中,主要是形成了他“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和随缘自适的乐观态度,也因此大大提高了苏轼词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苏轼深受禅宗的影响,主要从思想主题、创作观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面对人生的磨难,他受禅宗“无执无念”的启示,视人生如梦幻泡影般万物皆空;而禅枣“明心见性”“平常心是道”的人生观更使他以一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精神来驱遣世间的忧烦。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有着融会贯通的思想体系,更是一位精研禅机的文士。从他的大量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学禅对他创作的巨大影响,具体表现为:返照静观的审美视角、人生如梦的空灵境界、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7.
禅宗在宋代空前发展,文人与它的联系颇为紧密。禅宗不仅深入影响到了苏轼的生活态度,它的幽默特色及思维方式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诗人的创作理念中。从表现方式,意象特色上对苏轼诗歌尤其是贬谪诗的谐谑特色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相似文献   

10.
陶潜与苏轼因所处时代背景、个性经历、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其心态也有很大差别,集中体现为自得与自适的不同。四个角度来比较两:(1)自我意识与理性精神;(2)悲与乐: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3)境与通达;(4)避世与入世。  相似文献   

11.
苏轼对词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对词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更在于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表现出一种旷达的理趣情怀。  相似文献   

12.
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对佛禅的独到体会,使苏轼逐渐形成他独具特色的随遇而安、旷达自适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因“乌台诗案”之人生转折得以强化,黄州时期正式出露形成,岭海时期全面深化。苏轼旷达自适的个性在各时期均有多样化的表述方式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黄州时期的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表现了他宠辱不惊、热爱生活、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与苏轼对儒释道等传统哲学的吸收融合、对人生的深入思索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思维特点、审美态度及审美方式等诸方面初步考察了禅宗美学对苏轼艺术创作的影响。禅宗美学反理性的思维特点为苏轼所援引,这使他的一部分作品充分强调了个体情感的抒发和文学真正内涵的市度;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一种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创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风格特点;苏轼援引禅宗美学“见象而离相”审美方式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了其以寓意于物而又不滞于物为主要特征的诗境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禅理诗。其中苏轼的禅理诗创作最具特色。本文试图从"以禅入诗,借诗遣怀"、"以诗说禅,空观自省"、"诗禅融通,随缘自适"等三个方面对苏轼的禅理诗创作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苏轼近三千首诗词中有关陶渊明的内容,说明陶氏对苏轼作品的题材、思想意义、感情诸方面影响甚大。从艺术风貌来看,陶对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首词中苏轼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从中可以看到苏轼面对人生挫折,超然物外又依旧对社会人生充满关爱责任,依然保持志士仁人的人格本色.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苏轼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苏轼师法柳氏,并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本文主要尝试从人生道路、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来分析柳宗元对苏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一生和佛教禅宗关系至密;诗境和佛境的交融贯通是他的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