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剑青 《甘肃教育》2001,(11):33-33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长期选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短篇名作。课本和教参都把《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看作“是一个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笔者却认为,经历坎坷的悲剧人物玛蒂尔德不但是一个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可爱形象,而且在她身上还闪烁着人性的光华。玛蒂尔德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她没有陪嫁资产,没法子结识有钱的体面人物,只能嫁给一个小职员。但是,她并不甘心于“门当户对”的婚姻,而想出人头地,跻身于上流社会,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更梦想在华美的香气…  相似文献   

2.
<项链>表达了玛蒂尔德对选择一个女人人生之路的醒悟.玛蒂尔德自豪于自己的美貌.她有的是美貌!她幻想通过关貌筹码获取一切,实现自己的梦想."丢项链"是个契机,玛蒂尔德开始反省自己,否定了原先认定的"花瓶式"的、"附庸式"的女人的活法,醒悟到了女人最靠得住的活法是"自强"!  相似文献   

3.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其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在新课标的解读中又有了新意。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讽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她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一夜风光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开始自己踏实并勇敢地好好生活。  相似文献   

4.
探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应从"假项链"入手, "假项链"代表了玛蒂尔德渴慕已久的上流社会, "假"正表明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小说的基本冲突则是玛蒂尔德浪漫的梦想与现实生活的 "假"的冲突.随着法国自大革命以来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浪漫"产生的土壤和气候都已消失殆尽,玛蒂尔德的梦想必然显得不合时宜了.与玛蒂尔德一样, <一生>中的雅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的浪漫之梦也被残酷的现实摧毁了.因此,在以金钱为法则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浪漫之梦"已没有了它的立身之地,成为不合时宜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项链》里的路瓦栽夫人,有着强烈的虚荣心,追求享乐,梦想过豪华的生活,后来栽了老大的跟头。用现代心理学、精神病学的观点来看,她的虚荣心已经强烈到病态的程度了,她要算是一个神经官能症(一称心理症)患者。确认了这一点,对这  相似文献   

6.
克服虚荣心     
【我看我读】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描写到:路瓦栽夫人虚荣心十足,为了在一次宴会上出风头,特意从女友那里借来一条项链。当她戴着项链在宴会上出现的时候,引起了全场人的赞叹与奉承,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这条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这价值36000法郎的项链,她负了重债。之后,她整整十年节衣缩食才还清了债务。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时对方告诉她丢失的项链是假的。路瓦栽夫人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面子观念的驱动,使她吃尽了苦头。这是由虚荣心招来的灾祸。有…  相似文献   

7.
飞行的梦想     
我还依稀能够记起小时候奶奶和我讲的关于梦想的故事,但那时候因为不懂事,不明白那些所谓的梦想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奶奶曾经用感慨的语气说起她年少时的梦想,但是回头来看,那样的梦想早已像凋零的枯枝败叶一样没有了活力。所以,她常常嘱咐我应该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8.
谁偷了项链?     
Mrs White在一家珠宝店买了一条十分昂贵的珍珠钻石项链。随后,她给项链买了保险。一天,Mrs White戴着这条项链去参加一个舞会。在舞会上,她和朋友们开心地聊天、跳舞。突然,她发现脖子上的项链不见了。  相似文献   

9.
飞行的梦想     
郑江雯 《高中生》2012,(2):55-55
我还依稀能够记起小时候奶奶和我讲的关于梦想的故事,但那时候因为不懂事,不明白那些所谓的梦想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奶奶曾经用感慨的语气说起她年少时的梦想,但是回头来看,那样的梦想早已像凋零的枯枝败叶一样没有了活力。所以,她常常嘱咐我应该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作者以一条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叙述了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辛酸遭遇,通过她借、失、赔及最后得知项链是赝品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其爱虚荣、图享乐的庸俗浅薄心理,塑造了一个被奢侈淫逸的社会风气毁坏了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马蒂尔德为了追求虚荣而毁灭了一生,她刚刚涉足于上流社会的舞会就被甩到了...  相似文献   

11.
《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由于命运的差错,她没有陪嫁的资产,只得跟教育部的小职员路瓦栽结了婚。她不甘心过平常的生活,梦想跻身上流社会去享受豪华和高雅。忽而希望  相似文献   

12.
王前锋 《学语文》2002,(4):17-17
一、人生有梦——人性的魅力 《项链》塑造的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天生丽质,具备了走进上流社会的条件。只是她的家庭背景不好,没有许多的陪嫁,所以她只能嫁给一个小职员。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阻止她的美丽梦想,这是不现实也不合人之常情的。人可以在很狭窄的地方生存,而思想则不能。她的向往与追求,都是人性的具体体现,因为任何人都有爱慕虚荣的一面,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但只要是符合人性的,都是正常的,如果不分  相似文献   

13.
路瓦栽夫人一夜风流,而得到的却是十年辛酸——项链丢失了。别的读者认为这是路瓦栽夫人一生的不幸,但我认为这不应该值得可惜而应该庆幸。项链的丢失,使路瓦栽夫人从虚无幻想回到现实生活中,使她生活得有意义、充实了。她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她的“新生”。[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 丢失项链,路瓦栽夫妇东借西凑,终于用三万六千法郎这笔巨大的款子买回钻石项链,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债台高筑、倾家荡产之后,路瓦栽夫人“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假如她没有丢失项链,假如  相似文献   

14.
薛锁英 《语文天地》2014,(29):58-59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结尾不仅脱俗,而且耐人寻味。别出心裁的结尾更能令读者掩卷长思,久久沉醉其中。一、常见的小说结尾类型1.欲哭无泪的小说结尾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其小说《项链》的结尾是这样的:佛来思节夫人听闻玛蒂尔德用十年的时间偿还项链的遭遇,十分惊愕,她告诉玛蒂尔德,她原先借给她的那一挂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玛蒂尔德借来朋友的一挂项链出席了那一  相似文献   

15.
《项链》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了玛蒂尔德波澜起伏的人生:在丢失项链之前,她对生活现状极度不满,是一个灵魂骚动不安的小资产阶级少妇;还债期间,她成为一名能够直面人生厄运、维护生命尊严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十年之后,玛蒂尔德则是一位心态健康、能够真正享受时光的“自由人”.作品在客观冷静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家的鲜明态度,流露出无限的人生感慨.篇幅有限而意蕴无穷,一杯水扬起了万顷波涛,映照出世事人生.  相似文献   

16.
《项链》写路瓦栽夫人一味追求虚荣,因没有华美的首饰而羞于参加夜会,便向女朋友借来一挂钻石项链,然而乐极生悲,却丢失了项链。为了还清赔偿项链欠下的债券,她过了十年的艰苦生活。谁知末了钻石的主人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的她,从小就跟着当小学音乐教师的母亲弹钢琴,4岁时就开了第一场音乐会。16岁时,进入丹佛大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梦想成为职业钢琴家。梦想是人生的羽翼,梦想是成功的酵母,人生因梦想而绚丽多姿。大家都相信,过不了几年,她就会成为乐坛翘楚。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她打起了“退堂鼓”,开始了崭新梦想的破冰之旅。原来,在著名的阿斯本音乐节上,她受到了打击。“我碰到了一些11岁的孩子,他们只看一眼就能演奏那些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她说,“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内基大厅演奏的那一天了。”于是,她开始重新设计自己…  相似文献   

18.
仔细研读《项链》,觉得爱慕虚荣,追求享受只是马蒂尔德性格的一个侧面,而诚实正直、勇敢坚强、辛勤耐劳才是她性格的主流,小说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以及假项链的故事情节,完成了主人公性格的发展转变,从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宣扬了劳动能改变人的生活困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读《项链》一文时,马蒂尔德往往被人们贬得一无是处:爱慕虚荣、不安现状……,但孰不知,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哪个女人不爱美?哪个人安于贫穷?只是马蒂尔德的这些愿望在《项链》这个悲剧里表现出来,才使人们把它看成了缺点。但是人们好像忽视了一点,也就是马蒂尔德也有她的心灵美。她失掉项链后,倾尽全力买了一条新的项链来还给佛来思节夫人,甚至不顾将来为还债带来的悲惨命运,这是非常不易的!她尽可以久拖不还甚至一走了之,和她的丈夫搬到一个佛来思节夫人找不到的地方去生活,但她没有,可见她的诚信、良知。即便是还,她也可以还一条假的项链…  相似文献   

20.
一、《项链》乃喜剧而非悲剧《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但《项链》也仅仅是篇小说,说到底,它不过是讲了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一个女人想风光风光,想表现表现那美丽的形体身段,出出风头,结果风头倒是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弄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抖出“包袱”:所借项链是假的。———而我们常没来由地把它拔高神秘化,硬要说它是“批判了什么什么”,“揭露了什么什么”。其实顶多是讲了一则显得有点“巧”的故事而已。《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